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翦叫来了当地的居民询问情况,居民告诉他:

“这座山是惠山的东峰,自从周平王将国都迁移到洛邑(今天的洛阳附近)之后,这座山就开始盛产铅和锡,因此得名锡山。四十多年来,这里的铅锡矿资源一直开采不完,供应不断。但最近一段时间,矿物的产量逐渐减少了。至于这块石碑,我们并不清楚是谁建造的。”

王翦听后,感慨地说:

“这块石碑的出现,预示着天下从此将逐渐走向安宁!难道这不是古人早已洞察了未来的定数,特意埋下石碑来启示后人吗?从今往后,这个地方就应该改称为‘无锡’了。”

现在无锡这个地名,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开始叫起的。王翦率领的军队经过姑苏城时,姑苏的守城官员主动献城投降。随后,王翦的军队渡过浙江(现今的钱塘江),逐渐平定了越地。越王的子孙们,自从越国灭亡之后,就四散分布在甬江(现今宁波附近的水域)和天台山等地区,他们靠海居住,各自称王做首领,相互之间并不统属。直到这个时候,他们听说了秦王的威严和恩德,都纷纷前来投降。王翦接收了他们的土地、户籍等资料,并迅速向秦王报告。同时,他还平定了豫章地区,并在那里设立了九江郡和会稽郡。这样一来,楚国对祝融(古代楚人的先祖之一,被视为火神)的祭祀活动就彻底停止了。这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发生的事情。回溯楚国的历史,从周桓王十六年开始,楚武王熊通带领楚国逐渐强大并自称为王,之后楚国年年都在不断并吞周边的小国。经过五代君主的传承,到了楚庄王熊吕的时候,楚国开始称霸诸侯。又过了五代,传到楚昭王熊壬时,楚国几乎被吴国所灭,历经艰险才得以保全。再经过六代君主的传承,到了楚威王熊商的时代,楚国不仅恢复了元气,还兼并了吴国和越国,从此江淮地区全部归属于楚国,楚国的疆域几乎占据了天下的一半。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楚怀王槐统治时期,他轻信奸臣靳尚的谗言,被秦国所欺骗,导致楚国开始逐渐衰弱。又经过五代君主的传承,到了楚负刍时,楚国最终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被秦国所吞并。

王翦将军成功消灭了楚国之后,他率领军队返回了咸阳城。秦王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赐予了他千镒的黄金。然而,王翦却向秦王表示自己想要退休,于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频阳安享晚年。秦王随后任命了王翦的儿子王贲为大将军,让他率领军队前往辽东去攻打燕王。秦王对王贲寄予了厚望,他命令说:

“将军啊,如果你能够平定辽东,那么就应该趁着这股锐不可当的气势,顺势去收复代地,这样就不用再次发动大军了。”

王贲接受命令后,率领军队渡过了鸭绿江,将平壤城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攻破了平壤城,俘虏了燕王喜。随后,王贲将燕王喜押解到了咸阳城,秦王下令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为了平民。燕国是从召公开始受封建立的。从召公算起,经过了九代君王的传承,就到了惠侯的时代。而在这期间,周朝的王室发生了动荡,周厉王因为暴虐无道,被百姓驱逐,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一带)避难。再往后传了八代君王,就到了庄公的时代。这时,齐国的齐桓公为了讨伐北方的山戎部落,出兵征战。虽然这场战争的主要目标不是燕国,但齐桓公的胜利却间接地为燕国开辟了五百里的疆土,使得燕国的领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从此燕国开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又过了十九代君王,传到了文公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燕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苏秦提出了合纵抗秦的策略,游说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虽然燕国并不是这个策略的主要推动者,但燕国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文公的儿子易王继位后,燕国正式称王,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燕国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易王之后,王位传给了燕王哙。在燕王哙的统治时期,燕国遭遇了重大的危机,被齐国所灭。幸运的是,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复国,使得燕国得以延续。但昭王之后的传承并不顺利,再经过四代君王,传到了燕王喜这一代时,燕国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走向了灭亡。

