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新编白话版 > 第186章 历幻返金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6章 历幻返金陵

却说宝玉和宝钗听闻凤姐病重危急,赶忙起身。丫头们举着蜡烛在旁伺候。正打算出院,王夫人那边派人来说:“琏二奶奶情况不妙,还没咽气呢。二爷二奶奶先别急着过去。琏二奶奶的病有点怪,从三更天到四更的时候,嘴里就没停过,净说些胡话,一会儿要船,一会儿要轿的,还说要回金陵归入册子去。大家都听不懂,她就只是哭哭啼啼地喊。琏二爷没办法,只好去糊了船和轿,还没拿回来,琏二奶奶正喘着气等呢。叫我来告诉你们,等琏二奶奶走了再过去。”宝玉好奇道:“这可奇怪了,她回金陵干啥?”袭人轻声对宝玉说:“你忘了那年做的梦啦?我还记得说有好多册子呢,当时不是也有琏二奶奶吗?”宝玉听了点头说:“对哦,可惜我都不记得那上头的话了。这么说来,人都有定数啊。就是不知道林妹妹去哪儿了?你这一提,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要是再做这个梦,我可得好好瞧瞧,说不定还能未卜先知呢。”袭人笑着说:“你这人可真逗,就这么随便提一句,你还当真了。就算你能先知,又能咋样?”宝玉无奈道:“就怕不能先知,要是能,我也不用为你们瞎操心了。”

两人正说着,宝钗走过来问:“你们在聊啥呢?”宝玉怕她追问,忙说:“我们在说凤姐姐呢。”宝钗说道:“人都快不行了,你们还在这儿议论。去年你还说我咒人,结果那个签不就应验了?”宝玉想了想,拍手道:“对呀,这么说你还能先知呢。那我干脆问问你,你知道我以后会咋样吗?”宝钗笑道:“你又开始瞎胡闹了。我那是就着她求的签随便说说,你还真信了。你和邢妹妹一样,你丢了玉,她去找妙玉扶乩,批出来的话大家都不懂,她还偷偷跟我说妙玉多厉害,能前知,会参禅悟道。结果呢,她现在遭了大难,自己都不知道,这能算前知吗?我也就是偶尔说中了二奶奶的事,其实我哪知道她到底咋回事,说不定我连自己以后咋样都不知道呢。这种事哪能全信啊!”宝玉说:“别提她了。你就说说邢妹妹吧,自从咱们这儿接连出事,都把她的事给忘了。你们家这么大的事,怎么就简简单单办了,也没请亲戚朋友啥的。”宝钗白了他一眼说:“你这话说得可真傻。我们家的亲戚就咱们这儿和王家最近。王家现在也没几个靠谱的人了。咱们家刚办了老太太的丧事,所以没请,就琏二哥随便张罗了一下。别的亲戚虽说有一两门子,你又没去过,你咋知道。其实我二嫂子命和我差不多,好好地许给了我二哥哥,我妈本来想风风光光给二哥哥办这门亲事。一是因为我哥哥在牢里,二哥哥也不想大办;二是因为咱们家的状况;三是我二嫂子在大太太那儿过得太苦,又赶上抄家,大太太又苛刻,她确实难受。所以我跟我妈说了,就简简单单地把她娶过来了。我看二嫂子现在对我妈可好了,比亲媳妇还强十倍。对二哥哥也是尽心尽力,和香菱相处得也不错,二哥哥不在家,她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虽说穷了点,我妈最近倒也轻松不少。就是想起我哥哥来,还是会伤心。而且我哥常派人来要钱,多亏二哥哥在外面讨账应付他。我听说城里有几处房子都典出去了,还剩一处,打算搬过去住。”宝玉不理解地问:“为啥要搬?住这儿你来回也方便,要是搬远了,你去一趟得花一天时间。”宝钗解释道:“虽说咱们是亲戚,可到底还是自己住自在些。哪有一辈子住在亲戚家的道理。”

宝玉还想再说说不搬的理由,这时候王夫人派人来说:“琏二奶奶咽气了。大家都过去了,请二爷二奶奶也过去。”宝玉一听,忍不住跺脚想哭。宝钗虽然也伤心,可担心宝玉太难过,就说:“在这儿哭有啥用,不如到那边哭去。”

