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什么叫情感?
人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对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感受。
爱恨憎恶,怒嫉倦厌……这些都叫情感,那什么才叫纯粹至极的情感,纯粹至极的爱和恨呢?
先拿“爱”之情感举个简单例子。
世间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爱”的表现都是对一个人好,没错吧。
那衡量一个人对自己好不好的标准有哪些呢?可能会有人说,这东西没有标准,很难一概而论。
的确,人世间绝大多数事情,问题都需要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规则。
否则很容易掉入“经验主义”陷阱。
但不可否认的是,世间绝大多数人心目里都还有杆秤的存在,不为别的,单纯为了方便衡量爱。
在常人眼中,爱要讲道理,讲道德,讲信义,甚至于在儒家文人心里……
发乎情,止乎礼,爱还得讲礼仪。
正因如此,无论是人们眼中别人对自己产生的爱,还是自己对别人产生的爱。
其实总结起来,也算大同小异。
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好,但对他好也得讲道理,讲道德,讲礼仪,讲两情相悦……
很多时候,你心底产生的爱,其实对那个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无用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坚持去爱别人。
还要去做出那些证明你爱他的表现,行为,这叫什么?
在你看来,这的的确确是你发自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对他的爱,真心实意想对他好,这没问题。
但在旁人眼里并非如此,旁人只会觉得你在骚扰对方。
更何况,究其根本,爱一个人也并非绝对要对他好,例如某些以杀虐为乐的变态贼寇,他们发自内心产生的爱。
在他们眼里,他们愿意亲自出手虐杀你,而不去虐杀别人。
这恰恰就是他们“爱”你的表现。
倘若这样也能称作纯粹至极,发自内心的“爱”。
恐怕这般纯粹的“爱”,本身早就与当初人决心创造出“爱”这个字,所赋予它的含义背道而驰。
脱离了人世间道理,道德,信义约束的爱,或许足够纯粹,但也难再称“爱”。
此即旁观者角度看,为何“爱”需要有道理,道德,信义约束的原因,换作被爱者,感受爱之人角度去看。
常人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如何看待外人对自己持有的“爱”呢?
想必绝大多数人心中同样有杆秤在。
并且,这杆秤上衡量爱的标准依旧大同小异,能够得到世间绝大多数旁观者认可。
例如父母亲人,异性好友,对自己好的表现即是爱,人们可以选择接受“爱”,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两情相悦不仅仅适用于夫妻异性之间,同样适用于父母子女,亲朋好友之间。
很多时候,倘若他们内心对你产生的爱,爱你的表现令你无法接受,那么紧随而来的便是一个问题。
尽管他们爱你,你却无法接受,认可他们对你的爱。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很正常,很合理。
你既然根本就没有享受到这份爱带给你的美好感受,温馨感觉,又何谈反馈“爱”回去?
能量守恒定律,不仅仅是后世之人所遵守的物理规则,同时也适用于人的情感,人的内心层面。
在这世上,永远没有人可以无缘无故产生爱,产生恨。
产生一切正常人所拥有的正常情感。
一个人想去爱别人,首先他必须拥有产生“爱”的资格和能力才行。
倘若这个人从小到大,过的都是颠沛流离,饥寒困苦的苦难生活,周遭根本没有人传递过爱给他。
他的世界里唯有一片漆黑阴暗,照不进去丝毫温暖阳光。
他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爱。
还谈什么爱别人,对别人好?这很显然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想要去产生恨同样如此,这个人首先要有产生恨的资格和能力才行,没错,恨一个人同样不是件简单事情。
倘若这个人从小到大,过的都是幸福至极,美好至极的被爱环绕生活。
他眼中的世界,到处草长莺飞,阳光和煦,他所接触到的人也全部在爱他,呵护他,关心他。
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值得他生气,憎恨的人出现,更没有教会他憎恨的事情发生。
那你指望他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世界后,立刻就能自然而然学会生气,学会防备,学会憎恨他人。
这显然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因此,无论是爱也好,恨也罢,还是其他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复杂情感。
人内心深处如果想要产生这些情感,首要前提是外界有人传递给他这些情感,教会他理解,释放这些情感。
试问那些呱呱坠地的新生婴儿,他们生来难道就懂什么是爱,懂什么是恨吗?
他们只知道哭了睡,睡了饿,饿了哭,哪怕你出手把他们掐死,他们临死前最后一刻都不可能会恨你。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恨,更不可能理解,释放出恨这种情感。
这便是情感层面上“反馈”的含义。
先有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然后才可能有释放爱,反馈爱的结果。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四个字来解释。
“母慈子孝”,先有“母慈”,再有“子孝”,除非这个子能够理解,并接受严厉母亲对他的爱,爱他的方式。
否则便是“母不慈,子不孝”的结果出现。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孝道讲,生子之恩大过天,养子之恩大过地,生养之恩合起来,理应如何?
比天地加起来还要大!当孩子长大成人过后,有了这份比天地还大的“爱”在。
孩子反馈给父母一辈子的“孝顺”之爱,岂不正常,岂不合理?抛开生养大恩,生养大爱不谈。
剩下来的那些“教子”之爱,自然而然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正因“微不足道”,所以无论父母如何打骂教育孩子,如何用自己深刻的“人生阅历”去影响孩子。
在旁人眼里,这些都是父母“爱”的表现,即便偶有表现不恰当之处。
放在生养大爱面前,终归瑕不掩瑜。
这些对吗?可能不对,可能对,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皆可肯定的道理是,爱恨由心,爱恨随心,若想取之爱,必先予之爱!
所谓“予之爱”,并非单纯给予对方自己心里,旁人心里的爱。
而是要给予对方心里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爱才行,否则便会造就出某种极为矛盾,复杂难辨的局面。
“情感”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于人们心中,根本原因是它得到了认可。
得到了人世间几乎所有人,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可与信服。
与“情感”相类似,得到这种认可的还有道理,道德,信义,乃至于法律……诸如此类的公认之物。
它们表面毫无关联,实际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形同血肉。
但,即便有着外界诸多因素,诸多公认之物的影响与联系,在很多时候,情感依旧会保留有自身最独特的地方。
那便是爱恨由心,爱恨随心!
你内心深处产生的爱和恨,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道理,道德,信义,礼仪……之物影响不假。
这注定了人的情感不可能太过纯粹。
身为群居动物,太过纯粹的情感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此乃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然而,“情感”二字要解释起来着实复杂无比,纵使千言万语亦显寥寥。
为免过分啰嗦,此时此刻,也只好采取惯用的“一言以蔽之”解释方式,希望能够让人看懂。
问世间真情何物,当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划定纯粹与不纯粹之间……
那道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