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军兵临潼关的消息像狂风一样刮进了长安,整个长安城自上而下陷入了一种惊慌失措。
李隆基已经很久没有开过朝会了,今日的朝会从一开始就显得十分的压抑,以前总是吵吵闹闹的朝会今日显的特别的安静。
李隆基看了看众臣起身叹了一口气说道:“叛军南下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我大唐养士一百多年,河北二十四郡竟然无一抵抗者,真是令朕痛心疾首啊!”
李隆基说完看了看下面众臣,所有大臣都低头不语。
李隆基又长出了一口气悲愤地说道:“如今叛军先占东都又陷陕郡,潼关岌岌可危,我大唐立国一百多年来从未遇到如此的奇耻大辱,如果长安陷落你们让我如何面对大唐的列祖列宗啊……。”
李隆基停下来又看了看群臣,群臣还是一句不吭。
李隆基有些绷不住了用颤抖的手指着下面的群臣骂道:“你们……你们作为朝廷重臣、高官厚禄、世受皇恩,朝廷到了危难之时竟然无一人出来为朕分忧!你们有何面目立足朝堂之上?”
李隆基说完整个人坐回龙椅双手抱头,然后用耳朵听着下面众臣的反应。
“陛下!”
李隆基听到下面有动静立刻抬起头,发现是自己的儿子李亨。
“陛下!安禄山世受皇恩,本应忠心为国,如今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行谋逆之举,不得不发人深省!”
本来李隆基还以为李亨有什么平叛的方略,却是说了一通不咸不淡的话,并且话中有所指,一瞬间犹如泄了气的皮球。
杨国忠一听连忙出列辩解道:“陛下!安禄山狼子野心!这事岂能怪到臣的头上?安禄山所说的不过全都是出兵谋逆的借口而已……。”
杨国忠接着转向李亨说道:“太子殿下此举有故意陷害微臣之举。”
李亨接道:“我何来陷害之说,杨相一直以来同安禄山不合,外挣内斗,激化矛盾,据我所知杨相六月初私自命京兆尹围安禄山宅第,捕安禄山宾李超等人,送往御史台狱,密杀之,以此事激怒安禄山造反,现如今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谋逆,杨相焉能无过?”
杨国忠一听有点慌不择言说道:“陛下!安禄山造反非一朝一夕,臣也屡次向陛下进言,这不是臣的错阿!请陛下明察!”
李隆基一听瞬间变脸连忙看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陈玄礼一看连忙出列说道:“陛下杨相身为宰相,既然已经知道安禄山造反,但是却没有提前做出安排,北都和东都竟然无一兵一卒,杨相岂能无过?”
杨国忠知道陈玄礼这是在拉偏架气的不行说道:“陈将军!你一介武夫懂什么?你想诋毁老夫吗?”
李隆基于是连忙一巴掌拍在龙案上怒道:“都别吵了!至此朝廷危难之时我们要团结一心,想的是如何破敌平叛,不是追究谁对谁错的时候,你们作为朝廷重臣难道一点大是大非都不懂吗?”
李隆基发火众臣立刻不吭声了。
李隆基扫了一眼众臣说道:“你们现在就给我想平叛之策,谁是谁非以后再说!现在就想对策!”
众臣又是一阵沉默。
李隆基看到这种情形,气的胸膛起伏怒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这时左相韦见素出列说道:“陛下!安禄山随意杀戮践踏我河北、河南,激起民怨,现在平原司兵李平上报,平原太守颜真卿提前得知安禄山造反,招募勇士几万余人,公开宣布举兵讨安禄山,随后颜真卿又遣亲客密藏购贼牒至河北诸郡联合起兵,于是诸郡多响应,现如今这太守卢全诚据城抗安禄山,河间司法李奂杀禄山所署长史王怀忠,济南太守李随派其游弈将訾嗣贤过黄河杀禄山所署博平太守马冀。”
李隆基一听大喜说道:“没想到我大唐还有此等忠义之臣啊!朕甚欣慰啊!”
