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殷章挺直腰杆,底气稍足几分:“陛下,施丞相时常教导在下,‘国欲安,先强军,兵强马壮,方可御敌;而后抚百姓,民生安乐,根基乃固’ 。当时我深受启发,才有感而发写下那篇策论。沈怀诚一个寒门子弟,怎会有这般见识,不是作弊抄袭又是什么?”殷章一边说,一边用眼角余光瞟向太子和沈怀诚,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

施丞相站在文官前列,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地注视着这一切。听到殷章搬出自己的言论,他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像是对殷章这番话的默许与肯定。

但这笑意只在脸上一闪而过,很快恢复成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他双手交叠在身前,宽大的衣袖微微摆动,举手投足间尽显位高权重者的气度。

面对众人的目光,施丞相泰然自若,既不急于表态,也没有丝毫的慌乱,仿佛这朝堂上的纷争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按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正僵持不下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进来,在大殿中央跪地,尖着嗓子禀报道:“陛下,振远侯府小公子李如兰求见,说是沈状元让他带来的东西,他已经带到了。”

皇帝闻言,微微皱眉,略作思忖后,摆了摆手道:“宣他进来。”

不一会儿,李如兰大步迈进大殿,身后跟着两名太监,他们手中捧着高高一摞书本,显得有些吃力。

李如兰先是恭敬地向皇帝行了大礼,而后直起身,有意无意地给沈怀诚使了个眼色,又飞快地瞥了一眼太子,才退到一旁站定。

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那些书本上,心中满是疑惑。

沈怀诚看到这些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太子则暗自揣测,李如兰的出现定与沈怀诚洗脱罪名有关,只是不知这些书里藏着怎样的关键证据 。

沈怀诚见那些书本被稳稳放下,心中有了底气,再次向皇帝,声音洪亮的说道:“陛下,臣出身寒门,没有殷公子那般游历四方、与各地官员交流的机会,也无人在旁悉心指点。更不敢妄称有殷公子那般高尚情怀。臣科举策论中所引用的观点,皆出自这些书。”

皇帝微微挑眉,示意太监将书本呈上。

太监们手忙脚乱却又小心翼翼地将书本依次呈递给皇帝、太子以及各位官员。

一时间,大殿内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众人翻开书本,脸上纷纷露出惊讶之色,只见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和感悟,字迹工整,笔锋刚劲有力,一看就是经过反复研读、深思熟虑留下的痕迹。

沈怀诚见状,挺直脊背,继续说道:“陛下,臣虽为文臣,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览史书,朝代更迭,战乱频发,百姓生灵涂炭。今虽太平,可君子需防患于未然。臣深知军事乃国之重器,关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便日夜钻研这些兵书战策。从《孙子兵法》的谋略智慧,到《吴子》的治军之道,臣无不用心揣摩。每有所悟,便记录下来,反复推敲。”

沈怀诚顿了顿,环顾四周又继续说道,“臣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批注与感悟,虽只是理论,但也是臣为国家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所做的思考与准备。臣相信,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反观殷公子,仅凭几句似是而非的言论,几位莫须有的证人,就妄图污蔑臣抄袭,实在是居心叵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关乎公平公正,若任由这种不实指控得逞,以后寒门子弟还有何出路?望陛下明察,还科举一片清明,还臣一个公道。”沈怀诚一番慷慨陈词,掷地有声,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太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看向沈怀诚,心中暗自感叹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这沈怀诚不仅才学出众,面对如此困境,还能冷静应对,条理清晰地为自己辩驳,将来必能成为自己的得力臂膀。

这时,一位身着锦绣朝服的中年大臣从文官队列中走出,他神色恳切,拱手道:“陛下,臣仔细翻阅了这些书本,单从这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深刻的感悟便能看出,沈怀诚平日里是何等用功。如此苦心钻研学问之人,怎会做出作弊抄袭这等下作之事?还请陛下明察,莫要让寒门学子寒了心。”

这位大臣名叫苏御,也是燕派的人,与沈怀诚同属一派。苏御为人刚正不阿,在朝中威望颇高,他一直致力于为朝廷举荐贤能,尤其看重寒门子弟的才华。此次他挺身而出,力挺沈怀诚,便是看中了沈怀诚的学识与品行,不愿看到他被无端污蔑。

苏御的话音刚落,又有几位官员站了出来,他们皆是燕派成员,平日里与苏御、沈怀诚志同道合。

众人整齐跪地,齐声说道:“请陛下明察!”声音洪亮,在大殿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