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36章 溯源寻根,故土余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6章 溯源寻根,故土余温

2021年3月19日,长安总统办公室的智能玻璃幕墙缓缓漫过雾化效果,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我坐在悬浮办公桌前,指尖在全息投影键盘上轻点,随着数据流的滚动,一段尘封的历史档案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藏在新大陆地名里的秘密,如同散落的珍珠,正被重新串连成璀璨的项链。

“原来如此...”我凝视着屏幕上的三维地图,新大陆的轮廓在光影中浮现。1433年那场改变命运的风暴,让一支载着唐朝贵族的商船偏离航线,意外抵达这片广袤的土地。为了纪念故土,他们将新建立的城市命名为“长安镇”,流经城市的河流被称作“渭水”,甚至连街道布局都仿照长安城的里坊制度,方方正正,井然有序。

办公桌上的老式相框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百年前的拓荒场景:身着唐代服饰的移民们,手持简陋的农具,在荒野中搭建房屋。而如今,照片中的小村落早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地名中。

我调出智能检索系统,输入关键词“地名溯源”。瞬间,无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岭南省的“广州湾”、巴蜀省的“锦城郡”、江南省的“金陵城”...这些与东方大国古地名重合的称谓,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总统阁下,这是您要的《新大陆地名考》。”秘书走进办公室,递来一份厚重的文献。翻开烫金封面,第一页便是关于“长安镇”的记载:“吾等虽远离故土,然心向东方。以长安为名,取长治久安之意,亦念故都繁华...”字迹古朴苍劲,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先民们的思乡之情。

继续翻阅,一段段故事跃然纸上。在西域自治区,有座名为“敦煌绿洲”的小城,是当年逃荒的商队所建。他们仿照莫高窟的形制,在岩壁上开凿洞窟,将佛教文化与当地艺术融合;中南省的“襄阳关”,则是为了纪念唐朝名将在襄阳之战中的英勇事迹,这座关卡至今仍是交通要道,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我打开全息投影仪,将地图切换到卫星视角。看着那些星罗棋布的城市,突然意识到,这些地名就像文明的路标,指引着后人追寻先辈的足迹。点击“长安镇”,画面立即切换到城市街景:古色古香的钟楼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街道上行人往来如织,智能车辆有序穿梭。

“镇长请求视频通话。”智能助手的提示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接通后,屏幕中出现一位身着传统唐装的老者,他身后是正在修缮的古城墙。“总统阁下,我们正在进行‘寻根工程’,准备将所有与故土相关的地名故事整理成册。”老者的眼中闪烁着自豪,“这些名字,是我们与东方大国血脉相连的证明。”

挂断通话,我陷入沉思。大唐的崛起,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胜利,更是文化传承的奇迹。那些在战难中迁徙的先民,用智慧和坚韧在新大陆开辟出家园,更用一个个充满温情的地名,让后代永远铭记自己的根在何方。

夜幕降临,办公室的灯光渐暗。我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灯火辉煌的长安城。远处,“长安镇”的方向亮起璀璨的灯光,与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这两座跨越时空的“长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一座书写着现代传奇,却都流淌着相同的文化血脉。

打开加密数据库,我调出一份绝密文件——《文明溯源计划》。这是我亲自推动的项目,旨在通过基因检测、历史文献比对等手段,寻找大唐与东方大国更深层次的联系。看着初步的研究报告,我知道,那些藏在地名里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总统,该去参加文化交流晚宴了。”秘书的提醒声传来。整理好思绪,我迈步走出办公室。今晚,将与东方大国的代表团共话文明传承。那些相同的地名,那些相似的文化,必将成为连接两个国家的纽带,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