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安静的大礼堂瞬间像炸开了锅一般。王晋康听到呼喊,立即从座位上站起,眼神里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他整了整衣衫,快步朝着杨振宁走去,同时难掩激动地说道:“杨老,您可算来了,之前听闻学校未批准您来参加科幻文学研讨会,我们都深感遗憾,没想到您还是克服困难莅临了。”
杨振宁教授面带和蔼的微笑,稳步向前,回应道:“文学与科学本就相互交融,这样的研讨交流意义非凡,我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校方虽有顾虑,但经我坚持,也理解了其中价值。”
周围的其他学者和学生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一位年轻的女学生眼睛亮晶晶地说道:“杨老,您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科学偶像,您的理论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宇宙的大门。”
杨振宁轻轻摆摆手,谦虚地说:“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前行了些许路程。今日来到这科幻文学的研讨之地,也想看看诸位在文学创作中如何运用科学元素,激发更多的奇思妙想。”
随着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涌入大礼堂,大家都热切地看着杨振宁,期望能聆听他的见解,大礼堂里的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崇敬。
张启看到杨振宁的那一刻,眼睛骤亮,一抹难以掩饰的惊喜之色在脸上迅速蔓延开来。他先是微微一愣,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即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走到谢郁文身旁,声音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兴奋:“郁文妹妹,是杨振宁先生!他真的来了!”
谢郁文同样难掩激动:“真的是他!太意外了。”
张启深吸一口气,稍微平稳了一下情绪,说道:“杨老在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之前只是在学术资料里了解他的理论,没想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见到本人。”
谢郁文重重的点头:“这确实是个很难得的机会,或许咱们能从他的交流里得到不少新的启发呢。”
张启微微一笑,眼神里满是期待:“是啊,哪怕只是听听他对一些科学概念的见解,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
杨振宁面带微笑,眼神中透着和蔼,以他一贯平易近人的姿态向众人轻轻点头示意,而后不慌不忙地与围拢过来的人们一一握手寒暄。就在这时,他的目光突然定在一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众人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只见他径直朝着张启的方向走去。
这一举动瞬间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十分诧异,大家纷纷交头接耳,心中暗自揣测这个年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让杨振宁老先生如此特意关注。
在众人好奇目光的聚焦下,杨振宁稳步走到张启面前,伸出手来,亲切地说道:“你就是张启吧,我可是早就知道你了。邱成桐教授跟我提及你破解了黎曼猜想,还特意给我看了你的照片。今日一见,果真没错,正是你。小伙子,你真是年轻有为啊,堪称天才,前途无量!黎曼猜想困扰数学界多年,你能取得突破,不仅展现出了你卓越的数学天赋,更体现了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勇气和深度的思考能力,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素养。”
张启赶忙伸出手,恭敬又略带羞涩地回应:“杨老,您好,我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偶然有了些突破,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周围的人群听闻此言,顿时一片哗然。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满脸惊愕,心中暗自思忖:“这年轻人看着如此青涩,竟能攻克黎曼猜想,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旁边的年轻学者则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微张,既惊叹又有些自惭形秽,想着自己在学术道路上苦苦挣扎,而张启却已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几个女学生兴奋地窃窃私语,其中一个红着脸说:“他好厉害,长得还这么帅气,简直就是小说里的天才男主啊!”有的学生满脸崇拜,眼神中满是渴望,似乎在幻想自己也能像张启一样在学术领域一鸣惊人,而那些原本自视甚高的超级学霸们,此刻也面露复杂之色,既有对张启的钦佩,又有对自己未来学术竞争压力徒增的担忧。
杨振宁与张启寒暄过后,王晋康赶忙上前,满脸笑容地引领着杨振宁向主席台上走去。杨振宁一边走,一边还不时回头望向张启,眼中满是对这位年轻才俊的期许与赞赏。
待杨振宁在主席台上安然落座,台下的议论声仍此起彼伏,众人的目光依旧时不时地投向杨振宁和张启,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撼消息之中。这时,女主持人清脆的声音响起:“好了,让我们暂且平复一下心情,讨论继续。”
台下的学者和学生们这才逐渐收回思绪,重新将注意力聚焦到研讨的主题上。一位资深学者率先发言,就科幻文学中科学理论的合理运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言语间仍难掩之前的激动,时不时还会用眼角余光看向杨振宁,似乎在寻求这位科学泰斗的认可。
随着讨论的深入,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而有序,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融,而杨振宁始终面带微笑,专注地聆听着大家的发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若有所思,他的存在仿佛给这场研讨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江晓原坐在主席台上,微微欠身,目光带着敬意与好奇,面向杨振宁说道:“尊敬的杨老,您好,我想听听您的见解。就是您认为这个世界有造物主存在吗?”