于是两人来到凤姐那儿。只见好多人围着哭呢。宝钗走到跟前,看到凤姐已经停床,不禁放声大哭。宝玉也拉着贾琏的手大哭起来。贾琏也重新哭了起来。平儿等人见没人劝解,只好含着泪上来劝住。大家都悲痛不已。贾琏这时候六神无主,叫人把赖大找来,让他操办丧事。自己去向贾政禀报,然后再安排其他事。可手头没钱,啥都紧巴巴的,又想起凤姐以前的好,哭得更厉害了,再看到巧姐哭得死去活来,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一直哭到天亮,马上派人去请大舅子王仁过来。王仁自从王子腾死后,王子胜又没本事,他就胡作非为,搞得六亲不认。现在知道妹妹死了,才赶来哭了一场。看到这儿办事这么寒酸,心里就不舒服,埋怨道:“我妹妹在你们家辛辛苦苦管了这么多年家,也没犯啥错,你们家应该好好办这场丧事才对。怎么到现在啥都没准备好!”贾琏本来就和王仁关系不好,听他说这些混账话,知道他啥都不懂,也不想理他。王仁就把巧姐叫过来说:“你娘在的时候,办事就不周全,只知道讨好老太太,根本不把我们娘家人放在眼里。外甥女儿,你也长大了,你看我以前沾过你们家啥便宜没有!现在你娘死了,你得听舅舅的话。你母亲娘家的亲戚就我和你二舅舅了。你父亲啥样我也清楚,就知道看重别人,那年尤姨娘死了,我虽然不在京城,可听说花了好多钱。现在你娘死了,你父亲就这么随便办办?你还不快劝劝你父亲。”巧姐说:“我父亲也想办得风光,只是现在不比从前了。手里没钱,所以只能省着点。”王仁不信地说:“你能没东西?”巧姐儿无奈地说:“去年抄家的时候,东西都没还回来呢。”王仁还不死心:“你可别这么说。我听说老太太又给了好多东西,你应该拿出来。”巧姐不好说父亲用掉了,只能推说不知道。王仁就自以为聪明地说:“哦,我知道了,你是想留着当嫁妆吧。”巧姐听了,不敢吭声,气得哽咽着哭起来。平儿生气地说:“舅老爷,有话等我们二爷进来再说,姑娘还小,她懂啥。”王仁却不依不饶:“你们是不是巴不得二奶奶死了,你们好掌权啊。我又不要啥,办得好看点也是你们的面子。”说完,赌气坐在那儿。巧姐心里特别不舒服,心想:“我父亲不是无情的人,我妈妈在的时候,舅舅拿了我们家多少东西,现在却说得这么干净。”从这以后,巧姐也有点瞧不起这个舅舅了。可王仁却在心里琢磨,他妹妹肯定攒了不少钱,虽说抄了家,屋里的银子能少吗?“肯定是怕我来要,所以巧姐也帮着他们说话,这小丫头片子也没啥用。”这么一来,王仁也嫌弃巧姐了。

贾琏不知道这些,只忙着弄钱办事。外面的大事交给赖大办,里面也得花不少钱,一时半会儿实在弄不来。平儿看他着急,就对贾琏说:“二爷,你别把自己身体急坏了。”贾琏苦着脸说:“还身体呢,现在连日常花销的钱都没有,这可咋办!偏偏还有个糊涂虫在这儿胡搅蛮缠,你说有啥办法!”平儿说:“二爷别着急,要说没钱用,我还有些东西,去年幸亏没被抄走,还在我这儿。二爷要用就拿去先顶着。”贾琏一听,高兴地说:“这太好了,省得我到处找人借钱。等我有了银子就还你。”平儿说:“我的东西也是奶奶给的,还啥还,只要事情办得漂亮就行。”贾琏心里特别感激她,就把平儿的东西拿去当了钱用,有啥事都和平儿商量。秋桐看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时不时就在嘴边嘟囔:“平儿没了奶奶,这是要往上爬了。我可是老爷的人,她怎么能越过我去呢。”平儿也察觉到了,只是不理她。倒是贾琏心里明白,越发讨厌秋桐了,一有烦心事就拿秋桐出气。邢夫人知道了,反而说贾琏不对。贾琏只能忍着。暂且不提。

再说凤姐停灵十多天后,出殡了。贾政为老太太守孝,一直在外书房。那时候清客相公们慢慢都走了,只剩下程日兴还在,经常陪着贾政说说话。说起“家运不好,死了好多人,大老爷和珍大爷又在外面,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外面东庄的地也不知道咋样了,真是愁人!”程日兴说:“我在这儿这么多年,也知道府上的人有不少中饱私囊的。一年一年都往自己家里拿,那府上自然是越来越差了。又加上大老爷珍大爷那边的开销,外面还有些债务,之前又破了不少财,想让衙门追回被偷的东西可难了。老世翁要是想把家里的事安排好,除非把那些管事的叫来,派个信得过的人各处去清查清查,该走的走,该留的留,有了亏空就让经手的人补上,这样心里才有数。那座大园子别人不敢买,里面的收入也不少,可现在都没人管了。那年老世翁不在家,这些人就捣鬼,搞得都没人敢进园子。这都是下人的毛病。现在把下人查一查,好用的留下,不好的赶走,这才是正理。”贾政点头说:“先生你不知道,别说下人了,就是自己的侄儿都靠不住。要是让我去查,我哪能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何况我还在守孝,不能管这些事。我平时又不太管家,家里到底啥情况我都不太清楚。”程日兴说:“老世翁是最仁慈的人,要是在别人家,这样的家境,就算穷个十年八年也不怕,找管家的要钱就够了。我听说世翁的家人还有当知县的呢。”贾政叹口气说:“要是靠家人的钱过日子,那可就完了,只能自己节省点。就怕册子上的产业有名无实啊。”程日兴说:“老世翁说得对。我为啥说要查查呢。”贾政听出他话里有话,问道:“先生是不是听到啥了?”程日兴赶忙说:“我虽然知道些那些管事的手段,可我也不敢说呀。”贾政听了,知道这里面有问题,无奈地说:“我从祖父那辈起就宽厚待人,从来没刻薄过下人。可现在这些人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我要是现在管起来,还得让人笑话。”

