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210章 内行外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中在太虚静地那块大石头上久久安坐,不断地观想参详着圣人的思想与德行。

而圣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节,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向修者传达了老子关于知与行、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之重要思想。

圣人老子指出,关于道与德的言论,其实是很容易理解和实际践行的,但天下之人却往往不能理解和实际践行。

于此反映出了知与行之间的巨大鸿沟。在现实生活中,修者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即道理看似简单且明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贯彻执行。

这启示修者,认知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清晰的认知,就没有明白的行动。而具有目标明确的行动,却无清晰的认知,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修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功行参造,无为而有为之。

老子于《道德经》中提倡的虚静、柔和、慈俭、不争等思想,皆是基于无为而有为之理念,都是基于人性自然的普世道理,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然而,世人多被躁进和荣利虚妄所迷惑,难以践行这些大道真理。

这提醒修者,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致远,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蒙蔽干扰。同时,自也要勇于去实践真行,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与能力。

老子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来比喻圣人的智慧与境界。告诉修者,圣人外表普通还显粗糙,但内心却怀揣着有如美玉一般珍贵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深邃的圣人智慧。

这启示修者,真正的美丽和价值,在于内在的品质智慧和修养,而非外表的华美尊荣。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品质,同时注重仪表气度,以此成为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内外兼修之人。

修者在阅读理解《道德经》第七十章之时,不妨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是否经常因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知,而盲目行动?!看看自己是否因为过于追求表面的虚荣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致远?!

当修者常常通过反思和自省,审视自我真颜,便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真我境界,从而更好地应对修行与红尘世道生活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道德经》第七十章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其中之意是“话是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实行。然是天下的人却不能明了,不能实际践行。话有根源,事有主人。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话与事。明白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所有表达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虽粗麻糙衣,内里却有真宝存在。 ”

圣人老子的外貌特征是“黄白色的皮肤,浓眉,宽额头,长耳朵,大眼睛,稀疏的牙齿,方形的嘴巴,厚嘴唇。额头上有三五条皱纹,太阳穴和月亮悬挂的位置特别突出。

他鼻梁上有双柱,耳朵上有三个漏门。他的双脚跳过二十五,双手拿着十文。老子的阳寿很长,因此被称世人尊称为“老子”。

据《神仙传》所说,有些人天生就有通神远见,他们的气质与普通人不同,被认为是道主,因此能得到天神的帮助,众仙的追随。

圣人老子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传授的度世之法,于道家而言包括九丹八石、金醴金液,以及修炼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等法门。

道家总结共有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而这些内容在《老子·本起》中都有详细记载。

然而,有些后来道士,私自增益其中的内容,自然不是老子的精髓真文。

老子于世间游历,淡泊无欲,专注于长生不老的精研深究。虽然他在周朝任职多年,但名位一直没有提升,因为他想要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之后骑青牛出函谷关,离开华夏而不知最终。

圣人于修行场,乃是一位真正的仙中厉害角色。他门下有三个了不得的弟子,分别是度厄真人、玄都大法师以及玄都大法师的徒弟姜子牙。??

大徒弟度厄真人?,在那本《封神演义》中以懒惰出名,收了两个徒弟郑伦和李靖,却是大有名气。

然对他来说,教徒弟,只是三分钟热度,教完了,自就打发下山去,不管不问自逍遥。尽管如此,他的徒弟李靖后来还是成为了天上最厉害的天王,这显然是在告诉世人,他渡厄真人,并非没有本事的那个!

度厄真人早年在昆仑山修炼,自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后来他创立了度仙门,培养出以李长寿为代表的一众弟子。

他经常和弟子们交流心得,并且在应对危机时总能化险为夷,保护了门派的安全。

即便他逐渐步入晚年,但是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并且为了培养更为优秀的弟子而付出心血。

?再说圣人之二弟子玄都大法师?,这玄都大法师,在世人眼中,是老子唯一的弟子,他在封神大战中,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而是作为老子的代表出现。

玄都大法师的存在,在世人眼中表明出老子虽然只有一个弟子,但他的法力和智慧仍然在众仙之上。

玄都大法师,乃是一位外表低调、却身负尊贵道统的存在。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有多神秘?!是否真的如同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高手?!