王贲在成功消灭了燕国之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立即率领军队向西进发,目标是攻打代国。代国的国王嘉在与秦军的交战中遭遇了失败,他眼看大势已去,便打算逃往匈奴的地盘以躲避秦军的追捕。然而,王贲的军队紧追不舍,最终在猫儿庄这个地方追上了代王嘉,并将其擒获囚禁起来。尽管被俘,代王嘉还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代国的覆灭,秦国完全占领了云中郡和雁门郡这两片土地。这一切发生在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五年。赵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造父,他曾在周朝为官,世代担任周朝的大夫。然而,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由于周幽王昏庸无道,赵国的先祖叔带选择离开周朝,逃往晋国,并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家族在晋国扎下了根,开始了赵国的历史。经过五代的传承,赵氏家族到了赵夙这一代。赵夙侍奉晋献公,为晋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经过两代,传到了赵衰,他则侍奉晋文公,是晋文公的重要辅臣。赵衰的儿子赵盾更是了不起,他连续辅佐了晋襄公、晋成公、晋景公三代君主,为晋国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晋国称霸天下的过程中,赵氏家族世代都是晋国的重要辅佐力量。然而,赵盾的后代中曾一度遭遇挫折,赵盾的儿子赵朔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赵氏家族似乎要走向衰落。但幸运的是,赵朔的儿子赵武重新恢复了赵氏的地位,赵氏家族再次崛起。又经过两代的传承,赵氏家族到了赵简子赵鞅这一代。赵鞅是赵氏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他联合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赵鞅之后,是他的儿子赵襄子赵毋恤继位。赵毋恤继续巩固和发展赵国的势力,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毋恤之后,传位给他的侄子赵桓子赵浣。赵浣在位时间不长,但他为赵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赵浣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赵籍。赵籍开始被称为侯,他的谥号是烈侯。赵籍是赵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之一,他继续推动赵国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六代的传承,到了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赵武灵王的改革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好景不长。再经过四代的传承,到了赵王迁时期,赵国遭遇了严重的危机。赵王迁在位期间,赵国被秦国所灭,赵王迁也被俘虏。但在这危急关头,赵王的公子嘉在代地自立为王,继续守护赵国的宗庙祭祀。嘉王在代地称王六年后,赵国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随着赵国的灭亡,战国时期的六国中已经有五个国家被秦国所灭。至此,六国中只剩下齐国还在苦苦支撑。

当王贲战胜并消灭燕国和代国的捷报传到咸阳城时,秦王非常高兴,他亲自给王贲写了一封嘉奖信。信中大致内容是:

“将军您一出征就平定了燕国和代国,您的军队长途奔袭,行军超过了两千里地,真是勇猛非凡。将您与您的父亲相比,您所付出的劳苦和所立的功劳,两者都是极高的,不相上下。不过,虽然我们已经平定了燕国,但齐国仍然存在,这就像一个人身体还缺少一只手臂一样不完整。我希望您能借助此次平定燕代之战的余威,像闪电一样迅速向齐国发起进攻,将齐国也纳入我们的版图。将军您和您父亲对秦国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王贲收到秦王的嘉奖信后,深感振奋,于是他率领军队继续前行,首先攻占了燕山地区,然后沿着通往河间的道路一路向南进军,准备向齐国进发。

再来说齐国的国君齐王建,他听从了相国后胜的建议,没有出兵去救援正被秦国攻击的韩国和魏国。每当秦国消灭一个国家,齐王建不但不感到担忧,反而还派遣使者到秦国去祝贺。秦国为了拉拢齐国,就用大量的黄金来贿赂这些使者。这些使者回国后,都向齐王建详细描述了秦王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和慷慨赏赐。齐王建因此误以为与秦国的和好关系非常稳固,可以依赖,所以就没有加强国家的战备。然而,当齐王建得知其他五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亡的消息后,他开始感到内心不安,担忧齐国的未来。于是,他与相国后胜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发兵守卫齐国的西部边界,以防备秦国的突然袭击。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王贲率领的秦军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路线进攻,而是绕过了他们的防线,直接通过了吴桥地区,向齐国的济南发起了进攻。这一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让齐国措手不及,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齐国自从齐王建登基为王,已经安然度过了四十四年的和平岁月,这期间没有经历过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上下都沉浸在和平的氛围中,军队也未曾有过实战的锻炼,武艺生疏。然而,秦国的军队以其强横残暴闻名,这样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如今,秦国竟然派遣了数十万大军前来攻打齐国,这大军如同泰山压顶一般,让人心生畏惧,如何能不害怕?又有谁敢于站出来与这样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呢?王贲率领的秦军势不可挡,他们从历下、淄川等地一路长驱直入,直接进攻齐国的都城临淄。秦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任何阻碍,他们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临淄城中的百姓看到这样的情景,纷纷惊慌失措,四处逃散,城门也无人防守,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面对这样的危局,齐国的相国后胜也是束手无策,他无法想出有效的办法来抵御秦军的进攻。在无奈之下,他只能劝说齐王建投降,以求保全国家和百姓的性命。而王贲的秦军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地占领了临淄城和其他山东地区。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秦军就彻底征服了齐国,占领了山东之地,这一切都没有经过太多的流血和牺牲。秦王在得知齐国已被灭亡的捷报后,发布了命令:

