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飘来阵阵饭香,陈意安推开门的那一刻肚子就已经开始不受控地叫了起来。
“娘子,娘子我回来啦!”陈意安关好门扯着嗓子就喊。
厨房出来一个身着大红色劲装的女子,“回来就收拾收拾吃饭,喊什么喊?”
陈意安凑上去抱住女子的腰,小狗似的在她脖颈处蹭蹭,“娘子,你早上都帮我装错了笔,我都是借同窗的来用,你得给我钱让我去买一只新的还给人家。”
女子脸上带着笑意,故作嫌弃似的推了推陈意安,“知道了知道了,先过来吃饭。”
“好,我先去后边洗个手。”宁元昭把书囊放在柜台,绕到后院去洗了个手。
铺子大堂很宽敞,他们把大门半合着,就在大堂里找了几张桌子坐下。
饭是王婶她们做的家常菜,味道算不上多么惊艳,却也能夸一句好吃。
毕竟辣椒这种食材,王婶之前也没有接触过,把握不好度,经常性不是把辣椒放得太多就是只有一丢丢。
现在做成这样已经好得太多了。
“早上走怎么都不叫醒我,你第一天上学我都没去送你。”计一舟说:“缺失了你这么重要的一个日子,怪可惜的。”
宁元昭轻笑一声摇摇头,满脸都是无奈,“早上那么冷,叫你起来不是受罪?就是一个普通的早上,没什么特别的,不必可惜。”
“那好吧!”计一舟给宁元昭夹了一坨他最爱的土豆块,像个关心自家崽子的母亲一般询问:“那你今天有没有认识新朋友呀,跟同学相处得愉快吗?老师课上讲得听得懂吗?”
计一舟说的话他现在是完全能听懂,夹了筷子鱼到碗里挑干净鱼刺后递给计一舟,又夹一筷子到碗里继续挑刺,准备给小宝。
“挺好的,听得懂。”
宁元昭回答完,把手上的鱼肉喂到小宝嘴边,才继续说:“认识了一个话还挺多的同窗,说是他娘子早上给他装笔的时候装成了筷子,问我有没有多余的毛笔来着。”
“哟,成亲了呀。”计一舟随口接话。
“嗯!”宁元昭说:“回来的时候还遇到了徐二公子和砚台。”
计一舟砸吧砸吧嘴,“哎呀你看看人家,我都说了要给你弄个书童,你干啥这么犟呢?”
宁元昭也不反驳,淡定地咽下嘴里的食物后,要笑不笑地看向计一舟。
“‘年轻俊秀的书童在封闭环境中可能成为主人情感依附的对象’,你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宁元昭问。
计一舟双眼无神地思考了一会儿,再结合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的野史,豁然开朗。
“这就是你不找书童的原因?”计一舟说:“书童又不是只能……”
小宝跟茯苓还在桌子上,时不时地抬起头听一听两人的谈话内容,有些话不方便说得太直白。
计一舟轻咳一声:“你怎么往那方面想啊,你心脏!”
书童当然不只是用来做这事的。
在一些文人的聚会中,书童背负书箱、捧砚侍立,更像是一种彰显主人身份的标志,出门在外也可以用来暗示主人的学识地位,就跟琴童、画童一样,起装饰性作用。
书童也可能携带主人的诗作、书信往来于文人之间,充当私人信使用,部分书童跟在主人身边其实就是那些富家子弟的“学习对照组”,当主人学业不佳时,书童可能代受塾师责罚。
书童介于主仆之间,常被用于处理敏感事务,少数书童因文笔出众,可能暗中替考生撰写诗文。
以上种种,宁元昭都用不上。
所以不管他心脏不脏,都没有要搞一个书童的必要,浪费钱。
不过他还是比较介意有的人会把书童当作发泄工具这一点的,万一真给他搞一个来,又从别处知道了这一点,到时候计一舟心里不舒服就不好了。
宁元昭哼笑,“行,那都听你的,你去给我弄一个回来。”
计一舟低头扒饭,把嘴里塞得鼓鼓囊囊,傲娇地瞥了宁元昭一眼,含糊不清地说:“你想得美。”
“不给我安排书童了?”宁元昭凑过去贱兮兮地问。
“吃你的饭吧,吃饭都堵不住你的嘴。”计一舟不凶不狠的说。
逗完人格外开心,宁元昭心情大好,给小宝多夹了一筷子不让她多吃的麻辣鸡丁。
吃完饭,两人上二楼找了个包间坐着腻歪,看着楼下过往的车马人群。
“这几天我们先找找可以给铺子里供货的蔬菜铺子,等丁牙人那边厨师有动静了这边就可以开业了。”计一舟说。
宁元昭想了想:“其实可以去村里看看今年大家有没有什么蔬菜种得多,可以拉一些过来在你那里放着,数量少也没关系,可以限时限量卖,主要是要让人知道有这个东西。”
这些蔬菜本身价格不贵,就是数量少了些,计一舟自己都没有种很多,只种了足够他们一家人吃的量。
村里人这个要一点种子那个要一点种子,也是种出来自家吃。
除了白菜萝卜这种大庆本来就有的蔬菜会多一点,计一舟带来的种子种出来的蔬菜非常少。
蔬菜不能当作主食那样大规模的种植,种得多了就要收税,农村人最多就是种一点自己吃的。
所以这些蔬菜也没有土豆那些主食受欢迎,也不怎么受关注。
“可以是可以,就是麻烦了点儿。”计一舟说。
村上到县城虽说不远,可每天蔬菜都要新鲜的,从村里出发就得非常早,而且需要每天往返两个地方。
“这还不简单,咱们要是真的收菜,村里人肯定愿意卖。”宁元昭说:“至于送货的,你还怕没人愿意跑这一趟啊。”
就是早上出发得早一点,中午就来了个回村,只要给点运费,有的是人愿意干这个活。
“那也行,等会儿我就让刘二去办这件事。”计一舟说:“你还记得王婶之前买回来的半边菜嘛?县城里这玩意儿两文钱一把。”
“那让六二去村里说的时候注意着,有新鲜的时令野菜也收一些来。”宁元昭说。
县城郊外也有野菜,只是野菜种类和数量到底比不上乡下,稍微带着收一些也能给铺子里增加一点菜色。
野菜风味独特,价格也不贵,肯定会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