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抗战:八百无限战魂助我! >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老K跟着王二,来到村西头。

那里有着一条不小的河。

平时两人没少在河里偷鱼。

是的,这河也是赵老太爷家的。

没饭吃,想打鱼,想养鱼,想摸河蚌?

想得美,那得从赵家租河面才行。

赵家每天都有人撑船,顺便监视着河面。

在乡村这种基层,任何一点资源,背后都是有主的。

每一点资源的拥有,都要有原始的暴力支持才行。

他们刚刚来到河边,就看到河堤上聚集着一大群人,还有一大群帐篷。

帐篷花花绿绿的,旁边扎着许多看不懂的杆子。

但看起来是铁做的不假。

那就很值钱。

老K很高兴,他默默记住了杆子所在的位置。

他和王二自然不知道,那是用来勘测距离、水平面、地质状况的进口机械工具,都是麦国人支援的。

建造工厂,需要选址,选址就要确定地形。

如果地面不平,地下有塌陷,那不是找死吗?

价值几百万的设备,一装上去,就很难移动了。

而这些勘测设备,总价值也过数万大洋的。

他们两人只想拿去卖废铁,简直是暴殄天物。

随后两人又在远处观望。

他们看到有三四个洋学生,带着十几个穿着挺厚实衣服的人,从帐篷里出来。

随后,他们站在那些怪杆子前,指指点点,比划着什么。

老K突然愤愤地说道:“这些人都是些二鬼子啊。”

“二鬼子真是又凶又狠,上次买他们的药,生生要我几十块大洋!”

“什么二鬼子,不要命了,怎么还说啊?”王二赶紧捂住对方的嘴巴。

“呜呜……”老K拼命挣扎。

王二这才松手:“这些都是城里来的老爷,你可别说二鬼子。”

“现在都兴新东西,盖大工厂,这还是我听赵大公子说的。”

“哼,新东西,就是用来骗穷人钱的。”老K一脸不屑道。

他脑子里就是这样固执。

毕竟他就是这样被骗的。

他倒不是忘恩负义,被药救完命了又嫌弃贵。

他病好了,还很感激对方。

可是后来一次去县城里打短工,发现有一家能卖同样药的户城供销分社。

据说是警备司令部下属的供销社。

同样的药,只要一块大洋。

他拿出以前的药盒子给对方看,对方也拿出盒子来,双方的盒子是一样的。

对方告诉他这是进口药不假,不过也没有那么贵了。

只要一块大洋,如果实在没钱,将病人抬来,还能赊欠药钱,只是要给供销社干一周的活。

他顿时头都要裂开了。

他家祖传的几亩地,抵的几十块大洋,就被人这样骗走了。

他却是忘记了,那供销社里的员工,也是一样的打扮。

他只是牢牢记住了卖给他黑心药价的那两个二鬼子。

老K眼神凶狠地看着那些二鬼子们。

这时,他和王二,突然看到了村里的赵老太爷,还有赵大公子,带着管家和帮工们,出现了。

他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

据说他老K以前也姓赵的,只是被赵老太爷亲自否决了。

但老K知道,论辈分,他和赵老太爷还是一个辈分了!

因为穷人结婚难,生孩子晚,财主家繁衍五代了,他们才能繁衍三代,所以辈分就大。

老K靠近后,就听到赵大公子跟那些洋学生说着话。

说什么“杨先生说的,”。

又说什么:“要买地,要在河边这块地方,建厂,还要造码头,通小火轮。”

“我们要建一个机械加工厂,要在本村还有本县大招工。”

当听到“招工”两个字,老K仇恨的眼神,顿时消失了,又变得活泛了许多。

招工?

能打短工了?

