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 > 第134章 明主朝堂镇异议,革新之路展宏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明主朝堂镇异议,革新之路展宏途

“陛下,臣以为,整顿吏治固然重要,但眼下,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陛下尽快决断……”李善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裹挟着沉甸甸的分量,像是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棱角尖锐的石子,刹那间激起层层汹涌的涟漪。

朱标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原本就微微蹙起的眉头此刻更是紧紧地拧成了一个“川”字,他心中那丝不安如同春日疯长的野草,愈发强烈起来。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恰似盘旋高空、蓄势待发的鹰隼,冷冷地直直扫过李善长那张老谋深算的脸,沉默片刻后,从齿间沉声问道:“哦?何事?”

李善长见状,向前一步,脚下的靴履在殿内青砖上踏出沉闷声响,双手高高捧着奏折,手臂伸得笔直,将奏折高举过头顶,扯着嗓子朗声道:“陛下,臣要弹劾改革弊端,扰乱朝纲,动摇国本!”

朱标的话音刚一落地,原本还算安静的朝堂之上顿时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嗡嗡的议论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有的大臣满脸写着惊讶之色,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微张,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有的则手捻胡须,若有所思,神色凝重得仿佛在思索着天大的难题。

几个平日里就守旧的老臣见状,也纷纷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毫不犹豫地附和李善长。他们言辞激烈地抨击着改革,一个比一个情绪激动。有的涨红了脸,大声叫嚷着改革导致税收减少,使得国库日渐空虚;有的则挥舞着手臂,痛斥改革让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还有的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地说改革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大逆不道之举。

“陛下,自从您推行改革以来,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们的怨气如同滚滚雷声,响彻云霄啊!”那位年迈的老臣满脸泪痕,声音颤抖得厉害,仿佛他真的亲身经历了百姓们所遭受的一切苦难一般,言语间满是悲戚。

“陛下,改革之举已经动摇了国家的根基,长此以往,国家必将陷入混乱,不再是那个繁荣昌盛的大明王朝啊!”另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他的眉头紧紧皱成一个疙瘩,满脸忧虑之色,似乎大明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大厦将倾。

朱标端坐在龙椅上,面沉似水,宛如一座冷峻的雕像。他默默地听着这些老臣的哭诉和劝谏,心中的压力却如同一座巍峨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朱标心里十分清楚,这些老臣所代表的绝非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意见,而是身后庞大的传统士绅阶层的利益诉求。他们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改革,归根结底,无非是担心改革会无情地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他们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格局,让他们失去往日的特权与荣耀。

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原本就压抑沉闷的空气此刻更是仿佛被一层寒霜冻结,令人感到阵阵窒息。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映照着大臣们或激动、或忧虑的面庞,将这紧张的氛围烘托得愈发浓烈。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他缓缓站起身来,挺直了腰板,浑身散发着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气势。他的目光如炬,仿若两道凌厉的剑光,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想要透过这些老臣们的外表,直接洞察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诸位爱卿所言,朕已尽知。”朱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空旷的大殿中悠悠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像是在给大臣们留出消化的时间,接着说道:“改革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这只是改革初期的正常现象,并非改革本身的错误。”朱标语气坚定,他深知改革之路必然会荆棘丛生,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内心深处坚信,只有通过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旧制已不适应现在的明朝。”朱标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味地遵循陈旧的法律和习俗,最终只会让国家走向衰败,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说罢,朱标迈着沉稳的步伐,踱步走到李善长面前,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紧紧盯着他,眼神中带着审视与质问。“李大人,你说改革扰乱朝纲,动摇国本,可有证据?”朱标的质问如同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直刺李善长的要害。

李善长被朱标的气势所慑,心中不禁猛地一紧,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半步。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嘴唇微微颤动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似乎有些犹豫。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半晌,才支支吾吾地开口道:“这……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声音里透着心虚与底气不足。

朱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冷笑:“众所周知?”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轻蔑,“朕怎么不知道?难道李大人比朕更了解民情?”

说罢,朱标猛地转身,目光如炬地扫过其他大臣,沉声道:“朕知道,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朕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朕绝不允许任何人阻碍改革!”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在每一个大臣的心上,震得他们心头一颤。一些原本有些动摇的大臣开始重新思考,他们意识到,朱标的改革并非一时兴起、头脑发热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的。

朱标环视一周,见大臣们都沉默不语,他的声音再次在大殿内响起,坚定而有力:“朕今日就告诉你们,改革,必须继续!”这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久久回荡,仿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众人宣告着朱标改革的决心。

朱标步履稳健地走到御案前,他的身影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他伸出右手,轻轻拿起一份奏折,仿佛那是一件承载着国家命运的稀世珍宝。

“吏治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朱标深吸一口气,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一张张或惊恐或迟疑的脸,这些臣子们的表情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

朱标停顿了一下,然后缓缓展开手中的另一份奏折,就像揭开一个深藏已久的秘密。“接下来,是土地改革。”他的语气平静得如同冬日的湖面,但这句话却如同惊雷一般在殿内炸响,震得所有人都为之一颤。

