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承钧连夜修书,将遇袭经过详细禀报给萧南逸,信笺末尾字迹遒劲:\"儿臣誓要彻查此事,还将士与百姓一个公道。\"他将密信交给最信任的亲卫,命其快马加鞭送往京城,随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善后工作中。
清点过后,十万石粮食仅余三成。承钧望着残破的粮车,心中五味杂陈。副将陈猛提议:\"殿下,不如就此折返,将剩余粮食押运回京,重新筹备赈灾物资?\"承钧摇头否决:\"江南灾民等不得。即刻启程,务必将这些粮食尽快送到。\"他深知,每耽搁一刻,就可能有更多人因饥饿而死。
车队缓缓前行,承钧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他派出多路斥候,在车队周围十里范围内巡逻侦查;又命士兵轮流值守,防止再次遇袭。夜幕降临时,他亲自查岗,查看每一处哨位,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京城内,萧南逸收到密信后震怒不已。\"传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即刻入宫!\"他拍案而起,眼中满是怒火。林婉清闻讯赶来,见丈夫如此愤怒,轻声劝慰:\"陛下息怒,当务之急是查出幕后黑手。\"萧南逸握紧妻子的手,沉声道:\"敢动朕的粮草,动朕的子民,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刑部与大理寺迅速成立专案组,对青崖山匪展开调查。很快,他们发现这些匪徒的兵器上刻有特殊标记——竟是出自京城某家兵器铺。顺藤摸瓜之下,一个惊人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兵器铺老板与户部侍郎周明远的党羽来往密切。
正当调查有了眉目时,意外却接踵而至。兵器铺老板突然暴毙家中,死状诡异;负责押运粮草的一位千总也在归途中坠崖身亡。种种迹象表明,有人在暗中阻挠调查,企图掩盖真相。
萧南逸意识到此事牵扯甚广,决定亲自督办。他召见太子太师,命其暗中监视朝中大臣动向;又派出大内侍卫,保护参与调查的官员及其家属。林婉清则在后宫协助,留意各宫娘娘与前朝官员的往来。
而在江南,萧承钧终于将剩余粮食安全送达。看着灾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他心中既欣慰又难过。安顿好灾民后,他立刻投入到堤坝修缮工作中。白天,他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匠加固堤坝;夜晚,他挑灯夜战,研究治水方案。
一日,一位老工匠悄悄找到承钧:\"殿下,小人有要事相告。半月前,曾有个自称朝廷官员的人来勘察地形,还画了详细的地图。\"承钧闻言心中一震,立刻追问那人的样貌特征。老工匠回忆道:\"那人四十岁左右,左眉有颗红痣,说话带着京城口音。\"
承钧仔细思索,突然想起周明远的师爷正是这般模样!他立即修书一封,将这个重要线索告知父皇。萧南逸收到信后,立刻派人捉拿师爷。经过严刑审讯,师爷终于招供:此次袭击粮车,正是朝中某位大员指使,目的是破坏赈灾,动摇太子根基。
就在案情即将大白时,宫中却突发变故。林婉清在食用御膳房送来的点心后,突然腹痛难忍,昏迷不醒。萧南逸心急如焚,命太医院全力救治。经查验,点心内竟被人下了慢性毒药。
萧南逸意识到,这是对方的垂死挣扎。他一面守护在皇后身边,一面加快调查进度。终于,在多方证据的支持下,幕后黑手渐渐浮出水面——竟是朝中一位位高权重的亲王!此人觊觎皇位已久,企图通过破坏赈灾,引发民怨,从而制造机会谋朝篡位。
萧南逸果断下令,将亲王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与此同时,林婉清在太医院的全力救治下,终于转危为安。萧南逸握着妻子的手,后怕不已:\"若你有个万一,朕该如何是好?\"林婉清虚弱地笑道:\"陛下别忘了,臣妾还要看着承钧成家立业,看着长乐平安长大。\"