毕竟他就靠着这个生活。

他必须“有活才能活”。

手停口停,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来这里做事的人,名叫杨成,还和总务处长杨文远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其实也是家里人攀扯上去的,年轻人不在乎这个。

直到他们年纪大了,才知道这东西的重要。

而此时,他们正是一脑子干事的心思。

其他人则是从各处大学招来的学生,刚刚毕业。

毕业就就业,这和另外一个时空,毕业就失业,可是截然不同。

如今他们是真正的宝贝。

别的不说,对海外先进工业设备的学习力,是文盲没有办法相比的。

别管之前是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现在学上一年半年的,就会使用机械,操作仪器。

他们真正的背景,是隶属于户城警备司令部下属总务处工业司。

专门执行齐辉司令的“每一县都要有一家大工厂”的号召。

这号召肯定在一些地方不够科学。

但它简单实用,至少能解决相当大程度的农民与土地问题。

一个工厂就能带动一个县城的变革。

现在一个县城总人口在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以后会涨到五十万,乃至一百万。

现在是五亿人,以后是十四亿人。

而一个大工厂,扩张起来,能够容纳的工人至少在数千,乃至数万人。

加上工人的家属,这几乎就能占据一个县城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了。

这一下子就能将一大部分赤贫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救出来。

工人再辛苦,在齐辉的控制之下,那也比农民好的多。

只要按月发工资,就比靠天吃饭的土地强得没影。

至于怎么实现这一点,自然是需要海外广阔的市场。

而这正是齐辉与麦国人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

想要快速工业化,还得需要麦国这个大市场。

杨成身边还跟着二十几个大兵。

这也是齐辉特意吩咐的。

下去办工厂的人,必须要带着皲队。

有多大的工厂,就驻扎多大的皲队。

这正是齐辉的一个妙手。

工厂关系到民生,皲队又能借着保护工厂的名义进驻当地,夺取影响力。

如果对方不让皲队进入,那工厂也建设不起来。

这样一来,看似没有什么事情。

但人是会对比的。

隔壁县,隔壁省建起了工厂,本县的百姓是有腿的,人就会跑。

如果是小农社会,跑是没有大用的,土地上限就在那里。

可是工业化不一样。

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大城市就能吸收3000万人口!

你一个国才多少人?

所以你们县不让工厂进来,不让警备司令部的司令军进来,那就没有工厂,就留不下人。

地主乡绅宗族长老们,再是顽固,县里没人了,黄老爷还能压榨谁?

黄老爷再牛逼,也不可能将县里围成铁丝网,何况他想围也得有人给他们干活啊。

这就是齐辉真正厉害的手段。

靠着一手经济,一手军事,一手内务,三管齐下,兵不血刃,就将事给办了。

这就是手中开挂,借助大局,借助大势来压对方。

传统势力是很强大,可是面对开挂的齐辉,那就不够看了。

这一招也就只有齐辉可以用。

现在,这一招就用在了未庄上。

……

这时,身为落后保守的赵家人,就反对建造工厂。

赵大公子倒是无所谓,他是喝过洋墨水的,去鬼子那里留学过。

赵老太爷却是一脸为难地说道:

“这几位先生。”

“河边的地,都是我们赵家的。”

“您说要建厂子,想买我们的地。”

“唉,这个事情可不行啊。”

“因为这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地啊,我们是不能卖的,要传给后世子孙啊。”

“而且这里还有族田啊,我一个人是不好说话的。”

杨成笑道:“赵老太爷,您不好说话,行啊,您可以把能说话的人叫来,咱们一起谈。”

“我们现在首批要买500亩地,后续还要买更多的地。”

他们要盖的工厂,规模可不小。

只是一开始自然不会很大。

要随着销售额的上升,逐渐投产。

齐辉可是知道经济学的。

他给出了号召,但也不会搞盲目投产。

肯定是遵循市场规律,有多少的订单,投产多少,并且时刻保持着弹性生产。

也就是生产线尽量复用,共用,不要重复建设。

这样一来,一旦需求下降,可以及时减产,避免原料和劳动力的损失。

而这种及时跟踪需求的事,齐辉自然知道光靠市场自己被动反馈,是很缓慢的,而且损失巨大。

一旦经营不好,破产,就会造成厂房、设备、原料和工人的损失。

所以总务处要做好服务,尤其是开拓市场,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再公开给工厂主们。

