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辰的话,朱元璋竟是听懂了。
因为大明朝去年开始发行的报纸中也有小说的连载,那会连载的是《西游记》,一期才一章回,追更的百姓们也是经常吐槽朝廷短小无力。
所以朱元璋也是一听就懂,便没有再打扰朱辰。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刘基四人,就像朱辰说的那样,去书店一排排书架那里找书来看。
现在四人基本上都已经知道这是一间未来的书店。
马皇后和朱标自不用说,而刘基,朱元璋也跟他提及过。
毕竟只要带来书店,这事就不可能瞒得住。
看过史书,朱元璋对刘基也算是信得过。
按照史书的记载,刘基最终是感染了风寒,而他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然后刘基就死了。
究竟是不是胡惟庸毒害的刘基,史书上含糊其辞。
而在时间上也就是在这一两年的时间。
但是现在因为书店和朱辰的出现,原本的历史轨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刘基并没有在洪武三年退出朝堂,而是去了松江特区,而胡惟庸也没有登上宰相之位。
一切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朱元璋也不知道。
不过朱元璋对此并不担心,因为刘基本人对此都不担心,他将这个结局提前剧透给刘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四人不语,只是在书架前来回转悠,寻找自己想要看的书。
朱元璋左翻翻右翻翻,什么书都随意看一点,其实什么书也都没怎么看进去,因为他更喜欢朱辰跟他讲。
除了朱元璋以外,其他三人都像是入了宝库的孩子,目光火热。
马皇后在医学一栏的书架前停了下来,朱辰之前给了她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她很认真的在学,因为她真心的想要拯救她身边的人。
不过对于其中的一些知识,她有些难以理解,所以便来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然而……
她答案没有找到,反倒找到了一本让她目瞪口呆的书。
《救荒本草》。
书不奇怪,奇怪的是书的作者,竟然是她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朱橚编着的。
朱橚是她和朱元璋最小的儿子,从出生开始便受到了百般的宠爱。
洪武元年,刚刚十岁的朱橚就被封为吴王,要知道“吴王”可是朱元璋的旧号,将朱橚封为吴王,实在是对他寄托有深切的期望。
而且朱元璋有意让朱橚较多的接受了军事训练,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拱卫大明的名将。
然而,名将有没有做成她不知道,她只知道朱橚编着的一本书,竟然流传到了后世?
而且还是一本医书?
这让马皇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简单翻看了一下,上面有作者及其作品的简单介绍,原来朱橚编着的医书还不止一本,还有《普济方》,《袖珍方》等,而且都还不简单,其中《救荒本草》被后人誉为中国15世纪初期具有科学性的植物学着作,《普济方》是华夏历史最大的一部方书。保存了极为丰富和珍贵的医方资料,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有临床实用价值,在华夏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皇后看傻眼了。
原来她儿子是医学方面的天才啊。
当真世事难料。
她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能搞事,朱标早薨,朱棣造反,这个最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朱橚到最后却成了济世救人,为后世留下医学名着的名医。
对了。
我还没看《明史》呢。
马皇后一下子想起来了,她知道的大明历史,都是朱元璋跟她说的,明史那么长,朱元璋当然是挑重要的或者说他认为重要的跟她说。
来到这个书店,对于每一个大明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明史》吧。
但是,她找了半天,愣是没有找到《明史》,事实上,《明史》就在他们的皇城中,当初是朱元璋买回去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和朱标说,所以暂时不想让朱标知道真相,而朱辰也没有来得及进货,毕竟《明史》这样的书销量很低。
不过,马皇后倒是被另外一本书吸引住了目光,那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
马皇后翻开书。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一切的事情都要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
通俗易懂,行文有趣。
马皇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捧着书竟是看入迷了。
另外一边,朱标的目标也很明确。
他现在虽然没有像做平炉炼钢那样亲力亲为,但蒸汽机还是由他来主导,所以,他自然是要提前将蒸汽机了解个通透。
除了构造以外,还有蒸汽机的前世今生。
越是深入了解,朱标就是越心惊,这个蒸汽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颠覆了人类的生产方式。
难怪朱辰说蒸汽机至关重要了,大明若是真的有了蒸汽机,恐怕会迎来大变革吧?
而刘基自然更关心纺织业。
他找了一本《华夏纺织通史》看了起来,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华夏纺织业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丰富多彩的织品和服饰等等。
不知不觉中,三人竟然都看进去了。
朱辰都写完一大章并发表了,三个人都还沉浸在书本当中,当然除了朱元璋。
“写完了?”
朱元璋见朱辰走过来,一下子露出了笑容。
相比较于其他沉浸于书本中的三人,他其实有些无聊,一个人自己在那里泡茶喝,总算等到朱辰过来,他这才来了精神。
“嗯。”
朱辰点了点头,笑道:“怎么,没有找到想看的书?”
