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齐辉的套路,乡绅与乡绅二代的隔阂
“这是造反!”
“这是造反!”
“这是造反!”赵老太爷听明白了,拿起拐杖狠狠砸着地面,连连说了三遍!
赵大公子缩着脑袋,站到一边。
这时,赵老太爷发泄之后,看了看猥琐的儿子,突然又有些庆幸。
读书,总归是有用的啊!
不然的话,就和那些泥腿子一样,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
幸好早年前,花钱让大儿子去鬼子那里留过学。
没错,赵老太爷的大儿子,赵大公子,的确去留过学。
还拿回来了一张外国文凭,叫“克莱登大学”。
其实,赵大公子早年跑鬼子地留学,每天上的课寥寥无几。
英语学得更是非常差,只知道一些基本单词,会用用词典的程度。
实际上除了勾栏,还是勾栏。
鬼子那里留学便宜啊。
到最后要回国交差,临到头没办法应付家里人,就去买了一个鬼子造的假文凭。
可以说鬼子非常精明,他们早就会造各种假学历了。
早在清朝时候,就知道怎么忽悠这些清朝地主二代们的钱。
人傻钱多。
很多从鬼子回去的龙汉留学生,没有学到多少专业技术。
一来是鬼子防备加上鬼子自己也是二手技术。
二来是去鬼子之地的留学生,很多都是家里富贵,吃不得苦头,只有不多的人,才肯下苦功。
只有去殴洲、汉斯、麦国那些地方,留学的人,倒是有更多的人学到真本事。
因为那个地方更加遥远,人生地不熟,想玩也没有地方玩。
不像鬼子那边,鬼子更加了解龙汉人,知道怎么坑蒙拐骗龙汉人的钱。
赵老太爷随后就说道:“听你这样一说,我是明白了。”
“他们就是要造反!”
“看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把这家工厂建起来!”
“如果工厂起来了,泥腿子们就不会种我们家的地,不种我们的地,我们还怎么活?”
“我们得找民团来。”
赵大公子一听,顿时吓了一跳。
他的性子属于那种“吃喝玩乐,得过且过,大事化小,最好别有事”的类型。
所以才会在留学之后,又回到家里窝着。
但他还是经常听广播读报纸的,看在这一点上,赵老太爷才容忍了他在家里蹲着。
但平时也没少责骂。
赵大公子赶紧说道:“民团,不行。”
“这些人可是齐辉司令的属下,是听了齐辉司令的号召来建设工厂的。”
“您应该听说了,他们有敢死队,非常厉害,小鬼子都被他们打跑了,父亲,咱们可不能硬扛啊。”
赵老太爷一听,顿时怂了。
“是啊,凶残的鬼子都害怕他们。”
“民团那些货色肯定不条。”
“什么时候也不能和拿枪的硬顶啊,那就多花几个大洋,你拿上一百大洋去贿赂他们,让他们换个地建造工厂,就去隔壁县盖。”
赵大公子这才松了口气。
事实就是这样。
这些地主们可是非常狡猾,但是又非常不团结的。
没错,地主与地主之间,从来不会团结的。
他们没有一个同一的组织。
如果别的地主倒霉,他们只会高兴,而不会拉上一把。
除非他们的共同利益一起受到威胁。
他们对付小民很凶残,能动棍子就不动嘴巴。
但对上面下来的官吏们,对那些有着兵马支持的势力,却是能勾结就勾结,能腐蚀就腐蚀。
他们只有在什么手段都使不出来的时候,才会想到动刀枪去对抗。
很快赵大公子就从管家那里,拿了100块银元。
这银元还是警备司令部新发行的。
是属于新银元。
他走到半路,想了想,又从中拿出了30块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只留下70块用来打点。
反正他爹不愿意和那些洋学生打交道。
总觉得他们各种大逆不道,不守规矩。
因此就不可能去询问对方到底收了多少钱。
实际上收钱的人,也忌讳送钱的人这样做,因为那太容易暴露了。
本来收钱就是个秘密的事,你还要再派人确认对方收了多少,这不是想要对方的把柄嘛?
