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东郊,苍松夹道,冷风凄凄。一列整肃的军队默然行进,黑色旌旗垂落,沉似铅铸。旌上书一“白”字,却因岁月积灰,早不见其初绣之明亮。马蹄沉重,兵甲无声,唯有微风拂过旌纛,发出簌簌低吟,如在哀悼。
张述端坐马背,面色沉凝。鬓间新添的白发,与苍穹下的灰云相映,尽显风霜之色。他身后,是一众白起旧部,个个低眉敛目,眼中泪意暗藏,却强忍不发。白起,这位秦国军神的陨落,像一柄无形利刃,剖开了秦军每一个将士的心。
行至白起墓前,将士翻身下马,衣甲碰撞声在肃穆的气氛中显得格外突兀。张述手持香案,一步步走向高土之丘。其上未见封碑,仅竖一简陋木牌,上书“罪臣白起之冢”。字迹粗鄙,显然是仓促书就,毫无尊崇之意。
张述胸中郁结,忽感喉间腥甜,竟吐出一口鲜血。随行将士惊愕,却无人敢出声搀扶。张述摆手制止,强自镇定,将香案恭置墓前,朗声道:
“昔楚怀王庸愚,害我秦臣张仪,致楚国衰败;今日大秦,因忌一将之功,而杀国之柱石,试问此何异于楚亡?!”他语调悲愤,句句如刃,刺入每位将士心间。
众人闻言,均面色大变,有人欲出声附和,却又被周遭的沉重气氛所压抑。军中铁律严明,即便白起死后威名未消,然朝廷旨意岂容挑战?但无人敢与张述争辩,他之言语,正是众人心中所思。
张述复俯首,拈香点燃,长跪墓前,叩首三拜。他一拜为白起生前功勋,一拜为其死后蒙冤,最后一拜,则为未竟之志。他口中轻念,却句句清晰:
“白将军在天有灵,望垂佑秦国,虽命殒,却愿魂归大地,为后世开疆拓土。”
将士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跪倒在地,高呼“将军千古”。声如奔雷,震荡四野。远处枯树间,飞鸟惊起,仿若亦在为此场悲歌所动。
墓前长跪良久,张述方起身。他面向将士,目光如炬,沉声道:“将军之功,千秋昭彰。张述今日立誓,必将还其清白,复述其业绩,使天下人知大秦强盛之基,由谁奠定!”众将闻言,皆以手击甲,表示同仇共愤。
然此誓言既出,张述心中更添隐忧。他深知,朝中争斗已如燎原之火。秦王政以雷霆手段整肃百官,将权势揽于一身。然此举虽为强国所需,却也意味着白起之死并非孤例。张述身为白起旧部,难保不为他人所忌。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手掌,那指节因长期执笔与持剑而生出的老茧,如今竟有些微颤。
朝堂之上,气氛冷肃。丞相吕不韦居于首位,左右群臣垂首不语。白起之死虽为秦王亲令,但其余波仍震荡朝野。许多大臣私下议论,皆言秦国此举如自断臂膀。然而,堂上无人敢发一词,甚至无人敢多看吕不韦一眼。
一名年长官员低声叹道:“白起之罪虽由君上所裁,然其功德如日月昭昭,今日竟至此境,实令老臣心寒。”话音甫落,堂内众人齐齐看向吕不韦,察言观色。
吕不韦端坐未动,只将一盏清茶举至唇边,轻抿一口,眼中未见波澜。他放下茶盏,慢声道:“诸位,白起功高震主,其死,非一人所能改也。然吾辈之言,当以助国为先,不可因一将之亡,而扰国之根基。”
此言一出,众臣无不面色苍白。堂内霎时噤若寒蝉,再无一人敢多言。
数日后,秦军主力调往韩地,张述随军出征。然而,他心中难以释怀,白起之死的景象宛若梦魇,时常浮现在眼前。每每闭目,便仿佛听见白起沙哑的声音:“张述,此后之路,当慎行。”
张述坐于军帐之内,眉头紧锁,案几上的兵书摊开,却无心翻阅。外帐传来轻响,乃其副手田戟入内禀报:“军师,韩地探马来报,敌军主力未有异动。我军战意低迷,士卒情绪不稳,恐不利久战。”
张述闻言,眉间深锁,冷声道:“将士为何心有忧虑?明日午时,传令全军,集于中军大帐听令。”田戟领命而去,帐内复归寂静。
翌日,张述披甲立于高台之上,俯瞰军士列阵如林。他开口道:“诸君皆为大秦健儿,生于乱世,死于疆场,皆为国之柱石。今日白起将军虽已故去,但秦国尚在,诸君之誓言亦未改。若因此退缩,试问白将军在九泉之下,如何安息?”
将士闻言,或低头沉思,或握拳咬牙。张述见状,又复厉声道:“秦国若欲成大业,当以无畏之心取天下。今日之战,非为一人之荣辱,乃为秦国之兴亡。白将军虽亡,其遗志未绝。尔等皆为其麾下之士,当承其志,死而后已!”
台下顿时传来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声声回荡,久久不息。张述立于风中,盔甲映出寒光,背影挺拔如松。
夜深露重,张述独坐帐中,心中暗忖:“将士之志虽已重振,但白起之冤若不能洗清,我秦国之基恐难稳固。”他抬眼望向黑沉沉的夜空,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