“齐王建听信了相国后胜的计谋,断绝了与秦国的使者往来,企图对抗我们。幸运的是,我们的将士们英勇善战,服从命令,成功地将齐国灭亡。按照常理,齐王建和他的臣子们都应该受到惩罚,甚至被处死。但考虑到齐王建四十多年来对秦国一直保持着恭顺的态度,我决定对他网开一面,不杀他。不过,他必须和他的妻子儿女一起迁往共城居住,并且由当地官员每天提供给他们一斗粮食,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至于相国后胜,他是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在原地将他斩首示众。”

王贲接受了秦王的命令,将奸臣后胜处决,并派遣官吏和士兵将齐王建押送至共城进行安置。然而,共城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那里只有几间简陋的茅屋,坐落在荒凉的太行山脚下,四周被松柏树环绕,几乎没有人居住。尽管齐王建的家眷在战乱中四散分离,但仍有数十口人跟随他来到了共城。然而,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天只有一斗粮食作为口粮,这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糟糕的是,负责供应粮食的官员还经常拖延,不能按时发放粮食。齐王建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每当夜深人静时,孩子就会因为饥饿而哭泣不止。齐王建听到儿子的哭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凄凉和悔恨。他起身坐在床边,听着窗外风吹松柏的声音,思绪万千。他回想起在临淄时的富贵生活,那时他身为国君,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由于他轻信了奸臣后胜的谗言,导致国家灭亡,自己也沦落到如此地步,饥饿困顿,流落荒山。他深感自己的决策失误,悔恨交加,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不久之后,齐王建在忧愁和饥饿中病逝了。宫中的其他人见状也纷纷逃离,齐王建年幼的儿子也失去了踪迹,无人知晓他的下落。关于齐王建的死因,有传言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这个消息传回齐国后,百姓们无不感到哀伤和同情。他们为齐王建的不幸遭遇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也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于是,他们创作了一首哀歌来悼念齐王建:

“松树啊柏树啊,你们在风中摇曳生姿,但饥饿的人们却无法以你们为食。是谁让齐王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唉,都是用人不当的恶果啊!”

后人将这首歌谣传唱为“松柏之歌”,主要是为了谴责和批评后胜的误国行为,认为是他导致了齐国的衰败。现在,我们来详细回顾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的始祖是陈完,他是陈国厉公佗的儿子。在周庄王十五年的时候,为了躲避国内的祸乱,陈完逃难到了齐国,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为了避免与陈国产生直接的关联,他改姓为田氏,从此在齐国生根发芽。田氏家族在齐国历经数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其中,田桓子无宇是田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巩固了田氏在齐国的地位。再经过两代的传承,到了田僖子乞这一代,他通过广泛的施恩于民,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使得田氏家族的势力更加稳固和强大。然而,权力的斗争总是残酷的。田僖子乞的儿子田恒,为了争夺更高的权力,竟然弑杀了齐国的君主。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齐国,但也标志着田氏家族在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田恒之后,田氏家族又经历了三代的传承,到了太公和这一代。太公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篡夺了齐国的政权,自立为侯。从此,田氏家族正式成为了齐国的统治者。太公和之后,齐国又经历了三代的传承,到了齐威王这一代。齐威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使得齐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处于领先地位。他自称为王,进一步提升了齐国的国际地位。然而,好景不长。齐威王之后的四代传承到了齐王建这一代时,齐国却逐渐走向了衰败。齐王建在位期间,由于轻信奸臣后胜的谗言,导致国家陷入了困境。最终,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齐国灭亡了。这一结局不仅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深刻反思了用人之道和治国之策的重要性。

自从秦王嬴政亲自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行事非常果断且严厉,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那时候,东方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都已经逐渐衰落,秦国就趁机发兵,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给吞并了。在秦王统治的第十七年,他派了内史腾去攻打韩国,结果韩国被灭了,韩国的国王韩王安也被俘虏了。到了第十九年,他又派了大将王翦去攻打赵国,最终赵国也被灭了,赵王迁成了俘虏。接着,到了第二十二年,秦王再次派大将王贲去攻打魏国,魏国也被灭了,魏王假被俘。第二十四年,秦王又命令王翦去攻打楚国,楚国也被灭了,楚王负刍成了俘虏。到了第二十五年,秦王改派王贲去攻打燕国,燕国也被灭了,燕王嘉被俘。最后,在第二十六年,秦王命令王贲从燕国南下攻打齐国,他率军迅速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建无奈之下只能举国投降秦国。然而,齐王建投降后却被送到共这个地方,结果在那里被活活饿死了。就这样,六国全部被秦国消灭了,秦王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原的大业,整个天下都归他所有了。于是,秦王嬴政满怀壮志,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决心,他想要做出一番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让全天下的人都听从他的号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下达了一道命令。他说:

