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117章 窦妙(二)太后临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7章 窦妙(二)太后临朝

汉桓帝的病逝,让皇位出现了空置。而汉桓帝并没有留下子嗣,能够继承他的皇位。因此,此时身为汉桓帝的皇后的窦妙,成为了权力的实际掌控人。在他父亲的协助之下,窦妙准备拥立渎亭侯刘宏登基。

公元 168 年,正月初三日这一天,窦妙做出了一项重要的任命决策,她将自己的父亲窦武,擢升为大将军。这一任命无疑彰显了,窦妙对窦武的信任与倚重,也为当时的政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了洛阳的夏门亭。此时的夏门亭周围,气氛庄重而肃穆。窦妙深知此次迎接的重要性,特地派遣窦武,持符节前往,并且安排了象征着尊贵的王青盖车,去迎接刘宏入殿中。那王青盖车装饰华丽,车帘随风飘动,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紧接着,正月二十一日,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刘宏在众人的瞩目中,正式即皇帝位,成为了大汉的新君,即汉灵帝。这一刻,宫廷内外一片肃穆,群臣跪地朝拜,山呼万岁。

汉灵帝即位之后,宫廷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窦妙开始临朝听政,掌控着朝廷的大局。她深知治理国家,需要贤能之士的辅佐,于是果断地将朝政大权,委任于曾经助力她登上皇后之位的陈蕃。

陈蕃得到重任后,与窦妙的父亲窦武,紧密合作,勠力同心,共同承担起辅政的重任。他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决心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他们积极起用士人,大力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时间,朝堂之上,气象一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们广泛地在天下,征集名贤,众多声名远扬,才华出众之士,纷纷应召而来。其中有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等,这些贤能之士皆位列于朝廷之中,共同参与政事的商讨和决策。

李膺,这位备受尊崇的贤者,被任命为长乐少府,专门掌管窦妙所居长乐宫中的事务。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将宫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杜密也因其卓越的才能,被委以太仆的重任,负责掌管朝廷的车马事务。

在他们的努力下,天下之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无不“延颈想望太平”。这种对贤能之士的重用和改革的举措,在许多朝代的兴衰历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一直崇尚“任人唯贤”的理念,陈蕃和窦武的行为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这些举措,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样的治理下能够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然而,这种美好的局面能否长久维持,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考验。

可以说,在前朝用人,窦妙举措是非常得当的。可是,在后宫之中,窦妙在用人之上,却并不是非常的高明。

在后宫的窦妙,极度重用汉灵帝的乳母赵娆。赵娆此人在宫廷中,权势渐涨,而窦妙对其信赖有加,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无论白昼还是黑夜,赵娆皆伴随在窦妙身旁。不仅如此,窦妙还任用了数量众多的女尚书,使得宫廷中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瞅准时机,同赵娆相互勾结。他们深谙迎合奉承之道,对窦妙百般逢迎,侍奉得无微不至,从而获取了窦妙的欢心。

窦妙对他们的阿谀之态,深信不疑,毫无保留地赋予他们,出宣诏命的重要权力。不仅如此,窦妙还对他们进行了封官拜爵,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地位和荣耀。

然而,窦妙的这一系列举动,却引发了窦武、陈蕃等,一众忠臣的强烈不满。窦武,作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一直秉持着公正和忠诚的原则,他深知曹节、王甫等人的勾结行为,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

陈蕃亦是如此,他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坚决反对窦妙对这些奸佞之人的重用和封赏。他们认为窦妙的决策,是对朝廷纲纪的破坏,是对国家稳定的威胁,由此与窦妙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事实证明,窦武等人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汉桓帝的时期,宦官的危害就已经非常的严重了。而此刻,窦妙居然还助长这些人的发展,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

在汉桓帝统治的后期,政治局势愈发黑暗与混乱。中常侍管霸与苏康这两个奸佞之徒,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在宫廷中肆意妄为。他们心怀叵测,使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排挤和陷害那些忠诚善良的臣子。

管霸和苏康善于察言观色,对汉桓帝阿谀奉承,用尽一切谄媚之能事,以满足汉桓帝的虚荣和私欲,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大司农刘佑,本是一位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为民的贤臣,却因不肯与管霸、苏康同流合污,被这二人视为眼中钉。他们捏造罪名,诬陷刘佑,致使刘佑遭受不公正的惩处。

廷尉冯绲,公正严明,执法不阿,却也未能逃脱,管霸与苏康的阴谋陷害。他们编织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冯绲身上,使得这位正直的官员,蒙冤受罚。

河南尹李膺,同样因其刚正不阿的品性和对正义的坚守,遭到了管霸和苏康的恶意中伤。他们处心积虑地设计圈套,致使李膺被冤枉惩处。

正是由于管霸与苏康的恶行,导致了众多忠臣良将遭受迫害,最终酿成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

这次祸乱给东汉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朝廷的人才凋零,正义蒙尘。社会的动荡不安加剧,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东汉王朝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从

这次党锢之祸,不仅是一次政治事件,更反映了当时东汉王朝内部的腐朽和黑暗,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窦武等人,对于后宫这些宦官和谄媚的宫人,有着最高等级的防备心理。

公元 168 年的五月,天空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日食现象。就在此时,窦武采纳了陈蕃所提出的建议。陈蕃目光坚定,言辞恳切,认为当下宦官势力猖獗,为祸朝廷,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以正朝纲。窦武深以为然,遂极力劝说窦妙,将所有宦官全部诛杀废黜,以此达到“以清朝廷”的目的。