要知道,在这片充满权谋与战斗的天地修法道场里,玄都大法师身为太上老君的唯一门人,他的存在,就像一颗深埋于大海中的明珠,闪烁着微微的光芒又难以被察觉。

玄都法师的道统并不是世人所知的那么简单,他作为道祖鸿钧的直系传人,虽然在封神大战中并不张扬,但无需多言,这样璀璨的传承,足以让他在三界中牢牢站稳脚跟。

然而具有这样高贵血统的他,为何没有在封神战争中施展出令人惊叹的法力呢!?难道是他并没有所谓的世人眼中的“实力”吗!?非也!

在《封神演义》中,实力的定义常常是在战斗中获得彰显,这只是世人意识形态的体现。

而玄都的选择,无疑是将自己隐匿于众多显赫人物之中,保留实力的同时,也在默默守护着更高的天道至理。

世人多不知,在道家哲学中,太极最是符合“道”的根本法则。玄都大法师或许正是理解这种“无为而治”精髓的个中高手。

他一贯的低调,有如清水潭边的一枚不显礁石,不求张扬声器,却能够透出岁月的深邃与平静。

可还记得黄河阵前的那场冲突!三霄仙子对太上老君的不敬之言,眼看将要引发冲突,玄都大法师却只是一声冷斥...。或许在他看来,修炼高深的境界,便是需要一种“气度”的体现,不动声色间,展现出无畏大法。

有很多不解真谛的修士怀疑,他是不是实力不济,还是另有其他不可告人之深意!?

却是忘记了,道门里一句圣人话语,“上善若水”,如水一般保持克制,内敛而不张扬,或许才是最道法那高层次的智慧所在。

正如雨滴在大海里的涟漪,表面平静却能够影响深广。可有几人能分辩得出,雨滴所融何处踪。

再看他为太上老君传递太极图、转交离地焰光旗等一系列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无不是在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他在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太上老君对他的无比信任。

玄都大法师的力量与责任心,不仅是对实力的考验,更是道门道理推演的高深广大智慧。

再仔细观察玄都大法师,他在封神这场大战之中的每一个举动,不难发现,太上老君的教导,便是他实力的根源。于此隐藏着的一条重要路径也就显现而出,“道法自然”是天道核心修行。

太上老君教导弟子以“无为而治”的智慧,这种深远广大智慧,更像是深淀于圣人头脑里的灵魂心法,而非简单依靠世俗之力量来解决的修行问题。

封神时局愈发紧张之时,在黄河阵里面对敌时,太上老君选择控制局势,而不是粗暴反击。

让众神都为太上老君的智慧所折服,而玄都法师则如同一盏明灯,在震撼与宁静中始终保持理智。

他这种修行理念至高无上的背后,能够掌握的不仅是法力,还有处理复杂事件的智慧,以及运筹帷幄的圣人真谛。

玄都大法师遵循了这种理念,所体现出的,自然是在一场场剧烈对抗中,所潜藏着的道家“清净无为”大境界。

故此,玄都大法师的实力,并不能单从表面的战斗力来衡量。作为太上老君的徒弟,他修习的是一种超脱于战斗之外的大道至理。

修者实力的真义,在于对大道的领悟,而不是显示于外的炫技。

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何为“高手”?!玄都大法师的存在,正如红尘世道凡人心所往之言“大隐隐于市”。

在纷繁复杂的纷争之中,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是表面的怒吼,固造声势,而是在细微间显出的沉稳。

玄都大法师,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的乃是道家的另一种境界“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在封神世界中,自纶看到各类修行者,他们所行走着的,是不同的红尘大道。有的人通过战斗见长,有的靠智慧成名,有的以神通广大而名显天地。玄都大法师所选择的,是一条最为特殊的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其以静制动、以无为而胜,正是在这场仙神精怪等修行者之间的争斗中,有力的体现了“无为而有为”的玄妙境界。

修者静夜时,不妨思考一下,心目中真实的强者,是以战胜虚名,还是以智慧胜对手。

最后来说一说姜太公姜子牙?其人。姜子牙,也就是玄都大法师的一个徒弟,虽然在封神战中,他的法力并不出众,但他作为封神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姜子牙在封神大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显示了老子及其弟子们在红尘世道凡尘人间的深远影响力人。

姜太公的先祖,曾做过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立有大功。

舜、禹时期被封在吕地。夏、商两代,有的封给旁支子孙,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姜太公就是其中一个远代后裔。

