此时波罗的海地区十分混乱,沙俄这个庞大帝国的崩塌,留下的真空实在是太大了。德国一股脑将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这些国家拆分出来,自己很快又陷入了纠结之中。
在《布列斯特合约》中,明确规定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属波兰等地割让给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上述各地以后的政治变化由德奥二国决定。相比芬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要求红俄政府承认独立,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德国是想并入版图的。当时决定建立一个波罗的海联合公国,由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作为大公,隶属于德意志帝国,就像帝国境内的巴伐利亚等王国一样。
可没想到,德国人自己革命了,帝国崩塌了。巴伐利亚、普鲁士这些老牌王国都变成了州,怎么安排波罗的海地区就成了一个难题。帝国崩塌前,德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议会,扶持了傀儡政府。但这几个国家的命运,之后几年都无法决定。
跟波兰不同,波兰能够独立,是因为德国有一大批人根本不想要波兰,不想让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太多。可波罗的海地区,是普鲁士的历史区域,生活着大量德意志人。里加、塔林等海港城市,被俄国吞并之前,甚至是德意志地区组建的汉萨同盟成员,曾经是条顿骑士团领地。滨海普鲁士人和后来的德意志人融合,形成一个叫做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族群,城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主体由他们构成,经济上也跟德意志地区一体。
德意志帝国不崩塌的话,这里作为公国加入帝国没有任何困难,帝国崩塌后,如何处理跟这里的关系就让严谨的德国人犯难。作为州加入德国的话,这里的德意志人又不占多数,只接纳几个沿海地区的话,这里已经建立了议会。
而且德意志帝国崩塌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民族主义者也更倾向于建立民族国家,立陶宛连历史上合并过的波兰都不接受,怎么会接受加入德国。可现实又因为波兰和红俄政权的两面威胁,让三国有求于德国,甚至都苦苦留下德国占领军,又是提供补给,又是接受训练的。德国也帮助他们建立了军队,可人数都不多,基本都是一两个师,根本无法抵挡红俄或波兰的入侵。
这种悬而未决的情况持续到巴黎和会后,在德国占领军的保护下,波罗的海三国才得以维持独立,一旦德军撤走,担心立刻会被红俄侵占。
和会之后,逐渐稳定了德国局势的魏玛共和国,议会掌握在一群社会党派,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手中,他们颇有理想主义,以‘民族自决’的先进思想,让波罗的海地区公投,公投的结果三国选择建立民族国家。之后德国宣布撤离,因为德军本身就在大规模复员,国内充满厌战情绪。
德国的撤离,同时给了红俄政权和波兰机会,波兰进一步想跟立陶宛联合,派兵占领了维尔纽斯,后来红俄军过来,因为愿意承认维尔纽斯归属立陶宛,甚至让立陶宛转而支持红俄政权。苏波战争之后,波罗的海三国加在苏波两大国之间,维持住了岌岌可危的独立。
红俄开始了新经济政策,暂停了扩张步伐,只是通过经济手段,为周边国家的工人力量提供财政支持,其中重点甚至都不在波罗的海而在德国。
红俄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成功的,其实也没法不成功,这么庞大的国家,从一个世界工业强国打成了一个残破的农业国,然后开放私营经济,用征粮制度取代余粮征集制,让农民真正有余粮可以出售,这样条件的国家怎么都会快速增长。
新经济政策三年之后,红俄政府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不过重工业一直不放开,私营经济只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对于金属工业为中心的国防相关工业,始终是国家经营。他们也学会了一些经济管理,在发行的无担保卢布一直贬值的情况下,终于向西方经济学低头,发行了金卢布,1卢布含金量7.7克黄金,比英镑还值钱。
工农业、金融业都稳定之后,开始进一步发展重工业,将大量私营经济积累的资本投入重工业,一座座大型工厂建立起来。
印美战争结束后,红俄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实施了八年,虽然小农还是很贫困,但相比战乱饥荒,至少能吃饱饭了。
国内局势稳定,刘勇强这才给皇太子安排任务,把红俄政府拉入国际联盟,并不算不能完成的。可他还是失败了,他无法说服英法放弃债务诉求,又向俄国施压,以断绝贸易为威胁,结果人家也不吃这一套,因为红俄采用垄断贸易,根本不需私人进出口,导师亲自坚持,认为这能更大的保护国内重工业,其他人坚持的关税保护,在导师看来那只是薄薄的一层纱。
国家垄断外贸这一套,大清很擅长,这种制度下,根本就没多少外贸需求。
红俄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到第八年,出现了一个变故,导师的身体不好了。继任者是察里津的英雄,外号钢铁的那位同志。
钢铁先生上台后,人如其名,作风非常强硬。立刻废除新经济政策,开始大搞集体农场制度。
红俄这些领导都对经济有特殊的认识,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经济问题。
钢铁先生分析了各国的工业积累过程,认为主要方式有对外掠夺、战争赔款等,这些俄国都不具备条件,所以俄国必须从本国的农业中获得工业资金,也就是从农民身上得到原始积累。