李隆基说完然后又看了看陈玄礼,陈玄礼明白李隆基的意思说道:“陛下!现在潼关岌岌可危,臣举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南下平叛。”
杨国忠一听立刻反对说道:“陛下郭子仪现在正在和叛军在云中交战,岂能让郭子仪撤军南下,一旦让叛军从朔方攻入关中岂不坏了大事?臣斗胆推荐户部尚书安思顺为兵马大元帅。”
杨国忠话音刚落李亨连忙说道:“安思顺和安禄山为兄弟,如果安思顺阵前倒向如何是好?”
杨国忠说道:“安思顺和安禄山虽然是堂兄弟,但是安思顺忠于陛下,并且屡次进言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我们岂能因为二人是亲属而不用。”
李隆基看到李亨和杨国忠争执于是说道:“难道我大唐就没有其他挂帅出征的人了吗?”
众臣又是一阵沉默。
李隆基又无奈的闭上了眼睛,国难思良将啊。
李亨于是说道:“陛下!儿臣推荐西平郡王哥舒翰!”
杨国忠一听连忙阻止道:“哥舒翰双腿瘫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如何指挥作战?”
众臣又是一阵沉默。
李隆基木呆呆的坐了半晌准备说话,这时高力士说道:“陛下老奴有句话当讲不当讲!”
李隆基神情木然地说道:“大将军此时此刻还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你直说无妨!”
高力士说道:“小唐王李倓英勇善战,威震河中,老奴觉得将小唐王召回长安必能平叛。”
高力士说完李隆基眼睛一亮,自己怎么把自己这个孙子忘了,心中顿时大喜。
但是下面的众臣却急了。
杨国忠第一个跳了出来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小唐王已经裂土封王,让小唐王平叛,诸国岂不取笑我大唐无人,况且小唐王在西域可以震慑大食和吐蕃,如果将小唐王调回长安,大食和吐蕃万一趁机兴风作浪,我大唐将面临内外夹击,这将如何是好?”
韦见素接着出列说道:“陛下!杨相所言既是,臣也赞同,我们万万不可因小失大。”
李隆基看向李亨。
李亨说实话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可以说从小对这个疯癫的儿子都不待见。长大了李倓更是个街头混混泼皮无赖,和自己温文尔雅的长子李俶根本没法比,即便后来李倓裂土封国,李倓年年给李亨送了大量的财货,李亨都不待见。
并且李倓在碎叶城惹出的事情让李亨觉得李倓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活脱脱的是个灾星,
有时候人心里的成见真的是座山。
李亨拱手说道:“陛下!小唐王身在碎叶距离长安上万里之遥,等小唐王接到圣旨,出发到长安恐怕逆贼安禄山已经进了长安了。”
李隆基脸上显出失望之色又看向陈玄礼,陈玄礼避开李隆基的眼神说道:“陛下臣觉得众臣说的很有道理!军情如火!一刻也耽误不得!召回小唐王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要先解决眼前的困境阿!”
其他众臣也连忙说话赞同,整个大唐朝堂出现了难得的一片祥和之气。
李隆基抿着嘴一声不吭,此时此刻朝堂的一片祥和之气没有让李隆基高兴,反而心情显得特别沉重。
李隆基默默坐了半晌,接着低下头沉思了半晌说道:“既然无人可为元帅,朕当御驾亲征!”
众臣一听大惊,杨国忠连忙跪地哭诉道:“陛下万万不可呀!陛下是一国之主,岂能亲临险境。”
其他众臣也连忙劝阻。
李隆基摆手阻止了众人的劝阻,然后从龙案后面走了出来,接着走下玉阶来到太子李亨跟前说道:“我在位快五十年了,人老体衰,倦于政事,去年秋天就想传位给你,只因水旱相仍,我不愿意以余灾遗子孙,想等灾情好转。但没想到逆胡安禄山叛乱谋反,今我当亲征,让你监国,事平之后,就传位于你。”
李亨一听大惊连忙跪下说道:“陛下身体强劲何须禅位,如今这乱局还需陛下坐镇长安扭转乾坤!儿臣愿意挂帅出征剿灭叛贼!”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孝心朕明白!但你不懂兵事,你挂帅会误了大事!”
“陛下儿臣……。”
李隆基不等李亨说完摆手阻止,然后走回龙椅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隆基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只留下面面相觑的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