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俄现在别说加入国联了,都没几个国家承认她。
英国不肯承认她,是因为她赖掉了沙皇欠英国的近10亿英镑债务,还没收了大量英国资本家在俄国的投资。法国不肯承认她,是因为俄国欠法国的更多。
这笔烂账之后差点拖垮美国金融业,摩根、洛克菲勒这些财团很是过了几年苦日子,美国政府天天帮着催收,英法都表示俄国还钱他们才有钱还。
赖账这是初始,德奥是承认红俄的,他们也很快目瞪口呆了。德奥集团承认红俄,是为了签订《布列斯特合约》,签完之后不久就发现,这哥们就没打算遵守。
当击退白匪军,稳定国内局势后,德国人看到乌克兰境内立刻活跃着红俄游击队,他们在乌克兰开始组建苏维埃,哪有半点承认乌克兰独立的态度,干涉手段比沙皇还粗暴。
乌克兰此时已经是德国扶持的傀儡国家,当然要保护,所以德国占领军多次跟红俄游击队作战。对红俄发出抗议之后,会消停几天,然后接着重复类似活动。理由是,红俄没有不让乌克兰人民自己革命的权力。
战后之初,德奥自己也麻烦不断。德国从东方分割出来那些国家该怎么处理,国内各大城市的革命如火如荼,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根本无法对红俄采取果断措施。奥匈的一半匈牙利都革命了,自己镇压都镇压不过来,哪有余力扑灭乌克兰等地的革命。
像乌克兰这种大粮仓、煤铁、有色金属基地,对德国有重要价值,又能承担占领军军费的地方还好,那些贫苦、边缘地区,很快就再次混乱起来。
阿塞拜疆的巴库、格鲁吉亚的巴统,整个北高加索一点全都乱了。纷纷建立红色政权,奥斯曼帝国刚刚经历一场惨烈的一战,根本无力镇压。战争中所得的,又再次失去了。
这时候德奥才明白红俄这批人为什么敢签《布列斯特合约》那种要命的条约,他们似乎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他们完全不把自己看做沙皇的继承人,而是将沙俄看成对所有民族、国家压迫的对立面,打倒了沙俄后,根本不打算继承沙俄的旧疆域,而是要自己打一个大大的江山啊!他们的疆域是没有边界的,这是国际主义!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绝不是完全不讲信用,对信用他们有新的评判标准,他们不肯偿还英法债务,不是赖账,而是真的认为那不是自己的债务,他们签的《布列斯特合约》中的赔款就支付了,名曰‘布列斯特黄金’。
这种全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击,给欧洲带来的新的矛盾。当然也有亚洲,红俄在西伯利亚、哈萨克也采用同样的政策,对分了草场的牧区来说,号召力不大。对俄罗斯人数量众多的西伯利亚倒是有一些影响力,但这更多是西伯利亚农民的民族情感。
欧洲人还发现,红俄不赔钱不是没钱,尤其是当他们打败高尔察克,得到了600吨沙皇黄金之后,那更是到处撒币,波罗的海地区、波兰、奥匈境内甚至德国内部的势力,都接受了他们的资助。
这引起了全欧洲对红俄的抵制,沙皇曾经带来的恐慌,再次压在了欧洲国家头上,而这一次,他们内部还都有亲红俄的势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甚至都算这样的人。这让丘吉尔这样的老贵族出身的铁杆反动派立刻就将红俄看做了最大的威胁,巴黎和会上就开始怂恿各国联合起来。
最后各国都没能联合起来,只有法国组建了小规模的干涉军,六万人直接就被人打爆。
法国也不是真的觉得六万人就能成事,他们组建了更多干涉军,比如还有9万波兰人,但这批波兰人回国闹独立去了,别说攻击红俄了,连支持一下白俄都不答应,因为白俄不肯承认《布列斯特合约》,坚持大俄罗斯主义,意味着白俄根本不承认波兰独立。
波兰问题,是欧洲战后另一个大问题。
波兰人这个民族吧,有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味道,有些地方非常讨人厌。但有一个优点,韧性。历史上长期灭国后,还能复国的国家不多,以色列是一个,波兰也是一个。
