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简短而有力的动员后,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众人对“制电磁权”这个新鲜词汇感到好奇,但很快就理解了它的意义——就如同控制天空和海洋一样,掌控战场上的电磁信号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过去,我们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劣势,几乎没有反击的机会。

但现在“歼轰电7”将是我们反击的先锋!

任务分配完毕,团队成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许宁之前并未参与歼轰7的改进工作,姚美玲主动承担起向他汇报项目进度的任务。

由于歼轰7并非全新研发,机体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电子装备。

改造的主要挑战在于非机经过多年高强度使用后的结构变形。

如果按照原始研发图纸制造新的部件,反而可能无法安装。这是旧飞机翻新时常见的问题,解决起来比制造新机更加耗时。

在1997年,工程师们只能依靠手工测量和老工匠的经验来应对这些问题。

此外,早期研发的歼轰7没有考虑电子战的需求,导致内部布线和电源研发不够灵活。

为了适应新的电子系统,姚美玲的团队不得不让多个子系统共用电源线和地线。

“关于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移除一些不必要的设备,确保至少能安装被动雷达接收天线。”许宁说道。

对于歼轰电7而言,首要目标是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类似于F-16cJ的角色,而更专业的电子战机则留待未来基于歼11平台的新研发。

在改进方案中,被动雷达的信号接收天线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

面对质疑:“这设备真的必要吗?”

姚美玲和唐长鸿站在歼轰7旁,一脸困惑。飞机上怎会有不必要的装备?

“比如机炮。”

许宁边说边走到飞机右侧,轻拍那门双管23毫米机炮。

“为适应新天线,我们需要在机头安装平板缝隙天线,这意味着还需两根天线分别覆盖上下半球。”

他接着解释道:“顶部我们可以稍微改动垂尾研发,底部则利用原有机炮位置。”

实际上,后来几款电子战机也采用了类似方案。

随着时代进步与近距格斗导弹的发展,机炮的应用场景已大幅减少。

至于让电子战飞机参与近距离空战,更是无人敢想。

“移除机炮会不会削弱作战力?”唐长鸿担忧道。

这不仅是航空工业的问题,还关乎空军训练体系。

九十年代末期,空军训练方式较为僵化,甚至有些教条。

例如今年初的新战法演训就需要全军动员,这是无奈之举,因为空军整体训练水平亟待提升。

在这个大部分战斗机尚未实现导弹化、超视距作战能力极为有限的时代,机炮仍是许多部队的主要或唯一作战手段。

因此,训练大纲中机炮对空对地射击占据重要地位。

取消机炮意味着需要重新制定训练标准或将其作为新型飞机类别,独立制定训练大纲;

进而影响考核制度及人事工作,远非简单一句“没有机炮就不练了”所能解决。

“咱们得看得远一点,毕竟现在不是70年代了。导弹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且电子战飞机不适合进行近距离格斗。”

许宁明白其中的复杂性,随着航空作战环境日益复杂,训练和组织方式也必须随之灵活调整。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可以暂时将这架唯一的飞机编入北海舰队的运8特种机队列中。

唐长鸿站在飞机旁沉思,他意识到许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海空军确实在探索新的战术和训练方法。

更重要的是,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歼轰7的研发特点使得起落架舱位于机身内部,这样虽然能腾出机翼空间装载大型武器,但也占用了大量机体空间,几乎找不到额外的空间来改装。

如果不拆除机炮,就只能牺牲机腹中线的挂架,但这更加棘手。

因此,唐长鸿最终同意了许宁的提议:“好吧,按照你的方案改。”

他还提出了供电系统的改进计划:

为电子战吊舱预留的3\/7号挂架和雷达系统将共用一个发动机上的115V\/400hz交流电源;

而其他设备则使用独立电源,以防止电子战设备功率波动对其他系统造成干扰。

此外,供电网络将采用双线制和屏蔽措施,确保各子系统的控制电缆都经过良好屏蔽,并且每隔50厘米安装接地线,以保证最佳的接地性能。

这些都是许宁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建议。

工程领域的许多问题,若无前辈指导,往往需要通过试错来学习。

例如,他曾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无源干扰投放器与有源干扰发射系统最初共享同一电源,在特定条件下导致了误射诱饵弹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项目团队,直到发现是由于公共电源内阻耦合造成的。

在许宁的经验指导下,歼轰电7的改造工作进展顺利。

距离成为真正的“野鼬鼠”——一种专门用于摧毁敌方防空系统的飞机——仅剩下最后一步:

装备反辐射导弹。过去,华夏使用的典型反辐射导弹包括kh31p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鹰击91。

这枚导弹的射程超过150公里,速度达到3.5马赫,携带着100公斤的巨大弹头。

即便目标雷达在检测到威胁后关闭并试图逃离,导弹仅靠接近爆炸的冲击力也能将其摧毁。

它是反辐射导弹家族中的佼佼者。

然而,这款导弹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它依赖于一种华夏目前尚未能自主制造的一体化冲压发动机。

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迅速研发和投入生产的项目。

之前,在鼎新基地进行空对空导弹打靶测试时;

许宁在庆功宴上与机电二局的技术人员讨论过,考虑利用霹雳11导弹较为粗壮的弹体研发一款轻型反辐射导弹。

由于空对面武器可以从高处发射,具有重力优势,且不需要像空对空导弹那样追求极高速度;

所以可以采用燃烧较慢的推进剂,从而增加射程,远远超过霹雳11的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