随后,赵大公子拿着七十个银元,再次来到工地上。
有工人引着他进了工地指挥办公室里,再次见到了忙碌中的杨先生。
杨先生正在看着一张复杂的工厂图纸,在那里皱着眉头,几个学生也在看着。
看到这里,不知为何,赵大公子感觉有点心虚:不务正业的人,看到这些认真工作的人,总是有这样的心态。
何况赵大公子还属于见过世面,知道新学,也知道什么才是对,什么才是错。
因为他心里至少明白,开工厂才是对的事。
而像他爹那样死守着土地,肯定是错的。
原因很简单。
鬼子打来了,靠土地能打鬼子吗?
不行,只有工厂才行,工厂能生产皲火,能生产炸药。
而土地只能产粮食。
看到赵大公子进来了,杨先生让人给他泡了茶水,两人在一起坐着。
“赵先生,看起来也是上过学的,不知在哪里上学?”
赵大公子摸了摸怀中的大洋,没有马上拿出来,而是道:
“我之前在户城念了中学,后来又去了鬼子的地方念了预科。”
“哦,您还是留学生啊,失敬失敬。”杨先生拱手道。
“真是惭愧啊,我在那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回来了。”赵大公子一脸汗然,“回到家里,操持一些家里的事。”
实际上,他在家里的时候,就是吃喝玩乐。
家里的事,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是充当一个吉祥物,再就是传达一些当前局面的消息。
“嗯,兄台还这么年轻,不如出来做一番大事,为何要待在家里呢?还要受家里人的气?”杨先生立刻说道。
“啊,这?其实我之前也想过,只是之前兵荒马乱,我又是个胆子不大的人,让您见笑了。”赵大公子强行给自己挽尊。
杨先生一听这话,心中微微一笑。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赵大公子的本色:是个草包,但也能做点事。
不过需要有人监督着,有人催促着,有个氛围烘托着。
总之,是个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够积极,接触过新学的人。
他于是开口道:“如今齐司令,求贤若渴。”
“现在局面又稳定了,附近秩序也很好,土匪也被清理干净了,各种混混都没了。”
“这正是读书人出来做事的大好机会,错过这个时间,可就太可惜了。”
赵大公子顿时心动了。
他就是这种瞻前顾后的人,如果有人怂恿的话,就会心动。
而且对方说的也对。
他天天在家里,也不好过。
父母就是这样,离开远了天天惦记,你要回家了,没出一周,就开始两看相厌了。
他动不动就会被老头子说:“送你去念书有个啥用,也没捞到一官半职。”
其实他刚刚回国时,也是靠着学历当了一个什么委园。
只是军阀混乱,鬼子入侵,刀枪来回杀,吓得他直接跑回乡下待着了。
于是他开口道:“只是鄙人在家多年,也不知道现在该干什么为好。”
“呵呵,您至少能看得懂报纸,不如先在我们工地上做一个宣讲经理,我们给您发工资,您负责向农民和士绅们宣读我们工厂的目的,将来能做什么。”杨先生笑道。
他可是有着太多的套路——都是齐辉总结出来的,专门用来忽悠这些二代们的。
什么宣讲经理,就是听着好听,实际上和发传单的一回事。
“宣讲经理?这个我还可以做一做。”赵大公子放心了。
只要不是做实事,不是做具体技术,他还是能够滥竽充数的。
于是,赵大公子就这样上了贼船。
当然,那一百银元非但没有送出去,他反而拿到了这个月的津贴,三块大洋的乡下出差补贴。
赵老太爷万万没想到,他本来想将自己儿子推出去拉拢对方的。,
结果反而被对方拉拢了。
原因也很简单。
上一代与下一代的隔阂实在是太严重了。
赵老太爷想继续维持着农村地主的安稳生活。
但是他的儿子已经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外面的好玩,知道工厂的厉害。
同样也明白齐辉司令的强悍。
这可是鬼子和诸多列强都要低头的人物。
一个乡间地主,如何能与对方抗衡?
所以赵老太爷落后了。
这就是地主的保守与腐朽,他们甚至连分辨强大的能力,都在封闭中失去了。
而赵大公子却明白,这工厂是阻止不了的。
何况他也懒得经营土地:经营土地太累了,操心太多了。
哪有将股份投入工厂拿分红容易?