此问一出,整个会场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杨振宁,都在急切地等待着这位科学巨匠的回应。
杨振宁神色平静,不徐不疾地开口:“我相信是有造物主的。”
这一句话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台下众人皆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各种惊愕、疑惑、诧异的表情交错浮现。
见众人反应,杨振宁微微一笑,继续耐心解释:“我说的造物主并不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而指的是宇宙的物理规律。我们这个宇宙,完全是由物理规律组成的。它的起源、它的延续、它的未来,将由也是唯一的由物理规律所决定和推动。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物质与能量的分布、星辰的诞生与演化、生命的出现与发展,无一不是在物理规律的框架之下进行。这些规律就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精心雕琢着宇宙的每一个细节,构建出我们所看到的浩瀚星空与缤纷世界。”
众人听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些学者轻轻点头,似乎在杨振宁的话语中找到了新的思考方向;而年轻的学生们则面露恍然之色,仿佛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宇宙认知的大门在他们面前缓缓打开。
一位清华大学的物理学硕士研究生站起身来,恭敬地问道:“杨老,您看过卡普拉的《物理之道》吗?它尝试将物理学与东方玄学结合,在一些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杨振宁教授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地说道:“千万不要相信这本书,上面全是胡说八道的东西。物理学与玄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
会场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紧张,众人都专注地听着杨振宁教授接下来的话。
“曾经有个部门在国内组织了一个所谓的‘学术会议’,在会上大谈特谈《物理之道》,鼓吹这本书架起了玄学与科学之间的‘桥’。当时一个所谓的学者在会场上大放厥词,说什么科学家辛辛苦苦的跋涉,结果发现神学家已经在桥那边了。后来朱某某还受此影响,改成‘科学家爬山,发现某某某在峰顶等候多时了’。这简直是荒谬至极!”杨振宁教授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愤怒与不满,“卡普拉这个人完全是糊涂了,他这种混淆玄学与科学界限的做法会误导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杨振宁教授稍微停顿了一下,扫视全场,接着说道:“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证、逻辑推理和精确测量基础上的学科。我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观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来揭示自然的规律。每一个物理理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反复的推敲,从牛顿力学的经典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突破,无一不是遵循着这样严谨的科学方法。
而玄学,往往是基于主观臆想、神秘主义和缺乏实证基础的观念体系。它没有科学所要求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如果将两者随意结合,那就是对科学根基的动摇,会让科学研究陷入无根据的臆测和混乱之中。我们搞科学研究的,必须要坚守科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不能被这种错误的观念带偏。”
台下的听众们面面相觑,一些年轻学生原本对这类跨界结合的书籍抱有一些好奇与期待,此刻听了杨振宁教授的解释,心中的疑惑豁然开朗,不禁连连点头,对杨振宁教授维护科学纯粹性的坚持深感佩服。
而一些资深学者则纷纷点头,他们深知科学与玄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杨振宁教授的话无疑是在扞卫科学的纯粹性,也为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与晚辈提供了清晰有力的依据。
此时,有几个人悄悄地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他们想记录下杨振宁教授的观点以便后续深入研究探讨,也想分享给身边未能到场的朋友与同行,让更多人能了解到在科学领域对于这类模糊科学边界事物的态度。
谢郁文轻轻举手,待得到许可后,带着一丝期待问道:“杨老先生,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您看过刘慈欣的小说吗?还有,您认可科学需要宗教的指引吗?”
杨振宁微微一乐,笑着回答:“呵呵,关于刘慈欣的小说,我得老实说,我还真有点看不下去。他的那些科幻想象啊,对我这把老骨头来说,有点过于wild啦,像是进入了一个超级复杂又宏大的迷宫,我这脑子有时候都转不过弯咯。不过呢,我也承认他自有其独到之处,那家伙的脑洞开得可够大的,能把宇宙的各种奇妙和人类的命运搅和在一起,像什么黑暗森林法则之类的,确实是很有创意,让很多年轻人都对宇宙科学充满了幻想,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给科幻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到宗教与科学的问题时,杨振宁收起笑容,表情严肃起来:“As for whether science needs the guidance of religion, I firmly say no. 科学和宗教完全是两码事。
科学是基于事实、实验、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就像我们探索物理世界,从原子到宇宙,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说话。
而宗教呢,更多是基于信仰,很多东西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要是让宗教来指引科学,那可就乱套了,就好比让一个在云端漫步的幻想家来指挥一群严谨的建筑师盖楼,这楼肯定塌得乱七八糟。科学应该在自己的轨道上,遵循理性和实证的原则不断前行,而不是被宗教的神秘主义所干扰。”
台下众人听着杨振宁风趣幽默又条理清晰的回答,不禁会心一笑,同时也对他的观点陷入深深的思考,不少人还在本子上快速地记录着要点,生怕错过这精彩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