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汉与罗马 > 第228章 大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一一九年,十一月,六日。

不奴启玉升任万夫长,接到命令从落日城返回四河城。

他和副手赵林早早的来到西门外,等待出发的车队。

草原的十一月,滴水成冰,车队晚到了半个小时,启玉的小亲兵,挠着头说:“嘿嘿,两位大人莫怪啊!天气寒凉,今个儿起来要给所有马匹加上羊毛毡马衣,又怕冷的坏了关节,带着这群畜牲走了一刻钟,热热身子。”

启玉也不恼,他点点头,说道:“小家伙,你自己带护手的暖炉了么?”

小兵乐呵呵的说道:“带了,铁匠匠师给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一个护手的小暖炉,还是您疼咱们。”

启玉先是摸了摸这个小鬼的脑袋,然后转身对赵林说道:“走吧!”

赵林点头,笑着说:“风雪入四河,也算豪气了。”

不奴启玉骂到:“就你骚气,快上马车,我们出发”。

马车出城不到半个时辰,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下的极密,连十几米外的马车都看不清楚。

不奴启玉时不时掀开双层草席,看向车外的大雪。

赵林问他:“为何总是看向车外?”

不奴启玉说道:“雪下的太大了。”

赵林也掀开窗,一阵冷风吹在脸上,他冷的直打寒颤。

车窗外大雪纷飞,倒是越来越大,已经看不清前路了。

启玉突然将脑袋伸出车窗,大声喊道:“小豆子,调头,我们返回落日城。”

小兵的声音传来,“喏,现在就调头。”

赵林不解的问道:“为何?”

启玉皱着眉,说道:“我感觉到气温还在下降,现在不能再向前走了,我们会全部被困死在路上。”

又过了一个时辰,启玉的人生再次回到起点。可他拉着赵林,飞快的登上了城墙,看向外面的世界。

他对赵林说道:“立刻通知所有人,今天不得出城,加固所有建筑,每天都要清理屋顶上的雪”,神情有些忧虑。

赵林问他:“雪会下的很大?”

不奴启玉摇头说:“不知道,但是直觉告诉我,这场大雪绝对不小。”

这些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天生有一些人,对于天空异变有一种身体上的体会。不奴启玉就是,他感觉到闷闷的。

从小就是这样,只要他觉得不舒服,那雪一定大的吓人。

赵林也不多说话,他跟启玉说一声,立刻跑下城墙,去到城市公所,查看雪灾条例,安排人按照条例去进行雪灾应对。

不奴族有条例:

一,组织人力清扫主干道积雪,保障主要街道通行,集中堆放积雪。清除道路结冰,撒炉灰、沙子防滑,方便行人车马。

二,开放政府,庙宇、学堂和公房等公共场所,供人避寒。协调商家平价售粮,保障居民粮食供应。组织郎中为冻伤、生病居民诊治,发放保暖物资。

三,安排专人巡查,提醒居民清理屋顶积雪,对可能坍塌的建筑提前支撑加固。

四,大雪天干物燥,火灾隐患大,加强巡逻,提醒用火安全。同时,防范盗贼趁雪天作案,增加巡更人手,保障居民安全。

五,准备救灾车队,带上大量物资,在大雪过后立刻巡视村落。

总之,事情非常多,每一项都要安排专人应对。

小河村,在落日城东面五十里。

寒风在第三日黎明时分变得异常。执鞭者阿古拉推开毡帐的瞬间,雪粒如同银针般扎在脸上。这位掌管刑法和粮草的老者眯起眼睛,发现天际线已经消失——目之所及尽是翻滚的雪浪,远处的白桦林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按照祖辈传下的规矩,当积雪超过成年马匹的腹部,就意味着要启动地窖里的应急粮仓。

\"神灵发怒了。\"他喃喃自语,今日村口丘陵上那棵百年桦树轰然折断,积雪裹挟着碎木砸在冻土上。这声巨响惊醒了整个村落,三十七间落日城军队帮忙建造的砖头房子里,相继亮起火光。

女人们将几捆秸秆塞进畜栏的缝隙时,怀孕的母羊开始躁动。少女解开发辫上的红绳系在栏杆上——这是不奴族祈求平安的古老仪式。十六岁的少女能感觉到脚下传来异常震动,那不是风雪的力量,而是地底寒潮正在蔓延。

天气冷的,连火焰都被压制,\"别愣着,去把地炕烧到最旺!火必须旺着。\",一位老人杵着鹿角杖穿过雪幕,老萨满的皮袍结满冰凌,声音却像战鼓般洪亮。三个青年立刻扑向柴垛和牛粪堆,常年备着的干牛粪在灶膛里爆出火星。他们知道,接下来每刻钟都要往每座房子的炕道添一次燃料,稍有懈怠,房子就会变成冰窟。

阿古拉在地窖口清点存粮的动作突然顿住。指尖传来的湿润触感让他心头一紧:最底层的黍米袋正在结霜。这意味着地温已经跌破往年纪录,他迅速抽出腰间短刀划开麻袋,还好,只是表层受了潮。老人解下狼皮坎肩盖在粮堆上,这是要留给产妇和孩子的精粮。