被俄普奥瓜分一百多年来,波兰始终保持了文化上的特点,民族认同始终存在。一方面是体量足够大,基本盘足够大,能保持语言、文化和习俗。
而且即便是相对其他被瓜分,被吞并的小民族,波兰人的反抗精神似乎也尤为强烈。欧洲任何一次革命,波兰都不缺席,1848、1850都发动了起义,被分割在德国、俄国和奥地利帝国的波兰人还能互相联动,1848年革命他们甚至能翻越喀尔巴阡山支援匈牙利革命,最后打到了意大利。每一次革命中,波兰都有民族独立的诉求。可每一次都失败了,波兰复国相比以色列简直是地狱难度,需要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三大帝国同时发生崩溃,才有机会。
这次战争之前,波兰人就秘密建立了军队,其中有一位元老叫做毕苏斯基,这位老毕,在波兰人心中绝对堪称伟人。也就是他的平台太小,否则有资格位列世界级伟人。
战前他预测帝国主义之间会爆发大战,德奥会打败俄国,然后又被英法打败。于是建立了秘密军官学校,步兵协会。这一切都是在奥匈帝国境内进行,奥匈当局甚至支持他。毕苏斯基利用步兵协会的班底,建立了波兰军队,秘密潜入俄国,组建情报网,破坏交通线,战争前就是俄属波兰境内的一支反抗军。战争爆发后为奥匈帝国提供了大量情报,而且还招募了数以万计的波兰人参战。
战争中,俄普奥三国竞相拉拢波兰,都开出了一些条件,给与波兰人一些权力,俄国最抠门,而且还被沙皇否了。奥地利最慷慨,波兰可以建国,但要像匈牙利那样留在奥匈,成为奥匈帝国的一员,这个条件波兰人中一些势力是能接受的,但毕苏斯基不能接受,他追求的也不是波兰民族国家,因为他一直自称是立陶宛人,他要建立的是以波兰为核心的一个联邦强国,其中包括立陶宛,往南可以拉拢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相当于要建立一个波兰版的奥匈。
战争中,波兰军队发展很快,毕竟这是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毕苏斯基等波兰势力在德奥攻入俄属波兰后,吸收了大量波兰民族主义。
最后德奥兵力枯竭,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更加拉拢波兰,邀请波兰势力建立王国,德国一开始想扶持奥地利大公卡尔·斯蒂芬或他儿子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担任波兰国王,后来各路势力摆不平,德奥干脆不给波兰王国派国王了,建立一个摄政委员会由德奥共管。
摄政委员会邀请毕苏斯基担任战争部长,希望此人能帮忙组建一支百万波兰大军,但此时毕苏斯基认清形势,认为德奥击败俄国已经到了极限,随时可能被英法打败,正是实现他战前构想的时机,而且这个摄政波兰王国不伦不类的,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波兰。不但拒绝接受,还暗中指挥波兰军队不向德奥控制的摄政委员会宣誓效忠,惹恼了德奥,德国直接逮捕了毕苏斯基,此举反而让他成为了民族英雄。后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德国承认了立陶宛独立,惹恼了波兰人,自己都被人瓜分,可却对历史领土念念不忘,波兰人也是独一份。
德国发动皇帝会战,大汉召开北京和会,波兰民族主义情绪暴涨,此时德国已经无力控制波兰,担心波兰发生革命,建立反德奥的政府,于是释放了毕苏斯基,至少这是一个亲德奥的领袖。
毕苏斯基回国,受到国家英雄般的待遇,他在波兰的威望甚至比兴登堡在德国还要高。他立刻凝聚各方势力,其中很多是以前的革命者,跟他互相以同志相称。此时毕苏斯基告诉这些人,以后称先生吧,他们曾经乘坐同一辆车,但到了‘独立’这个站点他该下车了,或许其他人还要走的更远,他没法同路了。