因为家境败落,姜太公不得不从事各种职业以谋生计。

他曾经在棘津做过卖吃食的小贩,在朝歌当过宰杀牲畜的屠夫,也给商朝贵族子弟做过家臣,因不善结交权贵而被驱逐朝哥

姜太公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到了晚年的姜太公,仍贫穷落魄,一事无成。

那年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后世认为在磻溪,位于今陕西宝鸡),他借钓鱼的机会,得以引起西周伯姬昌(即周文王)的注意。

那时节,文王出外狩猎之前,就自行占卜了一卦,卦辞上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到了出猎之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姜太公。文王不仅注意到了他,且很是重视于他,与姜太公谈论国事抵足夜谈。姜太公围绕“仁”“德”“义”“道”几个方面,教议文王如何做到“天下归心”。

文王大喜,认他为奇才,且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所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逐称姜太公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后世遂称其为姜太公。

也有另一种流传,说的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文王的臣子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太公之名而召请他。姜太公也说:“我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者,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文王,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文王。

文王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正是通过此次营救行动,使得文王认识到姜太公的贤智难得,并引以为谋士。

虽然姜太公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致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姬发之帝师。

文王从羑里脱身归国后,开始暗中和姜太公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

姜太公辅佐文王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文王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文王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世间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者。

在随后的数年间,文王讨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须,解除后顾之忧,又讨伐东部的耆国、邘国及崇国。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为灭商大业做准备。

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武王在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于是率大军东征商,一方面是为察看诸侯是否响应,另一方面是为预先熟悉伐商的路程和地形。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黄钺,右手握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一作孟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十多里,位于黄河北岸)。各国诸侯相继到来,纷纷劝说道:“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拒绝继续进兵,与诸侯约期会盟而还,并同姜太公合撰《太誓》。

盟津会师后,对于仍然强大的商朝,周人时刻予以关注。武王多次派人刺探商朝的动静。

在使者三次反报商王朝内部“谗慝胜良”“贤者出走”“百姓不敢诽怨”之后,太公对周武王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作做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作做崩溃,百姓不敢说怨恨不满的话叫作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

盟津会师后两年,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商贵族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武王认为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即位后第四年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出兵东征灭商。

发兵时,武王占卜得到的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众人决心一度动摇,只有姜太公力劝武王进兵,于是武王在十一年(前1046年或前1044年)。二月二十一日,周军渡过盟津,并在该地会合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二十七日黎明前,经过急行军,各路联军抵达牧野前线。

姜太公协助武王向当地商民进行宣传,告诉他们周军的主要打击目标是纣王,主要的目的是安定民众,不是与百姓为敌。随后,得知消息的纣王匆匆集结大量兵马前来迎战。当天清晨,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自统领三百辆战车及三千乘车甲士组成的战车方阵,担任前锋突击任务。

随后武王率领大队人马攻击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到黄昏时刻,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姜太公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只禀告讨伐罪恶纣王之事;散发纣王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其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迁移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镐京;修治周朝政务。

牧野战后,一些亲商的方国尚未降服。因而武王命令尚集结在盟津管、祭(今河南郑州及其东北)一带的后续六师,分四路扫荡南方各反对势力。其中姜太公统领一路军队进攻越西方(今河南巩义东南),取得胜利。

姜子牙虽然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封神之战结束后,他并未被封为神位。

元始天尊曾评价姜子牙“天生福薄,难登仙途,只可享人间之福”。

尽管如此,姜子牙在封神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是指挥周朝军队的统帅,还是封神榜的持有者和执行者。

他在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智谋和道法,为周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姜子牙未能被封神,但他在人间享受了富贵和荣耀。他在齐国过着衰老的生活,最终老死。

元始天尊预言,他虽然此生无缘成仙,但未来仍有希望,或许在下一世或下下一世能够实现仙道天途。

姜子牙在世的真实身份,实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韬略家。

他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并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

他辅佐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最终在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享年139岁。

仙凡劫,两极初分,日月星辰行。

紫玉金砂铸因果,洪荒天界演封神。

姜子牙垂钓,文王夜梦飞熊兆,

周武王姬发,一统八百诸侯行。

妲己魅惑,九尾妖狐惹祸根,

商汤江山陷混沌,西岐兵临朝歌城。

哪吒闹海,剔骨还父割肉还母,

太乙真人赐仙骨,重生莲花化仙身。

雷震子救父,师尊赐宝风雷翅,

子牙封神逢佳话,三界归元享太平。

《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