江南这边,萧承钧完成堤坝修缮后,又组织灾民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他深知,赈灾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温饱,更要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在他的努力下,江南渐渐恢复了生机。
回到京城后,萧承钧第一时间去探望母后。看着母亲苍白的面容,他心中满是愧疚:\"都是儿臣无能,连累母后受苦。\"林婉清轻抚儿子的脸庞:\"傻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你此次江南之行,做得很好。\"
萧南逸看着父子二人,心中感慨万千。这次粮车遇袭事件,虽然险象环生,但也让他看到了太子的成长。\"钧儿,你已经具备了治国安邦的能力。\"他语重心长地说,\"但要记住,为君者不仅要有谋略和胆识,更要有一颗仁爱的心。\"
承钧郑重地点头:\"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此次事件,让儿臣深刻体会到,身为太子,肩负的不仅是皇家的荣耀,更是天下百姓的安危。儿臣定当不负所托,守护好南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子民。\"
随着谋逆亲王伏法,南诏国看似恢复了平静,但暗流仍在朝堂之下涌动。萧承钧回朝复命那日,萧南逸在金銮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褒奖:“太子此次江南之行,护粮救灾、修缮堤坝,功绩卓着,堪为宗室表率。”话音未落,便有大臣出列奏请为太子加冠赐封,朝堂上一时附和声四起。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真正平息。几日后,大理寺卿在彻查余党时,意外发现一封密信。信中虽未署名,但字里行间暗示朝中另有势力与境外势力勾结,意图颠覆南诏。更令人心惊的是,信中提及“太子身边亦有暗桩”。消息传到萧南逸耳中时,他正在椒房殿陪伴病愈的林婉清,手中的茶盏险些打翻。
“此事万不可声张。”林婉清握住丈夫颤抖的手,“先暗中查证,切莫冤枉了好人。”萧南逸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朕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想离间我们父子。钧儿刚立大功,此时传出这样的消息,背后之人用心险恶。”
当晚,萧南逸便召见心腹侍卫统领,命其秘密调查太子身边的所有人员。同时,他也加强了对边境的戒备,防止境外势力趁机作乱。而萧承钧对此一无所知,仍在东宫研读典籍,为日后治国理政做准备。
一日,承钧的贴身侍卫阿烈神色慌张地求见:“殿下,属下发现有人在暗中监视东宫。”承钧心中一凛,却仍镇定道:“莫要声张,暗中留意他们的动向。”他深知,此时若打草惊蛇,反而会陷入被动。
与此同时,萧南逸在调查中发现,礼部侍郎暗中与西靖国使臣来往密切。更可疑的是,近期朝中关于削减军备、开放边境通商的奏请,皆出自此人之手。萧南逸不动声色,一面批准奏请,一面派人密切监视礼部侍郎的一举一动。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更大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谋逆亲王虽死,但其党羽并未全部落网。这些残余势力与境外势力勾结,企图利用太子的声望,制造朝廷内乱。他们先是散布谣言,离间萧南逸父子,又准备在边境制造冲突,引发战争。
萧南逸决定将计就计。他召见萧承钧,却只字不提调查之事,反而命他主持筹备来年的春耕大典。“钧儿,这春耕大典关乎国本,务必办好。”萧南逸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朝堂之事复杂,你要学会在乱象中保持清醒。”
南诏国的冬雪簌簌落下,为皇宫披上银装。萧承钧主持的春耕大典筹备工作已近尾声,可随着礼部侍郎一案落幕,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新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御史台突然接连收到多封匿名弹劾,矛头直指太子一党,指控其结党营私、干预司法。
