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李隆基的纨绔皇孙 > 第106章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封常清三日之内损失六万大军并且丢了洛阳,随后封常清带着几百残兵败将逃到了陕郡。

封常清到了陕郡以后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

高仙芝听取了封常清的建议然后带着大军退往潼关据守。

李隆基听了监门将军边令诚的汇报大怒遂下旨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对于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一般都认为是李隆基的昏庸和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今天我们就剥开历史的外衣。

首先封常清这个人对于河北叛军的轻敌就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伟人说过你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是你必须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封常清一直在安西同西域小国作战,他认为河北唐军和西域小国一样不堪一击。

到了洛阳以后封常清不是据洛阳城池和武牢关的城池同叛军对峙,而是十分自大在泗水镇同河北唐军展开战阵对决,只一个回合封常清军阵就被河北唐军具装骑兵打散。

战败后封常清不吸取教训,收集溃兵不是回洛阳据守,而是继续同河北唐军打阵地战,在对抗安禄山叛军时五战五败,直接将六万大军消耗殆尽,整场战役根本就没有攻城战。

洛阳作为东都城池高大坚固,粮草充足,府库之中各种武器、甲胄、器械就是再少也比张巡守的睢阳县城多吧?虽然他手里有六万新兵,但是唐朝百姓可不是后世老实巴交的顺民,随便拉出来都是战士,基本都有从军经历,缺的只不过是战阵配合熟练程度,就是六万头猪站在洛阳城头让河北唐军杀,也不可能不到三天时间杀完吧?

洛阳失守封常清战术上的失误难辞其咎。

封常清在洛阳战败逃到陕郡,但是李隆基并没有杀他,而是削爵罢官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在高仙芝军中戴罪立功。

可是封常清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消停,为了逃避责任就向高仙芝说河北唐军如何如何厉害,让高仙芝丢弃陕郡退守潼关,高仙芝手下可是朔方、河西、陇右的边军,不是你所谓的乌合之众,你让高仙芝逃跑居心何在?甚至还向李隆基连上三次奏章说河北唐军厉害,这意思就是说不是我弱是敌人太强,陛下不应该惩罚我。

后来李隆基杀他的罪名就是封常清动摇军心。

在放弃陕郡这件事上高仙芝被封常清一顿恐吓,于是就下令全军撤退,并且在撤兵这件事上和边令诚产生了冲突,边令诚的意思是死守陕郡。

边城令之所以这样必然是得到了李隆基的指示,不然边城令这个胆小懦弱的宦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边城令在安西同高仙芝征讨小勃律的时候,攻下连云堡以后边令诚就畏惧不前,让高仙芝撤退。后来李隆基出逃也没带他,所以边令诚并不是李隆基的心腹,甚至叛军进攻长安边令诚直接开门投降。这么胆小的人竟要死守陕郡,绝对是李隆基给他下了命令。

《资治通鉴》记载:中使边令诚以入虏境已深,惧不敢进。

就算是撤退高仙芝指挥大军撤退时也是一塌糊涂,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名将所为。

高仙芝听说河北唐军厉害于是急忙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其余的都放火焚烧了,率兵向潼关撤退。很快叛军追来,各路兵马受到封常清的恐吓很害怕,铠甲兵器物资粮食丢满了道路,长几百里。

六万大军后撤连一个断后的都没,这搞得是什么?

史载:史载:仙芝乃率将兵西取潼关。贼寻至,官军狼狈走,无复部伍,士马相腾践,死者甚众。

边城令不想担这种责任于是就向李隆基陈述事情经过,李隆基听后直接发怒,下旨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史载:高仙芝之东征也,监军边令诚数以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败之状,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上大怒,癸卯,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

史书里面没有说高仙芝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但是从以前高仙芝贪财的表现来看,高仙芝极有可能会这样做,高仙芝这个人极其爱财。

从李隆基的角度来说他也是非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不可。

首先封常清洛阳战败李隆基不计较并且还让封常清戴罪立功,但是在陕郡高仙芝六万边军一箭不发逃之夭夭,这算什么?并且撤退的时候毫无章法,让河北唐军一路追杀死伤过半。

不战而逃自古以来就是大罪,你可以打不过,就像封常清在洛阳战败了,损失六万大军还丢了洛阳,但是李隆基并没有杀他,说是削爵罢官,但是你的实权还在,其实就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个章法。

河北唐军兵势大,李隆基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是你不战而逃,弃城逃跑,面对敌人你连亮剑的勇气都没有绝对弄死你!

韩复渠在山东不放一枪逃之夭夭蒋介石直接就把韩复渠枪毙了。

张学良逃跑看看被骂成啥样了?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洗了一点点,他直接成千古罪人了。

其次在战略上洛阳、陕郡乃是大唐的咽喉。

关中粮食不够吃,一直是江南在给关中输送粮食,运粮的路线就是通过通济渠到洛阳,然后再从洛阳运到陕郡粮仓,再由陕郡运到长安。

河北叛军势大洛阳丢了就丢了,但是你们不放一箭又把陕郡丢了,陕郡有太原仓、集津仓和盐仓,陕郡一丢还打什么,等着饿死就行了。

其实李隆基整个战略的安排就是层层防御拖住河北唐军,让朔方军攻陷山西出井陉。并且只要拖住河北唐军,等勤王的边军赶到,河北唐军必将首尾不能相顾。为此李隆基还决定御驾亲征,只不过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溃千里,被崔乾佑堵在了潼关,李隆基后来为了粮道,不得不逼着哥舒翰兵出潼关,哥舒翰又和杨国忠将相不和,然后一败涂地,勤王边军几乎死伤殆尽。

到了最后西北边军被抽调一空,吐蕃趁机做大,攻陷陇右,接着攻陷长安。

李亨和李豫这父子两个同样不消停,都是搞内斗的高手,不停的在大唐内部折腾。

大唐为了平叛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借兵,内战虽然伤人但是至少会手下留情,这些异族与其说是来平叛的不如说是来抢劫搞破坏的。

回纥下手最狠从长安出发一路烧杀抢掠到洛阳,好好的一个天朝上国被折腾的面目全非。

大唐的衰落李隆基有错、李林甫有错、杨国忠有错、安禄山有错、整个门阀士族以及天下的士大夫都有错,唯独老百姓没有错,但是受苦受难的却是老百姓。

封常清到死都不承认自己在战术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一直在强调自己带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河北唐军是正规军。明知道自己带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你还放弃城池和对面硬刚?自大自狂,真以为河北唐军是西域小国任你随便拿捏吗?

公孙衍说过一句话:不是我成就了秦军,是秦军成就了我,不管秦军在任何将领手里都能所向披靡。

一旦唐军对唐军谁是名将谁不是名将立刻就暴露出来。

太原之战李光弼手里一万一群乌合之众照样打的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阶十万河北唐军抱头鼠窜。

雎阳之战张巡不足一万的乌合之众让十万河北唐军寸步难行。

封常清为了免责还写了奏章给李隆基。

《封常清谢死表闻》内容如下: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扞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