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开局隐身:带歪奸臣之子的那些年 > 第121章 他从来都是喊的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他从来都是喊的皇帝

该来的总会来。

顾长晏神色平静地抚平贡士服衣袖上的褶皱,脊背自然挺直,到时辰后和他未来的同僚们一起步入集英殿。

宫殿一如既往的宏伟庄重、金碧辉煌,好像亘古不变,而它的金顶、红门一如既往地静待每一位心有欲望的人。

众位贡士屏息凝神、鱼贯而入,进去后发现殿中从前往后、从右到左整整齐齐摆放着桌案,像一个四四方方的网,两两网线的交点就是他们考试的座位,笔墨纸砚也已备好。

满殿肃穆,威严无声,殿前已经站着多个大臣,陛下未至,御座无人。

殿试唯一的主考官是当今圣上,其余全部考官被称为“读卷官”,他们皆是朝廷重臣,多半是一二品官员,六部尚书也就是内阁的那几位也已基本到齐。

凭借良好的视力顾长晏隐晦又迅速地望过去一眼,然后“不幸”地得出一个结论——那些人他大半都认识。

而且是打过好几次照面的认识。

如果说得到这些人的称赞是一种集邮行为的话,那么从前的顾长晏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已经集满了。

在顾长晏还是顾家的贵公子时,他参加宫宴和他人府上宴会,见到他们这类人都是以晚辈身份行的礼,口中唤叔伯之类的。

三年过去,朝堂上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撮人还是没怎么变。

当初新帝强硬登基杀得血流滚滚,浸染大半个太和殿,目前看来没影响到这些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重臣。

顾长晏想,如果温长宁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想:等下有的“热闹”了。

可是眼下他想说:不对,这场戏好像已经在蠢蠢欲动了。

顾长晏是此届士子们的第一,座位顺理成章地在第一排第一个,也就是在最前面也最醒目的位置。

那个位置足够让所有人一看就知道是乾元四年会试第一的位置。

官员也好、贡士也罢,凡是知道这个位置代表什么意思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会意思意思瞧上两眼,或者带着好奇心看看那个“神龙见尾不见首”的会元——漠州出身的顾风起。

而要说起这个顾风起,那学子们就很有话说了:

他是真的难见啊!

简直是横空出世,炸得他们体无完肤、茫然不已。

放榜前,除开零星几个在京城见过他几面能够证明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剩下的人根本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位低调过了头的人物!

他简直低调过了头。

他们简直好奇地心都在痒痒,好奇这人是谁。

所以说这些学子们很有话说。

可是还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他们倒是没事,没有被吓到,因为绝大多数的他们都不认识顾长晏那张脸,只觉得他长得好,惊讶这位基本是状元没跑的人看起来如此年轻。

他们不知道的是:和他们处在同一殿中的大臣们的此刻心情就难说了。

顾长晏抵达座位旁边的同时敏锐地察觉到有几个人在明里暗里地观察他了。

他面色平静且郑重,一副全心全意等待考试的样子,仿佛没有察觉到殿中的丝丝怪异氛围。

而孙进、张和他们为着前程着想,眼观鼻、鼻观心,从进殿开始就目不斜视,只关注自己的当下。

哪怕他们已经预料到这一次殿试估计有的看了,毕竟那个会元怎么看怎么有点眼熟。

同一时间心里像见了鬼似的的复杂心情不断冲击着几个记性不错的大臣。

他们还没有老眼昏花,当然也看见了那个叫顾风起的,那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在哪里见过啊。

有的大臣还没有想起来那股熟悉感从何而来,有的已经在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是巧合吗?

单纯长得像?

但是,可能吗?那可是有八分像的脸,说顾长晏和顾风起是双胞胎也不为过。

一时间,气氛庄严肃穆极了,大殿中的人按兵不动——殿试在即场合,耽误了可不得了。

“皇上驾到!”一道声音打破了大殿内静谧的氛围。

众人麻溜的排山倒海般跪地叩头,“吾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这应该极为心情澎湃的时刻,顾长晏口中高呼万岁,眼睛盯着极近的明净地砖,突然不合时宜地想到:缘生好像…从来没有说过“皇上”和“陛下”。

缘生他从来都是喊的皇帝。

很早之前不懂,但顾长晏现在明白了。

“众卿平身。”皇帝威严的声音从遥远的传来。

声音不大,全赖大殿中寂静。

“谢皇上。”众人端正起身。

众多贡士心情激动,余光偷瞄御座上的当今圣上。

虽不能直视天子龙颜,但方法总比困难多。

顾长晏合群地加入偷窥大队,这还是他第一次瞧见楚桓当皇帝的样子,感觉和温长宁描述的差不多。

有形有样,客观的来说符合我对古代皇帝的想象。

以上是温长宁对顾长晏说过的话。

身着龙袍的九五至尊坐在龙座上,目光扫视大殿,坐在视野极佳的位置上他一眼就瞧见了玉阶下的顾长晏……长的倒不磕碜,再一看他的臣子们,有的已经在给他传递眼神,示意那个顾风起。

他没管那些复杂的眼神,视线又一次落在顾长晏身上,眼底划过一抹意味不明的异光。

首辅张柏昌神情凝重,强忍着蹙眉的念头。

因着顾诩要避嫌,乾元一年的春闱他担任了主考官,那次会试结束的当晚顾诩下狱,顾家倒台,顾长晏的答卷随之作废。

一切本应该都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

可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虽然顾诩是个烂人,但是不可否认他唯一的儿子很优秀,简直碾压同龄人,属其中翘楚。

所以张柏昌抱着复杂的心绪找到了那张作废的答卷,毫无疑问那是一份优异、无人可敌的答卷,引经据典,言之有物,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心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

如果只论答卷,不论他的身份,那么这份答卷九成会是状元之卷。

只能说摊上这么个爹,顾长晏倒了八辈子血霉。

这一次张柏昌没有担任会试的主考官,可当个读卷官绰绰有余。

多日前在批阅会试收上来的试卷时他一眼就瞧中了顾风起的答卷。当然所有的答卷已被统一眷抄了一遍,且糊名制。

他在浏览过第一遍后当场就在心里盖棺定论:这位当得此次会试第一,无出其右。

当时张柏昌确实有觉得这一份答卷有一分熟悉感,可是他想不起来这份熟悉的出处。

最终他以为是因为这份答卷太完美,所以在次等的答卷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分靠近完美,这才显得相似。

此时此刻他看着酷似顾长晏的顾风起,终于明白那一分的熟悉是从何而来了。

年龄也对的上。

可是天下怎有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发生。

张柏昌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