几个老臣几乎是在同一瞬间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仿佛听到了世界末日即将降临的预言。

其中,李善长的反应最为激烈,他颤巍巍地跪了下来,身体因为过度的惊恐而不停地颤抖着。“陛下!万万不可啊!”李善长的声音带着哭腔,他的老泪纵横,泪水顺着他那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土地乃国之根本,动摇不得啊!陛下!”他的哭喊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然而,在这怜悯之中,更多的却是对自身利益即将受损的恐惧。李善长深知土地改革意味着什么,那不仅是对传统土地制度的彻底颠覆,更是对他们这些权贵阶层利益的严重冲击,他们的财富、地位或许都将因此而岌岌可危。

其他人见状,也都纷纷跪倒在地,口中高呼着“万万不可啊”,声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整个大殿内顿时乱成一团,就像煮沸的开水一样,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然而,朱标对这些人的哭喊却置若罔闻,他面沉似水,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朕深知,这土地改革之策必然会触动你们的利益,但朕在此向你们郑重承诺,朕绝对无意剥夺你们的土地。朕之所为,乃是要让这土地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使更多的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这天下太平。”

朱标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突然加重语气说道:“当然,对于那些囤积土地、欺压百姓的豪强地主,朕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姑息!”他的声音冰冷而严厉,仿佛带着一股寒意,让那些心中有鬼的大臣们不禁浑身一颤,如坠冰窖。

说完这些话后,朱标缓缓地环视了一下四周,他的目光锐利如炬,仿佛能够穿透每个人的内心,洞悉他们的真实想法。

朱标继续说到:“朕会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其主要职责便是负责土地的分配与管理事宜。所有的土地都将被重新登记造册,并且依据人口数量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那些积极响应改革、主动上缴多余土地的士绅们,朕定会给予他们极为优厚的奖赏,这些奖赏不仅包括免除赋税,还会赐予爵位,甚至有可能赏赐给他们肥沃的良田以及华美的宅邸。”话至此处,他稍稍停顿了一下,语气也随之变得略微缓和,但其中却明显流露出一丝诱哄的意味:“朕深知,诸位爱卿皆是我大明之栋梁,皆是有识之士,朕坚信你们定能在这关键时刻做出明智且正确的抉择。”

这番话犹如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猛然浇下一盆油一般,使得原本就异常紧张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剑拔弩张起来。一些大臣们开始内心动摇,他们暗自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心中暗自盘算着究竟该如何行事才能将自身所遭受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甚至还妄图从中谋取一些利益。

而此时此刻,朱元璋则始终静静地端坐在龙椅之上,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凝视着朱标,看着他在朝堂之上掌控全局,游刃有余地应对着这一复杂局面。朱元璋太了解这些老臣了,他们都是些历经风雨、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一个个精明得很,想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顺从自己的意愿,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心中暗自叹息,这些老臣们就像一群狡猾的狐狸,让人难以捉摸。

朱标察觉到父亲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那目光中似乎蕴含着千言万语。他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这种无言的支持让朱标倍感温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朱标暗自告诉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力,他都一定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绝不半途而废。他要让大明王朝在他的努力下,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权衡利弊之后,大部分士绅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他们深知,如果继续顽固抵抗下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料的后果。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朱标的改革举措,并主动交出一部分土地,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合作态度。

朱标看着这一幕,心中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场斗争他赢了。但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陛下,加急边报!”一名侍卫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地匆匆闯进大殿。殿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瞬间被打破,他粗重的喘息声在空旷的大殿中格外突兀。侍卫一路小跑,脚步慌乱,鞋履在光滑的地砖上摩擦出急促声响,打断了朱标正在沉思的思绪。

朱标心中猛地一紧,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长久以来处理朝政积累的敏锐直觉,让一种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迅速涌上心头。他下意识地坐直身体,目光紧紧锁住那名侍卫手中高高捧着的边报,仿佛已经预见到其中内容将带来巨大波澜。

朱标抬手,接过边报,动作缓慢而沉重,像是手中接过的不是薄薄的纸张,而是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他缓缓展开,目光刚一触及上面的文字,脸色骤然一变,原本就冷峻坚毅的面庞此刻更是笼上了一层寒霜,寒意仿佛要从他的脸上蔓延至整个大殿。

“北元……又蠢蠢欲动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一般,带着无尽的凝重与深深的担忧。这短短几个字,却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巨石,落入他的心湖,激起千层浪,又像一片遮天蔽日的乌云,沉甸甸地笼罩在朱标的心头。

朱标深知,北元的异动意味着什么。边境的安宁将会被打破,无数百姓又要陷入战火的威胁,军队要再次面临战争的考验,朝堂之上的局势也将因此更加错综复杂。他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边境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还有朝堂上那些大臣们各怀心思的面孔。

朱标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一场新的风暴,即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而他,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者,和整个大明王朝,又将毫无退路地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