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期间,在元朝晚期爆发的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起义之前:

蒙古贵族、官僚和寺院等大肆抢占土地,或通过赐田,或强抢豪夺。

他们以租佃方式剥削农民,有的每亩租粮可达四石,甚至可以将依附佃户随土地一起出卖。

元朝后期,这种情况愈发严重。

元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将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居上,其次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地位较低。

汉人、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歧视和限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多被蒙古人和色目人占据,法律上也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

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沿河州郡遭遇水灾,之后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

黄河决堤还冲坏了山东盐场,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

至正十一年四月,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

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们群情激愤。

此前,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他们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还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

独眼石人被挖出后,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燃起。

至正十一年五月初,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

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

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

因事前泄密,起义遭到官府围剿,韩山童牺牲,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

刘福通突围后组织起义群众,一举攻克颍州。

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廷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被红巾军击败。

接着,红巾军又占领亳州、项城、朱皋、汝宁府、息州、光州等地,人数达十余万。

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的诗。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人数较多的有蕲水的徐寿辉部、萧县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的郭子兴部等。

北方红巾军从至正十五年(1355年)开始主动出击。

二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的革命政权。

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后任丞相。

然而,红巾军内部存在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利益集团,导致组织上的分裂和士气低落;

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来统一指挥和协调各个部队的行动;且其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相对落后,无法与元朝政府的强大武装力量抗衡。

最终,红巾军起义在1355年后遭遇惨重失败,许多起义者被迫退回乡间,起义的火焰渐渐熄灭。

尽管红巾军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

朱元璋曾是郭子兴部红巾军的一员,他在江南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并陆续吞并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其他割据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出兵北伐,平定中原。

次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年号洪武,建都于南京,国号大明。

同年八月,元顺帝逃亡上都,明军俘获元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等处死,推翻了元朝统治,元末农民起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