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233章 阖家团圆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蔷赶到腊月二十九这天,整理好了焦碳炼钢的全部资料,在文件袋上压上“绝密”的火漆,让法安连夜送到卢象升府上。

她估计,这个年,卢象升是过不好了。

这个年,太仆寺卿吴炳庶也过得不好。

他在腊月二十,朝廷都快放年假了,才收到罗寅的“炭敬”,想到耽罗岛远悬海上,往来不便,他就释然了。

谁知年三十这日,他却被锦衣卫请到北镇抚司喝茶,问他知不知道,沈世魁从耽罗岛运走六百匹战马这件事。

吴炳庶确实不知道这件事,锦衣卫也没有为难他,只让他回去查清楚,年后再来汇报。

吴炳庶到锦衣卫走了一遭,回到家,忙把罗寅送的炭敬全部装起来,直接送到了锦衣卫,谁知大年初一,锦衣卫也放假了,他只好又拿回家,跟拿着个烫手山芋似的。

其中有几张貂皮,已经被他送给夫人,夫人准备缝制一件貂皮大氅,幸好裁缝店也关门放假了,那貂皮还没拿出去。

吴炳庶好说歹说,才从夫人那里,哄回了貂皮,害得他大过年的,还要睡书房,气得他把罗寅历代的祖宗,问候了无数遍。

他更不敢怠慢,连夜写了信,派一个家人南去,雇船去耽罗岛,打听沈世魁运马的详细经过,年后好向锦衣卫交待,免掉自己的罪责。

而耽罗岛上的沈世魁,听说太后在询问他私自调马的事,也吓得不轻,亲自跑回复州,向毛文龙汇报这件事。

毛文龙知道自己闯了祸,六百匹战马,可不是个小数目,只得上折子请罪,情愿用东江镇的军费,来向朝廷购买这批战马……堪堪保住总兵的职位,也是因为辽南刚刚收服,朝廷还要用他来对抗后金的反扑,才没有动他。

这是后话。

…………………………

忙了一年,到大年三十这天,张蔷放下手里的工作,携平安和乾清宫一众人,到西苑与太上皇朱由校一起过年。

皇家过年,也讲究阖家团圆。

这一天,西苑崇智殿,从未有过的热闹,神宗万历皇帝的三个小儿子,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因为天启年间多事,都滞留在宫里,没有就藩,今日携家眷来团聚。

信王朱由校还未大婚,一个人来参加家宴,相比于三位王叔家里的热闹,显得形单影只,所以一到西苑,就被懿安太后叫到朱由校身边,陪朱由校聊天。

今儿的家宴,是懿安太后张嫣操持的,张蔷来到西苑,什么都不用管,只陪着朱由校在崇智殿的暖阁里喝茶,聊一些朱由校关心的问题。

“朝廷调整了辽东的策略,取消了在大凌河筑城的计划,所以,今年的辽饷减少了一百万两,”张蔷与朱由校、信王朱由检兄弟在围炉煮茶,将红枣、核桃、还有蒸熟的土豆、红薯放在炉子周围的铁丝网上烘烤。

空气中散发出茶香和红枣、红薯的甜香,朱由校也不让人伺候,拿起一颗烤得爆开的核桃,亲自动手捡出核桃仁,放一瓣到张蔷的碟子里,再放一瓣到信王的碟子里,很有成就感地道:“尝尝,烤熟的就是香。”

吃东西也不耽误他关心国家大事,他问:“袁崇焕明年的预算是多少?”

“三百万两,其中一百万两,用来购置火器,另外两百万两,是饷银。”张蔷拿起一颗红枣,用小剪刀一点点剪碎,要放进茶壶里煮。

朱由校挡住她的手:“那是绿茶!”