是的,这些工厂齐辉自然不会自己来经营。

他只会在和平时,派遣几名战魂勇士充当审计人员。

股份会出售给各大商人、地主,他们也做监督,按照经营的好坏去分红。

当然一涉及到分红,又有很多骗局。

比如厂子的高管勾结,以订单采购的形式,将利润输入到私人独资公司里,结果就是厂子买了价高质次的货。

这其中的黑心门道,齐辉知道的可是太多了。

而一处正经的大工厂动辄占地成千上万亩,那都是很平常的。

投资巨大,里面的油水也非常巨大。

齐辉还好有800名战魂勇士,绝对不贪任何钱财。

绝对忠诚于他。

战争时,可以做最强敢死队。

和平时,又能做最廉监督队。

800人借助先进的金融数据工具,就能完成大量人工的活。

齐辉为了“一县一工厂”的计划,还抽出了足足300名战魂勇士,来负责这个事。

主要在人手、财物上进行严格把控。

防止被落后势力阶层拉拢腐蚀。

而现在的赵老太爷就想着拉拢对方。

他对着杨成道:

“杨先生,500亩水田,可是很宝贵的。”

“一亩就能产粮食3到5石,这可是上好的良田啊。”

“用来直接盖工厂,那不是太浪费吗?”

杨成顿时笑笑:“良田盖工厂看起来浪费,但因为附近就是河。”

“占据这里的地,交通方便,光是交通上省下来的利润,就够几万亩土地的产出。”

“我们可以用这些产出,去海外购买粮食,足以购买数万亩土地的粮食。”

赵老太爷沉默了。

他知道对方说的有道理。

实际上他家里也有时候吃一些洋米洋面。

那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时候要招待贵客。

不能用土面土米。

但那可是500亩水田。

在乡绅地主眼中,谁家里要卖地,而且还是上好的水浇地,那绝对是败家,是要上宗族嘲笑的,这是败坏家风。

如果是旱地,沙石地,他咬牙就卖了。

这样的地也有,都在距离河比较远的地方,还是盐碱地。

因为某次发大水,没有及时抽干,等到天旱了,水没了,这地留下了大量洪水带来的盐碱,也就毁掉了。

然而杨成说的很对。

这些水田正是靠着河,所以方便。

如果是买旱地的话,那就离河比较远了。

而现在江南之地,铁路和公路都没有大规模兴。

修建的铁路只有通向大城市。

现成靠的就是河运。

每年秋收,进城卖生丝,卖粮食,都是靠船运过去的。

运量大,又便宜。

因此这新厂子,自然要靠着河运,来运入原料,运出产品。

就这样,双方一通拉扯,赵老太爷很不高兴。

一群二鬼子洋学生,真将他赵老太爷不当回事了?

这地他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

而这工厂,没有他赵老太爷的同意,休想盖起来。

于是,赵老太爷直接带着大儿子走了。

赵大公子向杨成等人拱手离开。

回到家中。

赵大公子开始劝说了:

“父亲大人,儿子一听他们要建工厂,这个事情我倒是知道一二。”

“你说。”赵老太爷坐在八仙椅上,很不高兴地抽着大因道。

“齐辉司令说了,想要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必须组织工业化。”赵大公子开口道,

“他说了,如果一个县里开起工厂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穷人就可以去工厂里干活了。”

“工厂里干活,就能生产出产品,玩具、衣服、皲火,卖给外国人。”

“再从海外购买来粮食布匹,卖给工人们。”

“齐辉司令还发表了一篇大文章。”

“什么文章?”赵老太爷听着有些不对劲。

“那文章里说,只有工厂才能解决地主与佃农之间的问题。”

“当佃农都去工厂里做工赚取工资,那地主们就没有足够的劳力。”

“而地主们首先就必须要降低地租。”

“其次就要纳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购买农业设备,农业良种,农药,去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维持自己的土地再生产。”

“但这种反抗,自然是无用的,因为地主不可能与大农场竞争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