萧南逸将弹劾奏折掷于案上,龙目含霜:“这些折子笔迹不同、措辞各异,却都冲着钧儿而来,背后定有人刻意为之。”林婉清展开奏折细细查看,发现其中提及的“证据”多是捕风捉影,唯有一条让她神色微变——奏折称太子私调禁军,意图不轨。
“陛下,禁军调动记录在兵部皆有案可查,可派人彻查。”林婉清虽语气镇定,心中却泛起不安。萧南逸当即命心腹前往兵部,却得到惊人消息:三日前的禁军调防记录竟不翼而飞。
消息传回东宫,萧承钧正在指导工匠制作春耕大典的农具模型。阿烈匆匆入内,压低声音:“殿下,兵部调防记录丢失一事,属下查到些眉目。负责文书的小吏三日前告假,至今未归,其家人也不知所踪。”承钧手中的木尺“啪”地折断,寒声道:“看来对方早有预谋,想坐实我‘私调禁军’的罪名。”
此时的朝堂上,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大臣联名上奏,恳请皇帝彻查太子。吏部尚书言辞恳切:“太子殿下虽立有大功,但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若真有不轨之举,万不可姑息。”萧南逸扫视群臣,发现这些大臣多与已故谋逆亲王有旧,心中已然明了——这是残余势力的又一次反扑。
退朝后,萧南逸将萧承钧召至御书房。烛光摇曳中,他将弹劾奏折推到儿子面前:“你怎么看?”承钧快速浏览后,沉声道:“儿臣问心无愧。这些所谓‘罪证’漏洞百出,唯有禁军调防记录丢失一事棘手,想必是有人提前销毁证据。”
萧南逸突然取出一封密函,正是侍卫统领暗中调查的结果:“有人发现,吏部尚书近日与西靖国细作接触频繁。更蹊跷的是,禁军统领的庶子,与礼部侍郎的外甥同在书院求学,来往密切。”承钧瞳孔微缩,这些看似无关的线索,串联起来竟指向一个可怕的阴谋——对方不仅想扳倒他,更企图动摇南诏根基。
当夜,承钧带着阿烈乔装潜入京城最大的地下赌场。据线报,失踪的兵部小吏常在此挥霍。赌坊内烟雾缭绕,骰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阿烈眼尖,发现角落里醉醺醺的小吏正与人推杯换盏,手腕上戴着价值不菲的玉镯。
“大人饶命!小人也是被逼无奈!”小吏被拖到僻静处,立刻瘫软在地,“吏部尚书的幕僚拿着我妻儿性命要挟,让我偷出调防记录并销毁……”话未说完,一支毒箭突然破空而来,小吏瞪大双眼,倒地身亡。承钧猛地拉过阿烈,箭矢擦着耳畔钉入木柱,箭尾赫然刻着吏部尚书府的徽记。
与此同时,皇宫内突发变故。长乐公主的寝殿突然失火,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林婉清听闻消息,不顾宫人阻拦冲进火场。浓烟中,她发现女儿被人迷晕在角落,而纵火者竟是新调入的宫女。千钧一发之际,萧南逸率领侍卫赶到,将母女二人救出。长乐公主虽无大碍,但林婉清吸入浓烟,陷入昏迷。
萧南逸握着妻子苍白的手,眼中杀意翻涌。太医诊断后证实,长乐公主所中的迷药与当年太子太师遇刺案的毒药成分相同——幕后黑手竟是同一伙人。
承钧得知母后遇险,连夜赶回皇宫。看着昏迷的母亲,他攥紧拳头:“父皇,儿臣请求彻查此事,哪怕与对方鱼死网破!”萧南逸却按住他的肩膀:“不可冲动。对方就是想逼我们乱了阵脚。”他展开一卷密报,上面是西靖国边境屯兵的消息,“他们勾结外敌,意图里应外合,挑起战争。”
经过商议,父子二人决定将计就计。萧南逸下诏,称太子因“涉嫌谋逆”暂禁足东宫;另一边,暗中调遣精锐部队奔赴边境。承钧在东宫“禁足”期间,实则与大理寺卿秘密审理案件,收集罪证。
三日后,西靖国果然出兵进犯。萧南逸御驾亲征,临行前握着林婉清的手:“等我凯旋。”林婉清虽身体未愈,仍强撑着精神:“陛下放心,我会守好后宫,也会护好钧儿。”
战场硝烟弥漫,萧南逸指挥若定。而在京城,承钧在掌握足够证据后,突然发难。他带着御林军包围吏部尚书府,搜出大量通敌信件和谋反兵器。吏部尚书等人被一网打尽时,还在做着里应外合的美梦。
当萧南逸大胜归来时,承钧已将叛乱平息。皇宫内,林婉清在众人搀扶下迎接丈夫。看着安然无恙的妻儿,萧南逸心中大石落地。他当众宣布:“太子遭人构陷,仍心系家国,实乃社稷之福。即日起,太子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