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云听后,一下子哑口无言,只觉得自己这一拳头就像打在了棉花上,浑身使不上力气,心中满是无奈。
这时,大舅母接过话茬,脸上带着一丝不满:“老三呢?到现在都没瞧见老三的影子。大妹,我看呐,你这个三儿子地位高,架子也大,连见一面都这般困难。”
慕容云嘴角扯出一抹僵硬的笑容,说道:“我三叔年轻有为,公务繁忙,整日为了朝廷的事务奔波,也是身不由己。”
大舅母又说:“再繁忙也不能不回家给母亲请安吧?这为人子的孝道,可不能忘。”
说着便看向老夫人,“大妹,你含辛茹苦养他长大,做母亲的威严还是要拿出来的,可不能由着他这般放肆。”
老夫人叹了口气,垂着眼皮,神色黯然:“说起来惭愧,我是一天也没养过他啊。这其中的缘由,说来话长,唉……”
“这怎么说的?”大舅母满脸吃惊,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的不可思议。
老夫人看了看慕容云,慕容云原本还想着听一波八卦,想知道老夫人和白若轩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
可老夫人这么一看,她立刻明白老夫人不想让她知晓其中的秘密。
她急忙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尴尬对老夫人说,“祖母,我想起来院里还有些事,我先回去了,改日再来看您。”
老夫人点点头:“你有空就多去你婆婆那边帮衬一下,她现在忙不过来。你身为世子夫人,也要多担待些。”
“是!”慕容云带着丫鬟离开了院子。
“大妹,你说没养过老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大舅母满脸急切追问道。
莫不是老三并非亲生?
“唉......快生他的时候,有人跑来告诉我,说老大在花楼里,花五百两银子,和别人争抢一个花魁。我当时气得七窍生烟,立刻带着人就去花楼找老大……”
白段誉比白若轩足足大了十六岁,却丝毫没有继承老侯爷的朴实与勤恳。
十多岁便开始不务正业,每天在老夫人面前信誓旦旦地说去书院读书,实则整日逃学在外瞎混。
来到京城,本应收敛些,他却和京城的一群二世祖混在一起,那些二世祖家中富得流油,可他白家又有什么呢?
那时,老侯爷身为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朝中官居四品,本是泥腿子出身,家底并不厚实。
白段誉竟偷偷拿了家里的银子去狎妓,老夫人得知后,气得直接带人去花楼大闹了一场。
谁能想到,这一闹竟动了胎气。
在回府的路上,老夫人便血流不止。
可老侯爷的级别不够,连请太医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赶忙到德善堂请郎中。
郎中把了脉,眉头紧皱,神色凝重地说孩子似乎没了胎心,恐怕这孩子是保不住了,甚至还可能一尸两命。
万幸的是,老夫人拼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把孩子生了下来。
只是在生下孩子后,她迷迷糊糊中听到“死胎”二字,还没来得及看一眼,便昏睡了过去。
等老夫人醒来,老侯爷告诉她,孩子还活着,只是体质极为虚弱。
他苦苦哀求皇上恩典,皇上这才派来太医,还赐下许多滋补品。
老侯爷找了四五个奶娘悉心照料,护养着这孩子才勉强活了下来。
后来,皇上听闻他们家的艰难处境,又赏赐了不少东西。
白若轩一周岁的时候,老侯爷再次披挂上阵,杀敌立功,凯旋而归,皇上亲自封老侯爷为永安侯。
老侯爷常常抱着白若轩,满脸笑意地对老夫人说:“这孩子一来咱们家,家里诸事都顺顺利利的,他可是咱们家的福星啊,我一定要亲自教养老三。”
老夫人当时心里也很高兴,想着老侯爷没什么文化,教出来的孩子大概以后也是个将军,不会和老大争夺爵位,反而还能成为老大的助力。
这也不能怪她偏心老大,哪家不是如此呢?
长子通常都是继承家业的,次子、三子这些,就是候补,是来帮衬的。
白若轩六岁那年,老侯爷离开了人世。
弥留之际,老侯爷都安排好了白若轩外出求学的事宜。
他拉着白若轩的小手,嘱咐他:“轩儿啊,我自幼家境贫寒,识得的那寥寥几个字,还是在军队里摸爬滚打时学来的。
你可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读书,将来若是能高中皇榜,光宗耀祖,我就算是闭眼了,也再无遗憾。”
那时,老夫人瞧见白若轩静静地站在老侯爷的病榻前,小小的身躯微微颤抖着。
他只是无声地哭泣,豆大的泪珠不断地从稚嫩的脸颊上滚落,却硬是没有发出一丝的哭声。
老夫人心中一软,想要上前抱抱他,可白若轩不愿让她靠近。
老侯爷溘然长逝后,没多久,就有几个人驾着马车把白若轩接走了。
他们对老夫人恭恭敬敬地说道:“老夫人,我们都是老侯爷的心腹。往后定会寸步不离地保护三公子,待他学业有成,我们必定亲自护送他平安归来。”
这一去,便是漫长的十年光阴。
启程那天,老夫人终究还是问了一句:“你们打算带他去哪里?”
对方回答:“老侯爷为三公子寻得了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做师傅,那高人一生只收三公子这一个徒弟。”
马车缓缓启动,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
老夫人望着远去的马车,心中竟没有一点不舍,她打从心底里就不喜欢这个小儿子。
都说十指连心,可十根手指伸出来,又怎会一般长呢?
老侯爷在世时,对老三的宠爱近乎毫无保留,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却总是忽视了老大和老二。
老侯爷常常对老大恨铁不成钢,稍有不顺心便动辄打骂,又总是嫌弃老二性格怯懦,骂他是个没出息的怂货。
而白段誉作为老夫人的第一个孩子,她自然是格外重视这个长子。
自白若轩离开家后,每年都会寄回一封平安信。
那些负责送信的人,在老夫人询问时,也会顺带讲讲白若轩的近况。
“三公子长高了不少呢!”“三公子考中秀才啦!”
诸如此类的消息,年复一年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