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370章 光影博弈:传统与科技的史诗对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0章 光影博弈:传统与科技的史诗对决

2014年1月18日上午,京城伍号别墅的书房被冬日阳光浸染,沈知意坐在量子全息办公桌前,指尖轻点,与星宁影视公司旗下子公司的视频通话界面在虚空中展开。张艺谋的全息投影出现在对面,身后是摆满分镜手稿的工作台,传统的狼毫毛笔与量子平板电脑并肩而立。

“张导,这次抗美援朝题材的三部电影,我准备投资28亿。”沈知意调出资金分配方案,“两部采用量子科技拍摄,一部完全沿用传统手法。我想看看,在同样的历史题材下,两种模式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她的目光坚定,“历史不能被亵渎,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拍出志愿军的精神内核。”

张艺谋摩挲着下巴,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有意思!用量子技术还原上甘岭的炮火,AI生成十万大军冲锋的场面,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但传统拍摄也有不可替代的质感,胶片的颗粒感、自然光的运用……”他突然起身,拿起平板电脑展示新构思,“或许我们可以做个大胆尝试——在传统片场搭建1:1的上甘岭战壕,同时用量子摄像机360度记录每个细节。”

沈知意眼前一亮:“好主意!让两种模式既独立创作,又相互融合。”她立刻召集技术团队,量子通讯瞬间连通杭城总部。屏幕上,工程师们展示着最新研发的“量子胶片”系统:“它能模拟35mm胶片的色彩与噪点,同时具备数字拍摄的高效,还能实时传输数据到云剪辑中心。”

当天下午,三个剧组同时启动。传统剧组浩浩荡荡奔赴东北,在零下30c的荒野中搭建真实战壕;量子剧组则入驻华北影视基地的智能摄影棚,机械臂自动组装着虚拟战场的钢架结构。张译、胡歌等演员分成两组,白天在传统片场体验“冰雕连”的严寒,夜晚戴着神经感应头盔,在量子幕前演绎数字化的战斗场景。

“这感觉太分裂了!”张译在星动短视频直播中苦笑,“上午在雪地里啃冻土豆,晚上回到别墅,AI就给我生成了一身会呼吸的智能军装。”但他随即严肃起来,举起手中的剧本,“不过无论哪种方式,志愿军战士的坚韧与牺牲都让我震撼。”

随着拍摄推进,两种模式的差异逐渐显现。传统剧组为了还原一场阻击战,动用了上千名群演,耗费一周时间拍摄;而量子剧组仅用30名演员,配合数字人军团,在AI导演的调度下,一天就完成了同样规模的战斗戏。更惊人的是,量子拍摄的画面能实时导入虚拟引擎,特效团队在云端即时渲染出漫天炮火与战机轰鸣。

然而,传统拍摄的独特魅力也让所有人惊叹。当第一卷胶片冲洗出来,张艺谋捧着样片反复观看:“你们看这个镜头,战士脸上的冻伤在胶片上呈现出的质感,是数字技术无法复制的。自然光下的雪地反光,还有硝烟真实的弥漫效果……”他决定保留传统拍摄的“不完美”——镜头的轻微抖动、演员偶尔的呼吸急促,这些“瑕疵”反而让画面充满生命力。

沈知意密切关注着拍摄进度。她特意安排两个剧组的主创定期交流,量子团队向传统剧组分享智能温控设备,传统剧组则为量子团队讲解战争场景的历史细节。某次会议上,副导演提出:“或许可以把两种画面剪辑到一起,让观众同时感受科技的震撼与传统的温度。”

2014年春节前夕,三部电影同时杀青。在星宁的量子放映厅,沈知意组织了一场特殊的试映会。当传统胶片版的《冰与火》播放时,全场寂静,观众仿佛置身于刺骨的寒风中;而量子科技版的《钢铁洪流》则让所有人屏住呼吸,数字化的战争场面如同身临其境。最令人惊艳的是融合版《山河铭记》,胶片的颗粒感与量子特效的细腻相得益彰,志愿军战士的眼神特写在两种画面中交替出现,直击人心。

“太震撼了!”观影结束后,一位退役老兵激动地握着沈知意的手,“我看到了当年的战友,看到了我们的青春。不管用什么技术,这份精神永远不会变。”沈知意望着放映厅的大屏幕,那里正在循环播放三个版本的精彩片段。她知道,这场传统与科技的博弈,没有胜负,只有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而星宁影视,正用创新的方式,让英雄的故事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