两人正说着,门上的人进来禀报:“江南甄老爷来了。”贾政问:“甄老爷进京干啥?”那人回答:“奴才打听了,说是蒙圣恩官复原职了。”贾政说:“行了,快请进来。”那人出去请了甄应嘉进来。这甄应嘉就是甄宝玉的父亲,叫甄友忠,也是金陵人,是功臣之后。以前和贾府有亲戚关系,经常走动。前年因为犯错被革职,家产也受了损失。现在皇上念他是功臣,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进京觐见。知道贾母刚去世,特意准备了祭礼,选好日子到寄灵的地方祭拜,所以先来拜访贾政。贾政因为守孝不能远迎,就在外书房门口等着。甄应嘉一见到贾政,悲喜交加,因为守孝不能行礼,就拉着贾政的手说了些久别思念的话,然后分宾主坐下,仆人献上茶,两人又说起分别后的事情。贾政问:“老亲翁啥时候觐见的?”甄应嘉说:“前天。”贾政又问:“主上有啥好旨意?”甄应嘉兴奋地说:“主上的恩典比天还高,下了好多旨意呢。”贾政好奇地问:“啥旨意?”甄应嘉说:“最近越寇很嚣张,沿海一带的百姓不得安宁,派了安国公去剿灭贼寇。主上知道我熟悉当地情况,让我去安抚,马上就要出发了。昨天知道老太太去世,特意准备了香到灵前祭拜,略表心意。”贾政赶忙叩首拜谢,说:“老亲翁这一去,肯定能让皇上安心,让百姓安宁,这可是大功一件啊。只可惜我不能亲眼看到您的风采,只能等着听捷报了。现在镇海统制是我的亲戚,到时候还请您多多关照。”甄应嘉问:“老亲翁和统制是什么亲戚?”贾政说:“我在江西粮道任职的时候,把小女许配给了统制的儿子,结婚都三年了。因为海口的案子没结清,接着又有海寇闹事,所以音信不通。我很想念小女,等老亲翁安抚完了,麻烦您顺便去看看。我写封信让您的仆人带过去,那就感激不尽了。”甄应嘉说:“儿女的事,大家都难免操心。我也正好有件事想拜托老亲翁。我蒙圣恩进京,因为小儿年幼,家里没人,就把家眷都带来了。我因为期限紧,先赶过来了,家眷在后面慢慢走,到京还得些日子。我奉旨出京,不敢久留。等家眷到京,肯定要到尊府拜访,让小儿来拜见。要是有合适的姻缘,还请老亲翁多留意,那就太感谢了。”贾政一一答应。甄应嘉又说了几句,就起身说:“明天在城外再见。”贾政看他事情忙,知道留不住,只好送出书房。

贾琏和宝玉早就等在那儿准备送甄应嘉,因为贾政没叫,不敢擅自进去。甄应嘉出来,两人上前请安。甄应嘉看到宝玉,愣住了,心想:“这孩子怎么和我家宝玉长得这么像?就是全身穿着孝服。”于是问:“好久不见,都快认不出了。”贾政忙指着贾琏说:“这是我哥哥赦老爷的儿子琏二侄儿。”又指着宝玉说:“这是我的二儿子,叫宝玉。”甄应嘉惊讶地拍手道:“真奇怪!我在家就听说老亲翁有个衔玉出生的爱子叫宝玉。因为和我家小儿同名,我还觉得挺稀奇。后来想这也常见,就没在意。没想到今天一见,不但长得像,连举止都一样,这太奇怪了。”问起年纪,比这里的宝玉小一岁。贾政就说起包勇的事,还有两家宝玉同名的事。甄应嘉因为对宝玉感兴趣,也顾不上问包勇的事了,只是不停地说:“真是太奇怪了!”又拉着宝玉的手,特别热情。又担心安国公出发早,自己得赶紧准备远行,只好勉强分手慢慢离开。贾琏和宝玉送他出去,甄应嘉一路上又问了宝玉好多问题。等甄应嘉上车走后,贾琏和宝玉回来见贾政,把甄应嘉问的话重复了一遍。

贾政让他们俩回去。贾琏又去忙活着算清楚凤姐丧事的账目。宝玉回到自己房间,告诉宝钗:“常说的甄宝玉,我想见见不到,今天倒先见到他父亲了。我还听说甄宝玉过些日子要进京,要来拜见我老爷呢。大家都说他和我长得一模一样,我还不信。要是他过几天来了,你们都去看看,是不是真和我像。”宝钗笑着说:“哎呀,你说话怎么这么不小心,什么男人和你一样都说出来了,还让我们去看?”宝玉这才意识到失言,脸一红,连忙想解释。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