马厩那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嘶鸣。白马少年特尔巴带着五个汉子逆风而行,羊毛绳将他们的腰身连成一线。最健壮的牧马人突然跪倒在地——雪层下暗藏的冰刺割破了马皮靴。众人拽着绳索将他拖回时,发现他的脚趾已经冻成青紫色。

\"用雪搓!不要烤火!\"老萨满的孙女托娅捧着药罐冲过来。这个十三岁就敢独自进山采药的姑娘,此刻正将防风子与干姜捣成的药膏敷在伤处。

远处,棚子里的马群,静静的中挤作一团,体温较高的中心位置,三匹刚断奶的小马驹正在瑟瑟发抖。

其其格发现母羊开始流血时,天空正泛起诡异的幽蓝色。接生用的干草早已用尽,她扯下自己的羊羔皮袄垫在产栏里。当第一只羔羊滑落到皮草上时,少女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冰疙瘩般的新生命贴在心口,这是羊群的延续,是牧人们的命。

屋外呼啸的风声中,渐渐响起更多脚步声——邻近的女人们送来了积攒的干苔藓和桦树皮。

第七日正午,雪原突然陷入死寂。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阿古拉心惊肉跳,他记得五十年前那场白灾,正是在这样的寂静后,气温骤降到能冻裂岩石。粮仓总管摸出铜钥匙,这是开启最后储备的权限。黍米与干肉的数量在骨板上反复验算,最终他咬破手指,在分配册上按下血印:老人半份,壮年单份,孩童半份。

不知道,这大雪和冰冻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外界是否真的有援助的到来,以前的匈奴王是不管的。不奴族的白马少年特尔巴说是管的,可这是部落归于不奴族之后的第一次白灾。

地炕日夜不熄的代价是柴薪告急。铁匠呼斯楞抡起大斧,带着青年翻越大雪里的荒地。马匹他们是不敢用的,本来秸秆就少,所有牲畜都吃的不多,马匹一动那要消耗大量的秸秆。

一群汉子裹着双层的皮毛,带着锯子和斧头,爬冰卧雪,奋力!拖拽,艰难的从老林子里带回来几根圆木,男人们的手指满是冻疮。

第十五天,大雪停了。

白马少年特尔巴在东南坡发现了奇迹:被积雪压弯的灌木丛下,竟藏着片未被掩埋的枯草地。

用牙齿咬着手套脱下来,徒手扒开冰碴。当他带着满捧草料跌跌撞撞返回时,十指已经和手套冻在一起。托娅流着泪用雪水为他解冻,这个从不落泪的青年却在看到马群争食的场景时红了眼眶。

大雪落下后的十六日,月升时刻,老萨满敲响了皮鼓。鼓面绘着的雄鹿在火光中跳跃,村民们围着最后半袋青稞酒传递。当酒囊传到其其格手中时,她轻轻蘸了些许抹在羔羊额头。怀中小生命的心跳透过衣料传来,与远处渐渐响起的马蹄声交织成曲。

外出求援的骑手终于带回了落日城的消息,他摔落马下,大喊:“落日城的马队,明日就到,明日就到,他们带着大量煤和草料,我看到好多秸秆和豆料,牛马有救了。”

老萨满双手举起,全身拜服在雪地里。

落日城中,不奴启玉问粮草官,“我们的秸秆够吗?现在受灾的牛羊会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粮草官拿出册子,说道:“库存的秸秆和豆类大约能养活三万头大牲口,要是再多就不够了!”

启玉对赵林说道,“雪已经停了,派军队出去翻开雪层,还能挖出一些牧草,能抢出多少就是多少。”

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杯水车薪。

白灾,是上天来收割生命的镰刀!

袁华原本来到四河城送拖拉机,雪灾来临,伊犁城的支援正在来的路上,可他知道只有东面的落日城,孤独的面对这一切。

他不能只是坐着,白灾里没有奇迹,落日城需要帮助。

袁华带着原本送给四河城和伊犁城的二十台拖拉机,以及一千辆的马车队和两千人出发了。

向着东边,一群浑身散发着热气的人,那座孤独而又寒冷的落日城走去。

袁华的身躯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活脱脱就像一个巨大的球。他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仿佛身上背负着千斤重担一般。经过一番努力,袁华终于气喘吁吁地爬上了车厢的顶部。

此时正值白日,透过弧形木片和皮料制作的小孔眼镜,阳光洒落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之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传来阵阵马匹的嘶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曲激昂的雪原交响乐。而不远处,蒸汽机正呼呼地冒着白色的烟雾,那浓郁的烟雾如同一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

与此同时,人群的吆喝声也不绝于耳。有的在指挥马匹前进,有的在高声呼喊同伴。这喧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斥着整个塞北的原野,让这片原本寂静的土地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他呀,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本领,但这家伙有一个令人钦佩的特质——永不屈服。无论是面对那冥冥之中注定的命运,还是广袤无垠、变幻莫测的天地,他都不曾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白灾”又怎样?难道就能将他吓倒吗?哼,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神经病般的大声吼道:“你来啊!有种放马过来!老子今天就算豁出这条命,也要一路向北挺进!我看谁敢阻拦!我去你娘的白灾,我去你娘的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