信王忙拎过另一只茶壶,揭开盖子道:“嫂嫂放这里,这壶是果茶。”

“孙师傅没意见么?”朱由校对孙承宗,是十分尊敬的,孙承宗在辽东筑城,差点将国库掏空,朝廷不得不加征辽饷,朱由校仍然支持他。

“他有什么意见?”张蔷反问道,“他在辽东筑城,筑得东虏变成了后金,越变越强,大明越来越弱,年初抗击后金,他亲眼见到,火炮才是打击骑兵的利器。

所以,撤消大凌河筑城计划,是孙首辅亲自提出来的,况且,今年的辽饷,只收上来二百一十万两,全靠户部清理官店的收入,才填上这个窟窿。”

提到官店,朱由校就十分羞愧,他一直以为,魏伴伴帮他把朝堂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还能给内帑挣上百万两的银子。

谁知张蔷一秉国,单是清理全国各地的官店,收缴被侵吞的国有资产,国库就得到近三百万两的收入,而官店的收入,只有三成上缴到国库,地方留存达七成!

这么多银子,地方官府能办多少事?

朱由校识趣地转了话题:“各部去年制定的预算,今年执行得如何?”

“大部分是固定开支,”张蔷提起果茶,给自己倒了一杯,朱由校兄弟都喝绿茶,她就没管他们,“户部全力筹措,年终的赤字四十三万两,是本宫从皇店的收入里,拿出来填上的。”

张泉管理的皇店,收入三成归太上皇朱由校,余下七成,归平安的内帑,现在归张蔷管理。

就是这三成,也与往年魏忠贤上交的数量相当,想想被魏忠贤和他的党羽贪污的七成,朱由校更郁闷,越发地觉得,自己让贤这步棋,是走对了。

“有了今年的实践经验,明年的预算,各部门就做得更详细了,”炉子里红亮亮的银丝炭,映得张蔷清秀的脸庞红通通地,她笑咪咪地道,“今年十三省,有六个省都做了财政预算回来,呵呵。”

朱由校对信王笑道:“怕不做预算,到时候从户部拿不到钱。”

信王点点头,恭敬地道:“嫂嫂这法子好,心中有数,才能早做打算。”

张蔷看向这位原本历史上的悲情皇帝,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信王满十七岁了吧,该安排大婚了,上皇,宗人府有没有做信王大婚的预算?”

信王的脸刷地红了,他提起茶壶,为张蔷斟了点果茶,羞涩地说道:“嫂嫂又取笑臣弟,臣弟还小……”

朱由校拍手笑道:“是极是极,这事啊,你懿安嫂嫂向朕提起过,朕让她操办来着,待会宴席上,朕再问问她,哈哈哈!”

信王起身,冲朱由校和张蔷拱手致谢:“臣弟谢过哥哥嫂嫂,裕安嫂嫂日理万机,还惦记着臣弟的婚事,真是……真是……”

可怜的娃,父母不在,跟着哥哥长大,此时说起婚事,眼眶都红了。

张蔷心里酸酸的,她想起了留在西郊庄子上的阿爹和弟弟,年后,叫张泉在阜财坊给他们买座院子,把他们接进城里来生活吧。

张蔷也提起茶壶,给他倒一杯绿茶,笑道:“信王可别谢错了人,待会啊,你多敬你懿安嫂嫂两杯酒,到明年大年三十,你也添丁进口,跟外面三位叔叔一样了。”

信王被二人笑得不好意思,他起身道:“臣弟去看平安滑冰……”

转身跑了。

逗得张蔷和朱由校哈哈大笑,笑着笑着,朱由校又伤感起来,他道:“信王大婚后,就该就藩了,以后,朕再想见他一面,难啊……”

张蔷也不想将这些大明的藩王,当猪一样圈养起来,拖垮大明财政的因素很多,宗藩也是其中之一,宗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朱由校还在心痛他的弟弟,他擦着眼泪说:“阿蔷,你要给信王找个富裕的藩地啊,朕舍不得他去外面受苦。”

“大过年的,一家子高高兴兴吃顿饭,上皇快别伤感了,”张蔷用叉子叉了一块红薯递给他,“信王还没大婚呢,再说了,三位王叔还没就藩,哪里就轮到信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