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长安国际机场的穹顶洒下柔和的自然光,我身着唐装,站在贵宾通道前,迎接东方大国考察团。舷梯缓缓放下,考察团团长、东方大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王锦程率先走出舱门,身后跟着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我们握手时,他笑着说:“李总统,这次来大唐,最想亲眼看看那些承载着故土记忆的地名。”
车队驶离机场,沿着“长安大道”前行。道路两旁,樱花树与古槐交错而立,智能交通系统引导车流如行云流水。我指着车窗外的指示牌:“这条大道的命名,正是源于千年前大唐先民对故土长安的怀念。在新大陆拓荒时,他们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作了给新土地赋予的名字。”
第一站是位于长安市郊的“渭水生态公园”。考察团成员站在木质观景台上,看着蜿蜒的人工河波光粼粼,河畔垂柳依依。“这条‘渭水’虽不及东方大国的渭水宽广,但水质检测标准达到国际顶级。”我介绍道,“当年先民们抵达新大陆后,发现这条河的走向与家乡的渭水相似,便沿用了旧名。如今,它不仅是城市的水源地,更成为传承文化的纽带。”
在公园的文化展馆里,全息投影重现了1433年商船遇难的场景。画面中,贵族们在暴风雨中紧握船舷,却始终护着装有《长安舆图》《论语》《墨经》的木箱。“这些典籍,是他们对故土最深的眷恋。”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后来,他们按照舆图里长安城的布局,规划了第一座定居点。”
考察团成员李薇是历史地理学博士,她仔细端详着展馆内的古地图,突然指着一处标注:“‘朱雀大街’?这和东方大国长安城的主干道名字完全一样!”我点头:“不错。朱雀大街在新大陆的复刻,宽达百米,两侧商铺林立。如今,它依然是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我们举办传统节庆的重要场所。”
次日,我们前往岭南省的“广州湾”。这座港口城市融合了东方大国岭南建筑风格与大唐的现代科技。骑楼老街的墙壁上,智能投影循环播放着百年前拓荒者建造港口的影像。考察团成员漫步其间,被街边店铺传来的粤剧唱腔吸引。一位老艺人正用粤剧演绎《郑和下西洋》,腔调婉转,韵味十足。
“没想到在大唐,还能听到这么正宗的粤剧。”王锦程部长感慨道。街边茶铺老板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凉茶,用带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介绍:“我们祖辈从东方大国的广州来,这儿就叫广州湾了。这凉茶的配方,传了十几代人,和老家的一模一样。”
在“广州湾历史博物馆”,一份泛黄的族谱引起考察团注意。族谱扉页写着:“吾族本居南海之滨,因战祸漂泊大洋。幸得新大陆容身,遂以‘广州’名此地,不忘根本。”族谱中详细记录了先辈们如何用从家乡带来的造船技术,将荒芜的海湾建成繁华港口。
离开广州湾,我们来到巴蜀省的“锦城郡”。这座城市以蜀绣闻名,市中心的“蜀绣艺术中心”内,绣娘们正用蚕丝在软缎上勾勒熊猫、芙蓉花的图案。“锦城的名字,源自东方大国成都‘锦官城’的雅称。”艺术中心负责人展示着一幅双面异色绣,“大唐的蜀绣技艺,不仅传承了东方大国的针法,还融入了纳米丝线等现代材料,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考察团中的文化产业专家赵强兴奋地说:“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文化Ip。比如‘锦城’,完全可以开发成融合传统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文旅项目。”我微笑回应:“我们已经在规划相关项目,希望能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名字里的乡愁。”
最后一站是西域自治区的“敦煌绿洲”。当考察团看到沙漠边缘那片绿意盎然的小城时,不禁发出惊叹。城中的“莫高窟复刻馆”内,3d打印技术完美还原了东方大国敦煌石窟的壁画与佛像。馆长介绍:“当年逃荒至此的商队,将随身携带的敦煌壁画临摹本作为灵感,建起这座馆。如今,我们还运用AI技术修复古代文献,让丝绸之路的文化在这里延续。”
在敦煌绿洲的星空下,考察团与当地居民围坐在篝火旁。身着汉服与西域服饰的孩子们,共同表演了融合大唐乐舞与东方大国民乐的节目。王锦程部长即兴赋诗:“万里漂洋寻故梦,同名异域续亲缘。星河作证千年约,文脉相连共月圆。”
考察结束前,我们在长安总统府举行座谈会。全息地图上,所有与东方大国同名的地名闪烁着微光。王锦程部长感慨:“这些地名,是大唐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明的基因密码。东方大国与大唐,同根同源,理应在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我点头赞同:“地名承载着乡愁,也凝聚着力量。我们计划启动‘同源地名数字工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这些地名的故事永久保存,同时开发跨境文旅项目,让更多人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血脉联系。”
暮色降临,考察团成员站在总统府的露台上,俯瞰长安夜景。远处,“长安镇”的灯火与长安城交相辉映,仿佛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些承载着故土记忆的地名,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两个国家携手前行的道路,让同源的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