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呦呦迅速的帮她爹整理了这些历题,以及书籍中的精髓。
还耐心的给其分析,说多看多背这些历年真题里的一些基础。
“考题里频繁出现的,以前每年都有,才说明是最基础的。
这些知识点,必须全部掌握,以往我们考试刷题,也是寻找这些知识点。
再加上,这个朝代断了这么多年的科举,甚至可能不知道哪天,就突然宣布恢复科举了,
也就是说不可能给考生们太多时间准备,这就....”
沈知秋都学会抢答了:“这就说明出题不会太难,要不然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大伙都答不出来,到时候考上的没几个,就招笑了。”
“嗯,对喽,”
看看她爹还是很聪明的嘛。
沈呦呦继续:“但也不能放松,因为你不是考县试,院试,府试,
拿前世来说,也就是你已经相当于考上大学了,
后面是在考研究生,考博士,甚至考公务员。
更相当于考完,你们这些人就要被安排工作了,去当一方父母官。
这就说明你们光死记硬背,这些书籍是行不通的,后面也会考很多实用的东西。
能做上位者的,不可能想不到这点,那出题人,更是得揣摩上位者的心思。
那么策论和史论题,就是拔高题,
要考核你们这些考生,如何用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来应对实际的问题。
也可以说,那些基础知识,您会,其他人也会,
但最后能不能被取中,就得看这些拔高题您发挥的如何了。”
这一日的沈呦呦跟他爹,也算是促膝长谈了。
“比如,人家有可能根据北方的气候出题,
说:冬日严寒,出现雪灾,积雪压塌房屋,百姓死伤无数,你该如何做?
遇见水灾,旱灾,地动,蝗虫之灾,
农人无几而食者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你又有什么办法,
甚至根据关中现在的情况,南面临王已经立国,但依旧对北地虎视眈眈,朝廷如何应对?
您总不能写去逃荒吧,那绝对是零分。
所以,以上我说的这些情况,您都得想出应对方案。”
看到她爹将这些重点一一记录在草稿纸上,沈呦呦继续:
“假如人家出的题又变了,问后面可能出现的全国征兵,如何安抚人心,
或者问与南面临国的战争,前面有北征的损耗过重,后面还要继续打仗,这就是问定国安邦之策了。
明君,良将,贤臣,都应该如何应对,
虽然你参加科举,走的是文臣路子,但给明君提建议本就是文臣的本分,良将也不能一问三不知。
而且回答这类战争问题,更要谨慎,您得好好想想,从哪些方面阐述更加谨慎。”
“再有浮费弥广问题,前面说了朝廷才打完仗没钱了,再加上这几年天灾不断,国库无银钱,怎么开源节流?
这一点,您千万别标新立异写啥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时代行不通。
您也不能写征收土地多的人的所得税,那相当于动了朝中各位实权人物手中的蛋糕,这样写更是会被直接压下去。
咱稳当点,可没有申时行和张居正那本事,他们开个都千难万难,甚至最后都没成功。”
说完这些,看着老爹若有所思,沈呦呦咕咚咕咚喝一杯水,给她说的口干舌燥。
“所以,不能再税务上做文章,那么遇见这样的题,问您如何开源节流,您要从哪方面论述?”
沈知秋深思:“是啊,我从哪方面写好,写整顿吏治,还是大力发展商业?”
沈呦呦就跟能明了他爹的心思似的,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爹,整顿吏治可行,但不可写,
好比前世明朝末期,在万历年间爆发的“万历三大征”,
这其中包含“播州之役”“宁夏之役”以及“朝鲜之役”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事。
尤其是与倭寇之间的交锋,更是让无数生命消逝于战火之中。
战争是烧钱的,众所周知!
从而后金势力悄然崛起,萨尔浒之战十三年,几万明军差点被团灭。
为了填补这个大窟窿,
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七年,明朝在辽东砸了六千万两白银,修了一条超巨大的“关宁锦防线”,可以说把明朝的老本都赔光了。
虽说万历朝张居正改革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但终究是昙花一现,
根本救不了大明二百多年的顽疾。
就此大好的锦绣山河,也成了烫手山芋!”
在清廷入关之后,当时清廷面对的困境比明末崇祯面对的还大,
根据清廷的财政主管张玉书的记载,当时财政状况非常紧张:
“除存留项额外,仅一千九百六十万,铜额缺至四百万,而各项经费犹不与焉,国用之医乏,盖视前代为独甚。”
因此清朝初期甚至还实行了一项特殊的“以钱赎刑”政策。
至于后期清廷是如何化解财政危机的?
那就不得不提“屠刀政策”,严厉打击贪腐。
从顺治十四年开始,清廷仅抄家,一年下来超过一百万两白银流入国库,可以说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还有重征三饷,降低截留欠款,以及裁汰官兵,停兴土木等制度。
说到这里,沈呦呦还不得不给她爹这个半文盲讲一下三饷和清廷的关系。
“三饷,明朝末年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
辽饷的加派是因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
而剿饷则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至于练饷则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
这些加派最初尚属临时性质,但随着辽东战事的持续,加派迭增,并逐渐成为了经常性的“岁额”,给明末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当时由于三饷的数额巨大,数倍于正供,使得小民苦累不堪,民不聊生。
这也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使得农民起义频发,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可以说,三饷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此清廷初期,为了拉拢民心,曾经将‘三饷’免了····”
沈知秋纸笔在草稿纸上刷刷的记录,这些前世类似环境下出现的政策,
虽然不能让外人看见,但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但能帮他开阔思路,还能规避一些问题。
这会儿他真是对生了个好闺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