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汉与罗马 > 第229章 坚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生命是坚韧的,人类是万物之灵,也同样坚韧无比!

冰河时代的猎人将燧石别在麂皮腰带上,跟着猛犸迁徙的足迹向北。他们用猛犸肋骨在冻土掘出浅坑,点燃桦树皮包裹的松脂,将冻硬的披毛犀肉烤成半透明的薄片。远古的少年蜷缩在岩洞最深处,用鹿角锥在洞壁上刻下第七道划痕——这意味着暴风雪已经困住部落七天七夜。当最后一块猛犸油脂投入火堆时,女巫抓起沾满赭石的熊掌,在冰壁上画出新的迁徙路线。火光里浮动的剪影,是一双双眼睛共同凝视的生存图腾。

黄河边的先民在龟甲灼出裂纹的夜晚,妇女把婴儿绑在身后的箩筐里背上山顶。男人们赤脚踏进翻涌的浊流,肩扛的草袋装满黄泥。他们像蚁群般在堤坝上蠕动,将烧硬的夯土块垒成对抗龙神的城墙。青铜钺劈开用作祭品的牛颈时,血水顺着夯土层间的芦苇管渗入地基。老妪颤抖着捧出氏族传承七代的玉璋,将它埋进新筑的堤坝核心——那上面用鸟虫篆刻着的治水歌谣,比最古老的甲骨文还要苍老三百年。

沙漠驼铃惊醒楼兰城下的坎儿井。戴着羊皮帽的掘井人悬在四十丈深的井底,用铁凿对抗岩层间渗出的盐水。他们像蜘蛛般在纵横交错的暗渠里爬行,把胡杨木支架楔入随时可能坍塌的沙壁。当第一股清泉顺着陶管涌向干裂的葡萄园时,老井匠的孙子正用钢刀在井壁刻下新的文字——这次不是记载某位国王的功绩,而是警告后人某段废弃的暗渠藏着流沙陷阱。

极北之地的苔原上,驯鹿骨制成的雪杖刺破永夜。萨满摇响缀满狼牙的神鼓,指引族人追踪极光的方向。裹着海豹皮的孕妇在迁徙途中分娩,脐带用冰片割断,婴儿即刻被塞进母亲温暖的皮袍。当白毛风吞没最后一只领头犬的吠叫,老人会摘下遮住左眼的眼罩——那是年轻时被冰晶刺瞎的眼睛,如今成为测量暴风雪强度的活仪器。

这些在甲骨裂纹里挣扎的身影,在青铜鼎铭文中模糊的面孔,将兽骨磨成针,把闪电驯进陶,用结绳记下洪水的节奏。他们龟裂的掌纹里藏着最古老的史诗,每一次钻木取火都是对死神的挑衅,每道伤疤都在诉说人类这个物种最骄傲的勋章:我们可以被摧毁,但永远不会屈服。

袁华怀里抱着一具冻僵的尸体,他还是如此年轻,年轻的如同春天里刚刚绽放的花朵,却在盛开的一霎那被冰雪冻结在最美的时光中。

两个白马少年,四匹马,一个帐篷,就这么被冻僵在雪原之上。

崔叔的手在颤抖,他的手里拿着一块写满字羊皮地图,他的脸上包裹着羊毛毡,眼睛上带着小孔眼镜,看不见表情,可声音嘶哑而悲伤,“这两个孩子,在大雪里走访了七个村落,你抱着的叫做张合,另一个是不奴火岩。”

这两个孩子是白马少年,在暴风雪里穿行,了解各个村落的受灾情况,想去到四河城寻求援助。

崔叔嘶哑的说道:“地图上说,离这里七十里有一个石草村,山地雪崩压垮了一半的房屋和仓库,二百名村民,他们离开时还活着七十五人,粮食已经很少,需要最先救援。”

袁华没说话,他只是紧紧的抱着怀里的少年。

崔力叫过身边士兵,说道:“带上五支狗拉雪橇的队伍,带上粮食,去那个村子,告诉他们大部队很快就到!”

一个百夫长领命而去,他在吆喝,让士兵们套狗,准备雪橇和粮食。

狗拉雪橇,这是北地游牧民族都会使用,这是人类和狗群一起面对冬季的超强大组合。

在四河草原,有一种优秀的狗种,中亚牧羊犬。

这一次出发,周边的村落送来了将近三百条牧羊犬,这些狗东西聚到一起的场面无比热闹。

四河城救援队里的每架雪橇,都由一个士兵,一个大型雪橇架,绳索组和16条温顺的中亚牧羊犬组成。他们和它们加起来,就是这片雪原之上的超级轻骑兵,在雪野上纵横驰骋。

中亚牧羊犬体型庞大,肌肉发达,每一条都像是力量与坚韧的化身。它们肩高普遍在60 - 78厘米,体重可达40 - 79公斤。骨骼粗壮坚实,能支撑它们在漫长艰苦的雪道上长途跋涉。厚实的双层被毛,外层粗硬,内层柔软细密,足以抵御凛冽的风雪。这样的身体素质,赋予了它们卓越的耐力与强大的拖拽力。凭借出色的体能,温顺的性格,这支16犬雪橇队能够拉动重达1000 - 1200斤的重物,包括雪橇、战士以及必要的粮食给养和狗粮。

