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 > 第678章 坚决镇压东南士民之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8章 坚决镇压东南士民之乱

出琼华宫后,刘时敏先去了一趟内阁,传达完对黄尊素的调令后,再转道去了趟都督府,将禁军第六营调往淮安的军令传达了过去。

自从骆尚志与牛秉忠两人致仕归家后,都督府左右都督就换成了戚金与孙祖寿,戚金虽然长期带领南军,而且非禁军嫡系出身,但这几年来,一直都是与禁军协同作战,禁军的将领对于戚金这个左都督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排斥。

尽管如此,但他比起孙祖寿这个根正苗红的禁军嫡系第一人,还是不能比的,毕竟现在禁军大多数高级将领曾经都是孙祖寿的下属,而且孙祖寿还拥有着从龙之功。

面对这种右都督比自己左都督影响力更强的局面,戚金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心里不平衡。

现如今已经六十八岁的戚金,早就过了与人相争的年纪,现在的他只希望身体健康,能在都督府多干上两年。

戚金的大度与知趣,孙祖寿这个右都督自然不会选择与其争斗,反而给足了尊重,现在的他只想安静地等着戚金致仕,从而顺利接任都督府左都督。

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以后无法再在战场杀敌立功了,从而很可能失去了在致仕前获封爵位的机会。

虎丘大会结束之后的十月初开始,苏州、常州、扬州、松江、镇江、嘉兴、绍兴、宁波、福州、泉州、安庆、庐州等府县纷纷出现了士子联合百姓殴打朝廷官员,并要求废除清丈田亩、矿税、市舶税以及恢复三个布政司科举名额的呼声。

一时之间,东南动荡,地方官府秩序混乱,到处都是手拿农具与器械武装对抗朝廷、追求正义的士绅百姓。

面对这种朝野上下震动的局面,朱由校并没有任何的慌张,在大多数官员联合弹劾首辅李长庚的情形下,朱由校依然稳坐钓鱼台,观看着这些跳梁小丑的闹剧。

虽然朱由校因内心早有防备而显得波澜不惊,但规模如此之大还是有点让他意外。

面对这种紧急局势,朱由校在熊廷弼离开京城而袁可立尚未到任的时刻,让李长庚这个被大多数官员弹劾的首辅再次代理兵部尚书,由他全权处理东南士绅鼓动百姓的叛乱。

没错,朱由校就是要将其定性为对抗朝廷的叛乱,而不是所谓的为民请命与伸张心中正义。

虽然原先驻扎在镇江的禁军第八营、南京守备军、操江军和福建水师等军队都南下攻打广南,但因辽东与漠南蒙古的战事基本告一段落,朱由校手上可调动的军队依然十分庞大。

面对徐光启与毕自严的不可残民的苦劝,朱由校左耳进右耳出,让驻守在福州的白杆兵与南京、扬州、崇明及淮安的禁军直接斩杀手拿武器的任何叛民。

其中,海军第二营负责松江府与嘉兴府,白杆兵负责福州与泉州,禁军第二营负责庐州与安庆,禁军第十一营负责绍兴与宁波,禁军第六营负责常州与苏州,驻守淮安的保安营负责扬州。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将刚从辽东返回大沽口的武骧右卫调往淮安,以及张之极的山东标兵营调往徐州,随时应对局面可能的失控。

对于朝中那些有家族之人参与叛乱的官员,朱由校罢官夺职还不算,还直接废除一切功名与特权,并流放至破虏行都司,也就是满清的宁古塔一带。

而那些面对皇帝与首辅采取强硬镇压态度,用致仕或挂印而去来消极应对的官员,朱由校依然是采取十分强硬的态度,全部罢官夺职而且废除一切功名与特权。

万历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出现几十年空缺一半的官员,依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现在隆武朝,内帑与国库钱粮充盈,而且拥有一支数量不低于四十万的精锐大军,就算东南几个布政司被打烂了,朱由校依然有十足的信心将他们快速完成重建。

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官员致仕,朱由校并没有任何的慌张与妥协,依然是强硬的全部废除一切功名与特权,并永不叙用。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但两条腿的文官到处是,大明从不缺做官的人,进士不够,那就安排举人,举人不够,那就继续安排秀才,甚至还有皇家学院的毕业生。

朱由校趁着这场风波,安排了六个皇家学院毕业生进入六部九卿担任主事,以及八个县令与知府佐贰官。

此外,趁着这场风波,在去掉一部分东南籍官员后,大明官场的官员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现象,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

面对皇帝与内阁首辅的强硬,以及连续被罢黜官职与废除功名一百多人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份致仕的请求。

朱由校还真就不信这些满嘴救国救民与仁义道德的官僚士绅,真能忍受自己身上的官职与特权被剥夺。

这群流寇来了主动开门投降,建奴来了齐整整跪在城门前迎接的官员,朱由校还真不信这群软骨头真能与他一直硬刚下去,掌握了财权与军权以及看透了官僚士绅软弱深种的朱由校,自然没有什么可怕的。

至于文官们常用的哭庙、跪坐等手段,朱由校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任由他们在大冷天受冻。

对于那些自己把自己冻饿死的官员,朱由校只是简单地让东厂番子将他们抬回各自家里,而那些感冒的官员,他们想坚持就继续坚持,不想坚持而半途退出,朱由校也不拦着。

既然选择出来求取官职,那就不要再讲什么所谓的气节与正道,用心为皇帝与百姓办好差事才是他们的本职。

真要讲什么气节与清明,那就不要走仕途这条路,安安分分找个人少僻静的地方隐居便是。

又当又立,跟个婊子一样,朱由校可一点都不会惯着他们。

天下缺谁都能照常运转,更何况是内卷十分严重的官场。

深受儒教与八股取士毒害下的文官,朱由校一点都不稀罕,在他眼中,这些所谓的“鸿儒巨子”,能力还不如沈阳府的府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