这是搞集体农场的初衷,在武装起来的工人面前,俄国数千万农民毫无反抗之力,多次革命后才分到手里的土地再次被收走,劳动积极性大大下降。一度开始出现饥荒,乌拉尔山另一边的集体农庄农民甚至开始偷偷往西伯利亚、往哈萨克汗国偷渡。
但俄国的粮食出口开始大幅度提高,再次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跟邻居乌克兰竞争激烈。伴随粮食出口的,则是大量机器设备的进口。以金属加工业的大量设备优先,以德国、美国和大汉的产品最多。这个时代可没有技术封锁那一套,只要手里有黄金,什么都能买到,最先进的机床,最好的大炮生产技术,有的是人卖。
以国家力量推动,很多私人需要积累几代人才能达到的大型工厂,短时间内在俄国建立起来。八年新经济积累的财富,几年之内变现成156多座大型工业工厂,红俄政府的军工实力在沙皇俄国基础上翻了一倍。在这个过程中,大汉帮了很大的忙,因为得知红俄开始了工业大建设之后,大汉老皇帝召见了红俄大使,跟对方商讨工业合作,带着纯粹的善意,提出可以援建红俄最先进的工业项目,数字就限定在156个。
大汉提供三分之一的低息贷款,三分之一款项可以用红俄的农产品来偿还,只有三分之一需要用宝贵的外汇。项目内容可以由红俄自己选定,红俄派出规模宏大的考察团,他们惊讶的发现,在这个大帝国里,工业体系的完备超乎想象,全世界有的工业们来都能在这里找到,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在这里也能找到。虽然有数以百万计的乡镇中小工厂,可发展成巨型托斯拉企业的也不在少数,上千家总是有的。
工部的官员带着皇帝的旨意,没有一家企业敢拒绝红俄代表的参观。在许多规模宏大,已经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企业中,红俄代表得知许多企业都经历了三代人的奋斗,其中许多涉及军工的,果然都是靠战争赔款发展起来的。红俄没有这么长时间浪费,他们要在几年内完成这些项目。最终红俄的大工业项目,几乎全都从大汉引进,其中许多军工项目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刚刚结束的印美战争就是明证。
确定引进目标后,那些企业在皇帝的介绍下,不管愿不愿意,都派出了技术人员,总计超过上万人前往红俄,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的教出了大量红俄徒弟。不得不说,红俄有一点远超沙皇,他普及了教育。大量完成识字的红俄学生,变成了优秀的技术专家。
完成156个大项目后,红俄距离德国、美国这样的工业强国差距已经不大了,开始号称欧洲第二;恰遇一场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持续了将近十年的镀金时代之后,爆发了一场疯狂的大危机,各大工业国失业人口超过一半。
红俄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直接购买国外整座工厂,连技术工人一并吸引过来。短时间内,红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国。来自英法,美国和德国技术工人大量移民来找工作,大汉移民不多,可以说几乎没有,失业的工人大半回乡下暂避,没有家乡的纯粹城里人排队等救济,大汉皇帝对工人那叫一个好,各种能上的福利都上了,有经济学家声称,如果大汉不实行全世界最好的福利制度,大汉工业规模至少比现在大一倍。没人知道,大汉皇帝那个怕啊,就怕工人把他送上断头台。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所以大汉相对最稳,最严重的是美国。失去中部地区后,虽然他们以放弃了中部十州的代价,免去了战争赔款,战争中消耗的人力也因为中部各州涌入的人口得以补充,东部十三州的总体经济力量,甚至比战前还要强大。但这场危机还是给美国带来了沉重打击,长期自由经济聚集的无序资本,在这一刻大量破产,7千万人中有4千万失业。
人口下降到5000万人的印第安王国反而抵抗住了这次危机,因为国王手里有30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这是一笔战争六年砸锅卖铁积攒的家底,一时间不敢全部花出去,战后恢复期间,不断更新国内基础设施,扩大了一倍的国土上,到处都是新建的农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抗经济危机很有韧劲。
英法在这场危机下同样无力,疯狂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提高了本国和殖民地对外关税,战后形成的脆弱世界市场割裂了。英法这样的殖民帝国,将自己和殖民地封闭起来,形成新的封闭经济体系。
德国这种上次战争中没能夺取大量殖民地的国家,等于敞开怀抱迎接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的战争财德国也没发到多少,战后镀金时代以大工业为主的德国又发展最迅猛,于是德国成了欧洲经济危机最深重的国家。
英国本身已经是一个去工业化的金融帝国,因此失业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对不严重,还有殖民地可以分担压力;法国农业非常发达,半数人口有小农场经营,再大的危机至少能解决粮食问题,战争期间他们战壕里的士兵都没因为食物而发愁过。
德国却是一个粮食越来越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每年有160万人口出生,战后十年就让人口从战前的6000多万恢复到6500万,跟战前相比,人口增加不多,因为受上场战争影响一代女性中半数人终生未婚,但城市化率更高,3000万人住在城里,危机袭来,市民连口粮都无法保证。
此时德国的民族情绪再次爆发,数以百万的游行群众高喊‘皇帝万岁’,让人恍然以为是法国人在呼唤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