然而,窦妙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宦官这一群体,自古有之,已然成为宫廷制度的一部分,不可将其全部废黜,只需诛杀那些犯下罪行的宦官便足矣。窦武并未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宦官势力的种种危害。

经过一番劝说,窦武最终成功劝动窦妙先对“专制省内”,权势熏天的中常侍管霸、苏康采取行动。窦妙经过深思熟虑,同意了窦武的提议。

于是,管霸、苏康这两个在宫廷中作威作福,祸乱朝纲的宦官,很快便被逮捕下狱。在正义的审判之下,他们最终被处以死刑,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宦官势力长期盘踞宫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要将其彻底铲除绝非易事。而窦武等人的努力,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进一步激化了,与其他宦官势力的矛盾。

后世有一些学者,明确指出,管霸、苏康最终的死亡结局,还与当初那场“苦谏”事件中,忤逆了窦妙存在紧密的关联。处置他们,并不是窦妙意识到了宦官的危害。而是窦妙此时,为了泄自己的私愤。

在汉桓帝刚刚驾崩之际,窦妙便展现出了极为决绝的手段,对汉桓帝的宠妃田圣,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紧接着,她甚至还要将所有的贵人,一并诛灭。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管霸、苏康挺身而出,进行苦谏。

关于二人当时所说的具体内容,如今已然无法考证。然而,单单从“苦”这个字来判断,就足以想见,他们劝说过程的艰难程度。这一“苦”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场景的紧张与艰难,充分彰显了窦妙那熊熊燃烧的怒火,是何等旺盛,其下定决心的程度,又是何其坚决。

尽管,窦妙最终强行压制住了自己的怒火,选择了罢休。但可以想象得到,窦妙对于这样的结果,定然是不会感到满意的。管霸、苏康二人,很有可能也正是因为此次的苦谏,从而得罪了窦后。

从后续的发展来看,窦武向窦后提出诛杀管霸、苏康的建议,率先得到了执行。然而,当窦武提出诛杀曹节等人的建议时,窦后却犹豫再三,迟迟未能做出决断。

在这其中,很难说其中没有裹挟着窦后对于管霸、苏康二人的私恨。这种私恨或许在潜意识中,影响了窦妙的决策,使得她在面对诛杀曹节等人的提议时,态度变得暧昧不明。

在那个封建王朝的宫廷深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冲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着王朝的命运走向。窦妙的愤怒,管霸和苏康的勇敢劝谏,以及窦武的策略,都展现了人性,在权力欲望和生死抉择面前的复杂表现。

窦武毅然决然地,杀掉了宦官管霸和苏康。此二人平日里仗着权势,为非作歹,搞得宫廷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窦武深知若要整顿朝纲,必须彻底清除宦官势力。于是,他紧接着劝窦妙,诛杀曹节等人。

然而,窦妙却在此事上,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态度。要知道,曹节在宦官之中,颇具影响力,其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

窦妙或许是担忧,一旦对曹节等人动手,可能会引发宫廷内部的剧烈动荡,甚至危及自身的地位。亦或许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游说和威胁,让她心生怯意,不敢轻易下此决断。

这种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使得局势愈发复杂和难以掌控。在古代宫廷的权力斗争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窦妙的迟疑,无疑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久之后,事态愈发紧迫。陈蕃怀着满腔的忧愤,郑重地上疏指出宦官郑飒、王甫、曹节等人,与各个女尚书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并乱天下”。他们的恶行如同瘟疫一般蔓延,使得朝政混乱不堪,百姓苦不堪言。

陈蕃言辞激烈地向窦妙质问:“陛下您摄政之初,顺应天意,英明果断地诛杀了苏康、管霸等宦官,那一举动致使天地清明,人鬼欢喜,整个局势都为之焕然一新。可为何短短几个月之后,您却又纵容宦官们,肆意妄为?难道您忘记了,之前的清明景象是如何得来的吗?”紧接着,陈蕃力劝窦妙,诛杀宦官郑飒、侯览、曹节等,罢黜那些为虎作伥的女尚书。

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这些女尚书与宦官互为倚仗,是窦妙治理朝政的重要助力。然而,他们的存在却,也极大地损害了朝廷的公正和利益。清退他们,对于窦妙而言,无疑就等于自断双翼,使得自身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从而可能导致被士族架空。

窦妙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没有采纳陈蕃的提议。这一决定在朝廷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闻者无不震恐。众人皆担忧朝廷的未来,将陷入更加黑暗的深渊。

面对窦妙的拒绝,陈蕃并未放弃。他毅然与窦武合谋,决心发动政变,以彻底诛杀那些祸乱朝纲的宦官,还天下一个清明。

窦武和陈蕃二人,为了实现清除宦官势力,整顿朝纲的目标,不遗余力地对窦妙施加压力。他们言辞恳切,据理力争,试图说服窦妙将宦官,当作政治革新的牺牲品,以换取朝廷的清明和国家的安宁。

然而,窦妙却坚定地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对于窦妙而言,这绝非出于利他主义的考量。要明白,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只要她希望保持与皇帝完全一样的政治自由,拒绝牺牲宦官势力,便成为了一种冷酷的需要。

窦妙的这种抉择,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权力稳固的担忧。她深知宦官势力,在宫廷中盘根错节,若轻易将其铲除,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从而威胁到她,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窦妙在权衡利弊时,更多地考虑到了自身的利益和政治自由,认为保留宦官势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宫廷权力的平衡,避免局势失控。

但从长远来看,窦妙的这一决定,无疑为日后的政治危机埋下了祸根。她对宦官的纵容,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最终导致了朝廷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