毕苏斯基建立政府,将俄属波兰、奥属波兰和德属波兰团结在一起,手里还有一支经历了一战历练的精锐部队。波兰人虽然被瓜分,但波兰人却是挺能打的,一个可以用马刀砍坦克的民族,不管脑子长啥样,武德是充沛的,说句不好听的,给波兰法军的装备水平,没准比法军打的更好。战争中,跟德奥并肩作战,波兰人也是可以当主力使用的。
对毕苏斯基在战争期间建立的共和国政权,德奥态度暧昧,英法极力拉拢。最后到了巴黎和会上,波兰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议题。美国总统威尔逊支持波兰人独立,甚至要求给波兰一条通向大海的通道,这就是但泽走廊的来历。
可惜这个时空的美国没有参战,没什么话语权,德奥也没有战败,毕苏斯基的波兰甚至还驻扎着大量德奥军队。
巴黎和会上,德奥专注于本国问题,出于拉拢波兰的目的,竟然也承认了波兰独立。哪怕奥匈很想让波兰成为她的第五元,但却无力阻止。
波兰人为什么这么渴望建国,没有失去过祖国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在异国统治下,有一种叫做民族压迫的东西。波兰人一次次革命,惹恼了沙皇,开始在波兰推行强制同化政策,禁止了学校、政府说波兰语,印刷波兰文字刊物,强行推行俄语;德国也好不到哪去,俾斯麦建立德国后,跟天主教打起文化战争,甚至禁止教会中讲波兰语,一度让德国人都反对俾斯麦的政策。只有奥匈稍微好一些,他自己是多民族帝国,多一个波兰不多,所以战前波兰人普遍亲奥匈,奥匈境内的波兰也是前几大民族之一,有望争取民族权力,成为一元。
这种强制同化政策,连印第安人都同化不了,却会制造大量民族仇恨,越是被压迫,波兰人越渴望独立。
终于在毕苏斯基这位波兰自己的伟人筹谋下,波兰得到了这个机会。但德奥占领军还在波兰驻扎,就像德国期待的那样,毕苏斯基不是一个反德奥分子,他采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先后成功说了奥匈和德国撤出占领军,并且将几十万支步枪和若干大炮留给波兰,这让新生的波兰就有相当强的武备。英法也支持波兰,法国帮助建立了一支波兰民族军队,在西线甚至跟法军并肩作战过,人数接近十万,全法式装备,法国试图让这支波兰军队回国抗击红俄,结果人家回到波兰,直接跟毕苏斯基合流了。
此后德奥稳定内政,俄国内战,给了波兰三年时间。等到各方都稳定了局势,德奥已经对波兰无可奈何,现在没有但泽走廊,波罗的海沿海从德国一直延伸到爱沙尼亚,德国称为库尔兰,都处于德国控制下。波兰现在是一个纯内陆国家,只能通过维斯瓦河出海。但他跟所有内陆邻居关系都不好,跟乌克兰争夺西乌克兰地区的利沃夫,既想拉拢立陶宛组建波立联邦,又对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有要求,哪里65%居民是波兰人,但又是立陶宛历史古都。甚至对奥匈波斯帝国的加利西亚有图谋,那里现在属于波西米亚王国。波兰还有从德国手里拿到一块沿海土地的想法,也有实现的渠道,就是将德国境内波兰人较多的波美拉尼亚边境地区割给波兰。但这样会将德国跟东普鲁士一刀切断,德国不可能答应。
得罪了所有邻居的波兰突然面对了向西进军的红俄军,此时整个欧洲都紧张起来。
英法已经复员军队,没人想继续打仗,德奥国内形势刚刚稳定,不可能再次动员。而红俄军拥兵两百万,波兰成了欧洲抵御红俄西进的第一道前线。
苏波战争,在欧战后的第三年爆发。
这场战争波兰人先败后胜,战后从红俄政府拿到了割地赔款,吞并了明斯克以西的半个白俄罗斯。
苏波一战,让欧洲大国开始支持波兰。
因为相比追求扩大边界的波兰,红俄政权甚至不认传统边界这一套,更加难以捉摸。
灵活多变的导师不断给欧洲人上课,一方面支持周边国家‘自己革命’,一方面又承认革命失败的芬兰、波罗的海等国,另一方面又随时积极准备干涉这些国家。搞得欧洲国家觉得红俄就像个机会主义者,能敲一杠子是一杠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外交政策,加上历史债务问题,所以没人愿意承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