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冬风卷起落叶如飞,一片萧瑟之景笼罩咸阳城头。自白起离世之讯传回秦都,秦廷内外,百官若有雷霆击顶之感,满城百姓则如闻霜降,哀恸之声不绝于耳。
朝堂之上,百官聚议。大殿内,阴云沉沉,众人皆不敢出声。张述立于一旁,面色如铁,双目低垂,胸中却如翻江倒海般难以平静。他脑中不断浮现白起昔日种种:一身铁甲寒光凛凛,直面万军不曾退却;麾下三军勇猛无匹,皆因其一声号令视死如归。如今,这等旷世奇才竟因君臣嫌隙、宫闱算计而抱憾殒命。张述暗自攥紧拳头,指甲嵌入掌心亦浑然不觉。
“白起有罪!”左丞相范睢冷冷开口,语气坚硬如铁石,“若非大王垂怜,留其全尸,已是莫大恩典,尔等尚有何言可诉?”
此言一出,殿内寂然如死,唯闻殿外风雪声啸。右丞相魏冉微微抬头,神情复杂,终究未发一言。张述抬眸瞥向范睢,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痛恨与冷意,却强自压下怒火。
“丞相所言虽未失据,然百战沙场者,岂可尽如人意?”终于,一名年轻侍郎忍不住开口,却被范睢冷声打断:“赵括长平之败,五十万敌军投降,皆为白起所屠,此血债难辞其咎!白起再如何功高,亦当为此付出代价。”
张述拳头再度紧握,似要将满腔不平尽数压入掌中。他知晓,朝堂之上,已无人为白起辩护之余地。
白起之死讯,犹如疾风骤雨般传遍秦都内外。百姓自发聚于城门街巷,点燃香烛,摆放祭品,甚至有人举家披麻戴孝,为这位征战无数、护国安邦的名将送行。
长街之上,一群老农颤颤巍巍,跪倒在雪地里,泪如雨下:“白将军乃我等之护国神明,然天命不佑,竟遭此横祸……”他们的哭声感染了路人,不少人放下手中之物,默默跪下合掌。
市井之中,更有不少少年私下传颂白起往昔战功。长平之捷、伊阙之胜,无一不被他们口口相传,如听天书。一位老翁叹息道:“白将军平生功绩,无愧上天,无愧黎民。然朝中奸佞当道,使将军英魂不得安。”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群情激愤,议论纷纷,泪落成河。
张述披着厚重斗篷,伫立在咸阳宫城外的长街。他看着沿街成千上万的百姓,不由得心中沉痛。他忽然觉得,这风雪之中,每一片落雪似乎都藏着白起的冤魂,每一盏灯火都似在为白起燃尽最后的悲哀。
他缓缓迈步,穿行于人群间,听见无数哭声与哀叹,心如刀绞。张述知晓白起心系秦国,宁可身败名裂,也不愿秦军陷入危局。然朝堂倾轧、君臣嫌隙,却令这位功勋卓着的将军饮恨而终。
“先生……”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张述回头,见是仆从阿九,手持一卷麻布:“宫中传来旨意,大王命将军故居封禁三年,不得祭祀。”
张述闻言面色骤变,一股怒意直冲脑海。他拂袖夺过麻布,将其紧紧攥在掌中,指节泛白:“君命难违,可此举,焉能使人心归服?!”
阿九不敢多言,只低头默立。张述举目四望,目及之处皆是悲痛欲绝之人。他猛然想到,白起若见此情此景,必会长叹一声,嘱其“忍之”,然心中之痛却如何能忍?
不远千里之外,各国皆闻白起身亡之讯。韩国与魏国的朝堂为此欢欣鼓舞,视之为天赐良机。赵国则稍显沉重,长平之战五十万亡魂,虽为己国大败,却也因白起而铭刻历史,如今这位敌国名将魂归黄泉,赵国君臣对之又敬又恨。
一场议论之中,赵国相国赵胜长叹:“白起虽敌我赵国,却亦为一代雄杰。此番秦王忌将,必是自损臂膀,日后我赵伐秦,或将少一重忧患。”其声虽平,却藏深意。赵王闻言默然不语,望着长平方向,久久无言。
燕国听闻此事,亦有异动。太子丹言于燕王:“秦国霸道在于名将、良相。白起既亡,其势必弱。若乘此机会,与诸国共抗秦,或有奇效。”
此时,唯一尚能为白起哀悼的,却是曾于战场与之厮杀的名将廉颇。他闻讯后怒斥:“我等将帅以性命相搏,岂能轻贱一位战死沙场之人?此等枉杀功臣之事,实令我齿冷!”
回到秦都,咸阳街头巷尾,哀思如潮。张述终于来到一座荒凉的山丘,立于白起简陋的坟冢前。身后跟随者寥寥数人,多为昔日白起麾下心腹之将。众人将备好的纸钱、香烛一一摆上,焚香祷告。
“将军啊……”张述长跪不起,声如泣血,“若非张述无能,未能为您解忧,今日,您焉能受此屈辱?!”
说罢,他双手举起一卷竹简,重重叩首,将竹简置于坟前,低声道:“此乃《将军事略》,张述不才,惟愿将军忠烈流芳后世,名垂万代!”
风雪愈发凄厉,似为白起而悲鸣。张述抬头,望见天地之间,隐约一缕霞光冲霄而起,似将军魂魄不散,依旧守护这片大地。他眼眶泛红,却不肯让泪水滑落。
“将军,张述当以此生,此心,为秦国献策,为将军复名!”
白起坟冢前,燃烧的纸钱化为袅袅青烟,随风散去,如同世间那一抹最后的将星,渐行渐远,却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