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很快发现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问题:“这一次进攻高句丽?这一次?”他有些不可置信,“这杨广难道还不止一次去打了高句丽?”
旁边的谋士们也觉得这句话似乎是一个暗示——杨广打高句丽,不止一次!
不过,这件事确实是震惊到了曹操等人。
杨广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打高句丽?高句丽有什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打下来的原因?还是说高句丽对杨广有什么特殊之处?打了一次还不够,还要打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打高句丽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国内已经动荡纷纷,动乱频频的情况下,还要这么劳师远征,大规模动兵,调动国内的人力物力,就绝不是一个正确的、正常人的选择。
所以,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
李世民再次看到杨广的种种行为,还是觉得大感震惊,大开眼界,难以理解。
出兵打仗,而且是在外、百万大军、传讯速度有限的情况下,非要让各军的进止都上报给皇帝、得到回复之后才能进行……杨广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长的?
他难道是觉得对面的军队会等着他做出回复并且传信到军中之后,才会发生变化?
李世民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以李渊的人生阅历保证,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善解人意的军队!如果有,那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面的军队也一样脑子有病!
杨广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极大地贻误军机,就是在葬送隋朝士卒的性命,葬送隋朝军队获胜的可能——有那个时间把消息走上一个来回,隋朝的将领早就能够做出相当多的应对,对面的军队也同样能够做出相当多的改变。
而后面的那个命令,本身或许还好,就是可能会让军队面临掉进陷阱——对方假装投降然后反戈一击之类的情况,虽然这些陷阱也已经足够致命;
但是,把这个命令和那前面那个命令合到一块儿去,那就是绝杀!对隋朝军队的绝杀!
只要高句丽能抓住这个巨大的漏洞,假装投降,拖延时间,恢复力量,整顿军队和民心,表示拒绝投降,继续抵抗……这么一套下来,别的不说,隋朝军队的士气就会迎来巨大的磨损。最终,原本能够攻克的城池,也会变成无法跨越的天堑。
——而事实上,高句丽也正是这么做的。
至于最终那个“士卒负重超过三石”的事情……李世民就更是只能叹为观止了。
隋朝的一石具体的重量在初期和末期有所不同,但即便是后期的计算方式,三石的重量也绝非普通人能够长期负担的——何况士卒每日还要长途行军。
更何况,杨广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也还算不上隋朝末期,也就是说,当时的士卒差不多就是按照隋朝初期的那个“三石”的重量负担在身……
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不绞尽脑汁想要减轻负重?
而不管是兵器还是行军装备,都不是能够轻松丢弃还不被人发现的,那么,不那么明显的也就只剩下了粮食。
携带的粮食不够,他们可能在抵达目的地的时候饿死、或者走不到目的地;但是如果一直携带原有的负重,那他们就会连走都走不动,一定要走的话,可能没两天就会累死。
就算是都要死,那也要选择一个看起来死的晚一点的方法。
——宇文述等人难道不知道士卒们根本无法负担这样的重量吗?
李世民觉得不至于。
但是即便他们知道,又能怎么办?干脆让士卒们放弃一部分粮草,或者放弃一部分其他东西吗?
都不可能。
唯一的方式,其实是重新安排粮草后勤的运输和补给,但是这又不由他们决定;以及,总也有些人并不想要承担这种向杨广提出异议的风险。
受苦受累受死的,到底是普通士卒啊。
-
宋朝,有不少没有怎么读过史书的士卒和将领们对此议论纷纷——或者说,恍然大悟。
“所以,国朝要求将军们要按照官家给的阵图排兵布阵、迎敌作战,是已经有了先例了啊……”
“我还以为咱们有时候要先把情况传回京中,由京中下达下一步作战命令的规定是以前没有的,原来不是这样。”
有人觉得自己领悟了一个道理:“所以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书,这样才能明白很多事情。”
【大业八年这一次,隋朝堪称大败而归,但这一次失败与国内的变化并没有影响杨广的雄心壮志。】
【大业九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正月他就征发徭役修筑辽东古城,存储粮草;三月,大军开拔。】
【杨广虽然脱离实际且无视民生,但有时候他还是能吃一堑长一智的,这一次他允许将领们“便宜行事”,战事比上一次顺利了许多,可高句丽的坚城依旧不好打——将领和士卒使出了浑身解数,又将所有的攻城器械搬出使用,在发觉不足后还为了新的计划不断努力……】
【结果这个时候,杨广接到消息,朝中重要人物杨玄感举兵叛乱,于是直接下令停止作战,所有人即刻回朝——这造成了军中的混乱,也极大地打击了军中的士气,隋军撤退的最后一部分士卒,被高句丽尾随击杀。】
【回到朝中的杨广严酷、株连无数地处理了这一次叛乱。】
【然后,他打算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是的,朝中和天下这样大的变故,攻打高句丽出现的损失,都没有让杨广改变心意——大业十年,杨广下诏征讨高句丽。】
【这一次,路途中就出现了大量士卒逃亡;七月阳光抵达出兵之地时,士卒也多有未曾到来的情况。不过,这一回高句丽也支撑不起高强度作战,于是向杨广请降,杨广欣然接受,于是没有攻打高句丽,班师回朝。】
【十月份的时候,杨广回到了东都洛阳,征召高句丽王入朝,对方没来,杨广于是还打算第四次出征高句丽——只不过最终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