每架雪橇可以给远方送去600斤左右的粮食补给。

他们有十只这样的队伍,每天有一半的狗子行动,负责在前面探路和联络村庄;一半的随着车队行动,在车厢里休息或者玩耍。

管理这些中亚牧羊犬,主人要建立绝对的权威,同时给予它们充分的关爱与尊重。日常需严格规律地训练,让它们熟悉各种指令。每次出行前,要仔细检查犬只健康状况,确保它们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工作之余,为它们提供温暖舒适的休息场所,保证充足的食物与饮水。

连接它们的绳索系统十分关键。头犬单独用一根粗壮且富有弹性的主牵引绳与雪橇相连,以保证其行动灵活。其余15条犬两两一组,并排分布在雪橇后方。每组犬之间用短绳相连,再用一根较长的侧绳将几组犬横向连接,固定在雪橇两侧。这些绳索长度、张力都经过精确调试,确保犬只发力均匀,行动协调一致。

在茫茫雪野中,这些由16条中亚牧羊犬组成的狗拉雪橇队伍,是侦察兵,是联络员,也是救急队,人与狗站在一起面对大自然最严酷的挑战。

五支狗拉雪橇队伍,已经出发了,狗子们欢叫着在雪地里拉的雪橇飞行,士兵在大骂,“慢一点,慢一点”,可狗子们刚刚出发时,简直欢快无比,一路狂飙。

一架接一架狗拉雪橇,列队从袁华和崔力身边掠过,快速消失在雪原之中。

袁华终于还是松开了怀抱,他站起来,对着身后的亲兵说道:“留下三个人,将他们和战马一起埋葬在高处,立上一块木头墓碑,写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写上他们是我袁华的骄傲!”

亲兵点头,他们分出三人带着工具去向高地。

白马少年们,都是新拜火教的信徒,这一点袁华已经知道。他知道这群孩子们都自称为“行者的行者”,意思是他袁华的追随者。

袁华,看向雪原,他转头大声说道:“继续向前!”

崔力挥手示意,让蒸汽拖拉机继续向前移动。

两台被粗壮钢条连接在一起的两台拖拉机,同时推动前进杆,发动机咆哮,前车头有一个V字型铁铲,野蛮的分开雪层一路向前。

而他们前方有骑兵,骑着陪着保暖马衣的骑兵,每隔三十米会测量雪层的厚度。

这二十台蒸汽拖拉机,成了整个行动最重要的核心,它们的力量巨大,金属履带能行驶在雪原之中。

除了前面两台连接在一起,加大力量来铲雪开路。

后面每台都能拉动三个大车车厢,就像陆地上的小火车,能带上大量的煤炭,木头,粮草和帐篷。

现在,他们分为两队,前队是拖拉机队伍,后队是一千架四马大车,平均每个小时大约能行进十里。

每一日,从早晨六点出发,到下午六点天黑时停止行动,每二十里休息一下,主要是马匹需要休息和进食。

现在,他们每天大约能走七十里左右。

夜里,宿营之后,人们正在给马匹搭建大型帐篷和砍伐木料,他们用铁皮铜燃烧木头给人和马匹在夜晚取暖。

看着,雪地里忙碌的人群。

袁华对崔叔说:“我想将部队分为两队,一队是工匠和拖拉机,轮换工作,日夜不停的向前开拓道路。”

崔叔说道:“机器确实可以,而且一直工作反而比冷冻之后再启动还要稳定,只是我们夜里如何分辨方向?”

袁华看向黑夜说道:“明天白天,让一部分狗拉雪橇跟着前队行动,白天他们跑在我们前面探路,每隔五十米插下一根树枝引导方向,这样夜里我们就能用火把照亮,沿着树枝一直向前。”

崔力点头,说道:“他们速度是快很多,而且夜里在车厢里休息,第二天白天再轮换出发。”

袁华说道:“我们前队有五十四个大车,留出几个用来轮流休息,我们一路向前。”

崔力点头,说道:“蒸汽涡轮拖拉机也暖和,驾驶员也不用步行,体力应该没有问题。”

袁华叫来一个千夫长说道:“你带领后队,我们前队会探路和做一些紧急救援,但是大的救助还是需要后队的千辆马车,我们及时通信,后队就交给你来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