“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发动军队去平定那些暴乱和叛乱。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祖先神灵的庇佑和保佑,所有的罪人都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天下已经重新恢复了安定和和平。但是,如果我现在的称号不做出改变,那就无法充分彰显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无法将这份荣耀传承给后世子孙。因此,我希望你们能够仔细地商议,为我定下一个合适的帝号,然后上报给我。”

秦王下达了这道命令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召集了所有的博士(当时负责经学传授和研究的官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了一日一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第二天,他们才入宫向秦王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他们恭敬地说道:

“回顾历史,古时的五位帝王在位时,他们的统治范围相对有限,不过千里之地。而那些远方的诸侯和夷族部落,有的会前来朝拜,有的则不然,天子对他们的控制力往往很弱。但如今陛下您,亲自率领正义之师,铲除了残暴的敌人,平定了天下,实现了法令的统一。这样的功绩,自从上古以来都是前所未有的,就连五帝也难以与您相提并论。我们与博士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合议,一致认为,在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或许可以将其视为人皇的另一种称谓。因此,我们恭敬地提议,应该将陛下尊称为‘泰皇’,并规定陛下的命令称为‘制’,诏书称为‘诏’,而陛下您自己则称为‘朕’。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恳请陛下裁断并施行这一提议。”

秦王静静地听着群臣的汇报,过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他心里在琢磨,虽然“泰皇”这个称号听起来很尊贵,但它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新鲜或出奇的地方。而自己的功绩,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帝王,如果再沿用这样的旧名,似乎有些不太合适。他心想,群臣的提议虽然出于好意,但并未完全符合他的心意,因此应该予以驳回,并重新商议一个更合适的称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王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念头。他记得古代有“三皇五帝”的说法,这些帝王都是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灵机一动,想到:

“我何不将‘皇帝’这两个字合并起来,作为我的徽称呢?这样既体现了我的尊贵地位,又包含了古代帝王的传统,岂不是更加美好和恰当?”

于是,秦王宣召群臣,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我决定去掉‘泰’字,保留‘皇’字,并借鉴古代帝王的位号,将我的称号定为‘皇帝’。至于其他的提议,你们可以按照之前的商议去执行。”

王绾等大臣们听后,立刻恭敬地跪倒在地,身体前倾,匍匐在地,口中连连称赞道:

“陛下您的德行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三皇,功绩更是高过了五帝,您完全应该被尊称为皇帝。我们这些微臣才疏学浅,见识有限,终究还是比不上陛下的圣明和英明。”

说完这番话后,他们还按照宫廷礼仪,边跳边高呼万岁,连续呼喊了三声,才缓缓起身。这些大臣们无一不是擅长阿谀奉承、取悦君主的媚臣和诙谐之臣。秦王看到这一幕,心中大喜,对大臣们的恭维和赞美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他命令退朝,结束了这次朝会,自己则乘坐着华丽的辇车,缓缓驶入了深宫之中。过了一天,秦王又颁布了新的制度说:

我了解到,在远古时代,君主们只有称号而没有谥号。而到了中古时期,君主们虽然有了称号,但在他们去世后,人们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来给予一个谥号作为评价。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儿子可以议论父亲,臣子可以议论君主,这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妥当的,因为它破坏了尊卑有序的伦理关系,所以我决定不采用这种做法。从现在起,我要废除谥法,不再给君主死后追加谥号。而我自己,就作为这个新制度的开端,称为始皇帝。至于我的后世子孙,就按照世代的顺序来计数,二世、三世,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千万世,将这份基业永远地传承下去。这样的做法,岂不是非常美好,能够确保皇位的稳定和传承的无限延续吗?

各位可知道这篇诏书背后的真正意图吗?秦王之所以要废除谥号制度,是因为他深知谥号有美有恶,而这些评价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后,由他人根据其一生的行为来判定的。得到美谥自然是好,但万一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对他生平的某些行为提出指摘,给他加上一个恶谥,那他的名声岂不是要遗臭万年了吗?秦王心里明白,自己死后是否能得到美谥,并不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也为了避免死后受到他人的妄加议论,他决定干脆废除谥法,让这一切都不再成为问题。再者,秦王平定天下,建立秦朝,这一切的努力和付出,无非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稳定繁荣的基业。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份基业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经营。因此,他特地颁布了这道诏书,表达了自己希望秦朝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的愿望。在这之后,秦王还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自称始皇帝。按照史书的记载,我们以后也就称呼他为始皇帝了。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清晰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