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在太虚静地中静坐观想参详《道德经》中真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节以“大器晚成”为核心,通过描述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理解和态度,以及一系列矛盾对立的现象,为修者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圣人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处描述并揭示了,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不同认知和态度。
所谓上士,乃是具有敏锐的悟性和坚定的信念之士,一般听闻道法真谛后,就会积极地践行。而中士,则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行动上缺乏坚定性。至于下士么!因其自身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和自身偏见,多是无法理解道法深玄奥妙的!
甚至下士者自持已知,往往会嘲笑和否定道法自然。于此启示修者,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之路上,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不被表象所迷惑,勇于实践和探索,方是正途。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则揭示了道的超越常规的特性,即其表象与本质往往相反。
真正的光明之道,看似昏暗,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仿佛崎岖。启示修者,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出发,而应深入思考和领悟其本质。同时,也提醒修者,要有包容和谦逊的心态,不轻易否定看似矛盾或不合常理的事物。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描述展示了德的不同境界和表现形式。
高尚的德行如同深谷,虚怀若谷,能容纳万物;广博的德行不会骄傲自满,自以为足具,而是能深知己身的不足;真正建立起德行的人,既不张扬也不炫耀,默默地践行着道与德。
此即启示修者,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保持谦逊、包容和不断进取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体现了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
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强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才能成就,最大的声音,听来无声,却深入每个闻者之心。强大的形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却能震撼每个人。
这是告诉修者,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切莫急于求成,当耐得住道途寂寞,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自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则调了道的包容性和成就性。
道虽然幽隐无声、无名无状,却如水一般,善于给予万物,并且辅助万物。启示修者,在凡尘生活和修行中,应保持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当为大世社会和民众他人做出应有之贡献。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此中真意是“优秀的人听闻道音之后,自会勤勉地遵循践行。
一般的人听了道音之后,仍是似懂非懂、不知所谓,若有若 无的样子。
粗俗鄙陋之人听了道音之后,则会大声嘲笑。若这种人不大声嘲笑,那么所谓的道,还叫真道吗?
故此,有大能建言说“明白道意,要有若蒙昧懵懂无知者般。精进道法,要有若退步视物般,去看清道理。行崎岖不平,坎坷曲折之道路,有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看起来很艰难,行之有道,自有方法。
而至高无上的德行,有若像幽谷渊博,大白于天下,有若受到了侮辱,知道得越多越是如此!
广泛普遍的道德,被视若不足为奇,健康友善的德行,往往被视若苟且偷安。实质化的真理,有若虚无缥缈,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存在,大器最晚成形,却能堪大用。大理宏音之声闻听难清,是人在其中,听不真切。大象物状无有形态,是人在其中,视若无睹。道是隐秘无名状态的,大丈夫唯有道德如水一般,善于借鉴环境,予取予求又能成全诸般,方才可有所成就。 ”
时空长河,那时光幽幽一段,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此人名叫崔琰。
他从小学习武艺,欲图长大卖予帝王家。这崔琰在外行走,特别喜欢结交朋友。然有些不明道理的人,却是认为他这是不学无术,除了喜欢舞刀弄棒,拉帮结伙之外,于学问上是一窍不通。
一次,崔琰去拜访一个学者,主人却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我家主人,正在潜心研读诗书,无暇与汝闲谈。”
崔琰自然知道,这是人家嫌他文化水平低下,不愿与自己有过多的交集,顿感无比羞愧。
于是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习书经典籍,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从此,崔琰虚心拜师,四处求学,很快便成长为,一个饱读书典大有学识的人。后来独霸北方的袁绍,听闻了崔琰的种种传闻,知道他是自己所需的人才,便把他招揽入幕,成为帐前谋士。
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可说非常残暴不仁的,他们行军打仗之余,甚至会挖开死人的坟墓,除了盗取陪葬品之处,还经常毁弃死者的尸骨。
这事让崔琰大为恼火,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崔琰便劝说袁绍,希望他命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做这样毫无人伦底线的事情。
袁绍为了争夺天下大势,自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崔琰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殊不知,奸雄枭主曹孟德的曹营之中,却是专门组建了一支,专干掘坟挖墓勾当的“摸全校尉”。(摸金校尉,乃是华夏远古时代,一个盗墓者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为了弥补曹营军饷的不足的现状,便一狠心一跺脚,在营中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的活计。“汉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于此!
袁绍率军与曹操开战,为使师出有名,袁绍便命陈琳写了一篇檄文,目的就是要给曹操扣顶挖人坟掘人墓的大帽子。
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自己派人掘墓充实饷军一事,但他公然为此设置官职,大张旗鼓的去刨别人家的坟的,自是不得好认可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败袁绍,崔琰便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个可用的人才,便把他收留在自己的身边。
后来曹军多次打败趁乱前来入侵的匈奴。最后匈奴不得不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的稀罕物件作为贡礼。
匈奴使臣在回国之前,请求曹操接见于他,并说道:“我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心愿一睹风采。”
曹操听闻手下的报告,觉得这匈奴使臣的要求似乎很合理,不好拒绝人家。便让有关官员安排好会见的时间地点。
会见之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似乎太小,不够威武霸气,很难令这外国蛮夷使臣心生敬畏,便让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见匈奴使臣。
他自己则假扮作那贴身侍卫,手扶腰间配刀,站在崔琰一旁。
会见很快结束,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他对曹丞相的印象。
匈奴使臣说道:“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非凡,但他身边那个手扶佩刀的卫士,却更显威严气度,一眼望之,便令人望而生畏,大有帝王之相。”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劲。
曹操晚年之时,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站出来反对道:“自古以来帝王家的规矩,都是长幼有序,立长子,不立幼。丞相岂能立小儿子为嗣呢?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要知道,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竟也不偏袒曹植,可见其胸中有公理大义存在。曹操知道一切,很是佩服崔琰的公正无私。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是处,亲友们都很看不起他。但崔琰久经世故,知道自家这个堂弟,将来会是个人物,很是器重于他。
他凭着自己的经历,常对家族中人说:“我与你们的看法不同。大器晚成者,终必远至。我认为人的成功有早有晚,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历长期的磨炼,以崔林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我不过早做了几年官罢了!哪里比得上崔林?”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崔林一直埋头刻苦学习,但他关注天下大事,积累了别人所没有的丰富的知识。
不久之后,崔林的才干,便被善于用人的曹操发现了!崔林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
后来曹丕建立大魏国,号魏文帝。崔林在曹丕的大魏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其崔氏一脉也因此得享多年的荣华富贵。
郑公瑚琏器,华岳金天晶。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
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开口取将相,小心事友生。
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历职匪父任,嫉邪常力争。
汉仪尚整肃,胡骑忽纵横。飞传自河陇,逢人问公卿。
不知万乘出,雪涕风悲鸣。受词剑阁道,谒帝萧关城。
寂寞云台仗,飘飖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壮士血相视,忠臣气不平。密论贞观体,挥发岐阳征。
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
匡汲俄宠辱,卫霍竟哀荣。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群乌自朝夕,白马休横行。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四郊失壁垒,虚馆开逢迎。
堂上指图画,军中吹玉笙。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
时观锦水钓,问俗终相并。意待犬戎灭,人藏红粟盈。
以兹报主愿,庶或裨世程。炯炯一心在,沉沉二竖婴。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飞旐出江汉,孤舟轻荆衡。
虚无马融笛,怅望龙骧茔。空馀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八哀诗其三》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