“倒也不是。”朱元璋回道:“咱看折子看怕了,不想看书了。”
朱元璋说的倒也不是借口。
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在洪武十七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中,朝廷就收到了全国各地送上来的奏折1100多件。
这些奏折一共共说了3000多件事情,以每件奏章1000字计,也有110多万字,这样算下来,朱元璋平均每天光看就要看20多万字,而且还要进行批阅,可想而知,他说看怕了一点也不奇怪。
他和雍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勤勉的两个皇帝了。
朱辰道:“来书店不是为了看书,看来是有别的事了?”
朱元璋笑了,点头道:“看来什么都瞒不过朱先生,是这样的,松江特区那边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见朱元璋那边已经开始和朱辰聊起来,其他三人自然是先放下手中的书本,坐了过来。
朱元璋把松江特区那边的问题说了一下。
包括在推广纺织业的过程中有官员急功近利,甚至做出马踏青苗,水淹农田的事情,更有地主乡绅,趁机兼并农民的土地,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还有地主乡绅见纺织有利可图,不仅圈地,而且还将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佃农赶出家园,改种棉花。
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流民,为了活下去,大量的流民只得流入城镇,以打工为生。
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城镇,农村的人口急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出现了荒地无人开垦的情况。
听罢朱元璋的讲述,朱辰沉思片刻,回道:
“首先,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流民?”
“流民出自《管子·四时》:‘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指的是那些因受灾或者其他原因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朱元璋等人点头。
他们当然知道流民的概念,特别是朱元璋,他还亲自当过流民。
只是他们不知道,朱辰为什么要说这个。
朱辰继续道:“但是现在,松江特区那些失去土地,离开家乡,流入城镇的百姓却不再是流民,因为随着松江特区纺织业的发展,那些曾经的流民不再是生活没有着落,他们可以进入纺织厂打工,或者从事因为纺织而带动起来的运输餐饮等其他行业。”
“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那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定律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
“纺织业生产力的提升给流民提供了工作岗位,而流民的流入又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所以,这些流民其实已经不能再称之为流民,他们是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或者也可以叫做无产阶级,他们不再拥有生产资料,而是通过出卖劳动力生存。”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刘基三人止不住点头。
他们三人有了前面的知识积累,经朱辰这么一说,他们便恍然大悟,前面那些理论上的知识,现在映照到了现实之中,前后一结合,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就马皇后听得有些迷糊。
不过她也没有多问,因为她就像是个落后的插班生,多问的话,会耽误整个教学的进度,她能够做的就是课后多努力,多补习,争取把缺的课补上。
朱辰继续道:“其次,那些马踏青苗,水淹农田等行为,还有圈地运动,他们当然是错的,急功近利,激起矛盾,破坏了大量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
“矛盾和斗争看着是坏事,但它却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正是因为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使得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或传统生计,只能涌入城市,靠出卖劳力为生,这就间接促使了工人这个阶级的诞生,而工人阶级的诞生,也衍生出了一个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分工。”
分工这个概念,朱辰第一次提出,但朱元璋等人基本都能听得明白,因为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
但朱辰讲的显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朱辰道:“在松江特区出现之前,一般的农民家庭他们不但要种地,还要纺织,一年到头基本上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吗?”
朱元璋等人点头。
朱辰说的其实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体系在明朝达到了巅峰,朱元璋他们当然不陌生。
朱辰继续道:“但是松江特区出现以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已经被打破了,工人们在纺织工厂里面打工,获取工资,有了工资他们就可以生存下去,但是他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自给自足了,因为他们需要吃的,他们还需要穿的,还有住的行的等等这些,这些东西都需要他们拿从工厂里面出卖劳动力赚取的工资去换。”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专门纺织的工人,他们就需要有人专门种地来给他们提供粮食,也需要有人专门建房子给他们住,整个松江特区开始走向分工合作,这也是为什么松江特区纺织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这其实是分工的结果。”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刘基三人的表情都不再是像之前的轻松,而是开始凝重起来。
因为朱辰现在已经开始说新的知识,新的概念。
他们不得不打起精神,去思考,去理解。
朱辰继续道:“分工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同样数量的劳动者,相同时间内可以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也就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有三,一是劳动力因为专职做一件事而使得他们的技艺更加的精湛,就好比卖油翁的故事,无他,唯手熟尔。”
“二是分工使得劳动力从一种工作转移到另外一种工作上的时间损耗减少了,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工作转移上的时间损耗,他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就好比你又要耕种又要织布,今天你去耕种了,回来想要织布肯定不能无缝连接,中间肯定要有一段很长的休息或者说是调整时间,但如果是工厂里的织布,每天八小时内都是高强度工作,专心致志,效率是不是要高上许多?”
“三是因为分工使得机械的发明和改良更多了,因为人们专注而且重复去做一件事,就使得他们有可能发现更加简单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的工作,所以历史上很多机械的发明和改良,其实都是来自于工人。”
朱元璋几人点头。
朱辰继续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分工有那么多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主动去选择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