当然,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
像赵老太爷那种思考方式,虽然腐朽保守落后,但却稳定。
如果持续这样经营土地,只要不出败家子,靠着家里的1200亩地,赵老太爷的家就是再过五百年都不会破产。
除非分家分得次数太多。
而投资工厂,有可能三年就赚到1200亩地,但也有可能一年就全部亏空。
这就是工业的利润与风险。
相比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风险太大了,因为产品不能直接用于工人和工厂主的消费,必须卖出去,换成钱,才能交换来生活必须品。
而农业生产不同,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乃至秸秆,直接就能充当生活必须品。
即便卖不出去,也能自己消费,最多就是浪费一些。
但赵大公子却不管这些,他只知道在杨先生这里,能找到事做。
他竟然忘记了忽悠对方去隔壁县建工厂的大事。
相反,他甚至还拍着胸口说:“我家的地,我有办法。”
“我愿意动员老爷子把地拿出来给工厂入股。”
一开始还说是要卖地,现在可好了,竟然直接入股,那等于买地的钱都不用出了。
他们一起来承担风险。
杨先生为什么不租用地皮了?
原因很简单,靠租地搞工厂,搞商业,利润最后都被房东给吃掉了。
这可是齐辉的亲身体会。
后世多少商家明明生意红火,结果还是关门。
原因就是他们越红火,房东越涨价,等于给房东白打工。
而这些地主们看到工厂的生意红火,如果地还是租来的,别管一口气租多少年,都绝对会要求涨价。
所以齐辉就没有将租地纳入选项。
可以拿地皮入股——入股后,这地就不是他们的了。
而是工厂的资产,他们只拥有分红权——一旦生意不好,还不用分红。
可以说入股就是一个风险均摊的过程。
“嗯,这很好,除去这事外,你还有一个工作要做。”杨先生接着吩咐起来。
“您请说。”赵大公子赶紧道。
“你要告诉大家,工厂建立起来,大家都有好处。”
“首先是地主家地里产的蔬菜水果茶叶,等高价值农产品,能卖给工人们了。”
“二就是当地百姓,农闲时就有机会去工厂打工赚钱,这工厂直接关系到大家的饭碗,关系到大家是不是能多穿几件新衣服,多吃几天饱饭。”
嗯,我都记得。”
“还有伴随工厂,我们还会开设平价供销社。”
“供销社就将购买大家生产的农产品,廉价销售药品、农具、种子、衣服、收音机、报纸杂志……”
其实就是一个小号的百货市场了。
听到这里,赵大公子兴奋起来。
以前买点东西还得进城,现在就方便多了。
供销社加上工厂,再加上护卫队,就能彻底隔离贫困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也就是说,能让这些贫困农民们,脱离地主的压榨与控制。
他们能靠着供销社和工厂独立生活。
以后他们自然就会听齐辉司令的,而不再听地主的。
毕竟谁给自己饭吃,就听谁的。
别看农民愚钝麻木,但那指得是大事。
在小事上,涉及到自己利益上,哪怕一根柴,也会计较半天。
可以说齐辉的套路,那是一套又一套的,根本不是这些封建地主老爷们能想象到的。
这就是降维打击。
而赵大公子,压根就想不到这样遥远。
他只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了。
于是兴奋的回家了。
结果刚走到家,他就是一害怕。
事情还没有办完。
反而自己担上了新责任。
果不其然,到家之后,赵老太爷就问道:“事情怎么样?”
他只好说道:“今天杨先生有点忙。”
“但我和他已经熟悉了,我们双方还续上了同窗的友谊。”
“他也是户城王家铺五中学毕业的。”
“这样就好,能够和这些人拉上关系就好。”赵老太爷立刻觉得事情进入了熟悉的领域。
拉关系,请吃饭,帮忙办事。
“是,父亲。”
“你要尽快啊,不要让他们再折腾了,那些穷鬼,许多人都开始心动了,尤其是那个老K,很不本分。”赵老太爷不满道。
赵大公子没有说话,他也讨厌老K,啥都不懂,还总想好事。
“这年头越来越多的人跑到户城去了。”
“这可不行,都跑户城去了,谁来给我们种地啊?”赵老太爷很不高兴地说着。
不过,他倒也不太担心,毕竟还有那些上百户人家,欠下了他家的高利贷,只能老老实实给他家种地。
产出一多半只够还利息的,只能一年年的拖,一年年的借新还旧,其实就等于是长期的农奴。
而赵大公子心里却在想。
就光知道土里刨食。
就像杨先生说的那样,光靠种地才能赚几个钱?
地里能长出电影吗?
地里能长出西药吗?
地里只能长出点粮食蔬菜。
可是吃饱喝足了,大家总得有点消遣吧??
报纸电视电影从哪来?这不都是从工业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