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夺宋:水浒也称王 > 第1046章 历史大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原汉人对大琉球岛的开拓,早在三国孙吴政权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渡海下夷洲,台湾就与中原有了联系。

然而岛上的居民与汉人的矛盾,也从那时候就激化了。孙吴政权是个典型的世家庄园制政权,东吴将领几乎都是靠抓捕奴隶而起家成名的。

前宋发达的海贸,让福建人也开始尝试继续开拓这里,由于缺乏官府监管,喜欢满世界溜达的福建人在大琉球岛就格外“凶残”,为了抢占土地,民间组团杀将过去,甚至还对岛上土着发起了“头皮悬赏”。

对于汉人而言,要开拓大琉球岛乃至吕宋岛是相当艰难的,除了热带气候引发最常见的疟疾之外,还要面临土着的袭击,缺乏机械动力的情况下,砍伐树木、抽干积水、整理荒地的难度也相当大。

但开拓带来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巨大的,由于朝廷整顿了海外贸易,以水师扫平了南海,种植甘蔗制作霜糖,也成为中原对外的拳头商品,利润极其丰厚。

更别说朝廷规定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便是在岛上种水稻,起码的一年两熟也能发家致富。

所以福建百姓宁愿冒险也要朝外走,不走不行啊,本土的地形复杂,山林多、平地少、又有恶劣的飓风,朝廷哪怕强制推行均田,实际分到每一户百姓的土地也是难以维持生计的。

福建商团从日本购买的倭人奴隶,前后送到大琉球岛的就有数千人之多,然而不到一年时间,病死者就十有二三,这还是官府支持、派了大量医学堂毕业的学生、雇佣了许多大夫的前提下。

故而福建行省如今缺人的厉害,朝廷允许民间组成武装护卫团,要经过官府报备和许可,实际上就算是民兵的身份,这些汉人负责驱赶土着、抢占并划定一块土地,然后由倭人奴隶进行开荒。

还要有监工、有工匠、有船工,哪怕没有一技之长,有一膀子力气,那也是派得上用场。

所以福建与河南的官员私下交流之后,便向朝廷发起申请,希望从河南行省继续移民,以填补人力不足的缺口。

至于广东行省,这里从唐朝时、甚至更早的南北朝,土客矛盾就愈演愈烈,如何治理广东,主要考验的就是朝廷以及本地官员如何处置土客矛盾。

对此王伦领导的朝廷,给出的方案是引导客家汉人继续向海外走,开拓东南是个艰巨的过程,但总好过岭南土着与客家百姓围绕着两广行省的那些平地打生打死、纠缠数百年吧?

故而广东行省民间百姓一直在向吕宋岛进发,如同后世的殖民手段一样,朝廷的南海水师率先威服了东南诸国为藩属,民间考察队进行了考察,然后便开始组织人手登岛圈地。

吕宋诸岛之上,北有吕宋国,其实就是一个土着部落联盟,实力很是弱小;南部则是苏禄国,实力稍强。但最强盛的则是渤泥国,也就是南朝史书记载的婆利国,大致以文莱为中心,占据了加里曼丹岛以及吕宋西南诸岛。

这些藩属小国皆信仰佛教,军事力量非常弱,大约再过一两百年,这里就会被绿教化。

可以说历史上的两宋时期,就是绿教不断东侵的一个局面,宋朝不争气,却让华夏文明对外扩张的影响力,始终无法突破唐朝鼎盛时期的区域。

只不过广东百姓与福建百姓们一样,很快就发现拓荒难度实在太大了,就好比一块热带雨林,百姓们要砍伐树木烧荒,要加高田垄防止频繁的降水冲毁农田,由于多雨多热,杂草生长得极快,单除草这件事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而且似这样新开垦出来的农田,土地养分不足,还要不断施肥,绿肥、草木灰等要持续添加,将土地养成可以种植的程度,也需要数年持续之功。

因此两行省的百姓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式,那就是组团去抢占已经被当地土着开垦出来的良田。

这种事情是很难由朝廷出面主导推动的,因为若是由军队以战争的方式直接占领,却无法吸引足够的百姓前来定居,大概几十年后这些被占领土地总归还是会被遗弃的。

因此朝廷只能鼓励民间,以政策优惠的方式推动,为此朝廷放宽了民间商团组队的限制,放宽了对部分武器的管制,允许相当一部分退伍老兵参与其中。

若是放在前宋,只怕文人士大夫们又要叫嚣,觉得朝廷将权力交给民间,难道就不怕刁民们造反么?

然而王伦是认真分析过自三国、东晋以来江南士绅集团的发展史的,两汉尤其是东汉察举制盛行,读书人群体之中就存在着一个地域歧视链,中原士人歧视凉州、歧视江东,所以江东士族很难在东汉时期做到高官。

由于东吴被西晋所灭,江东士族的地位更低,也就比蜀汉士族高一些,比如着名的张翰,西晋灭吴之后跑到洛阳想要做官,发现根本混不到中原士族群体当中,干脆以“莼鲈之思”为借口辞官归乡。

到了东晋衣冠南渡,曹魏时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度下,本地的霸主江南士族继续被南逃的江北士族打压,由于南北朝的对立,隋朝以北统一南方,到了唐朝江南士族的整体地位仍旧不高。

然而从唐朝中后期,天下的经济中心就不断向东南转移,东南要承担天下赋税之重,却无法获得匹配的社会地位,不满的情绪就一直存在着。

前宋时期朝廷面对北方和西北的军事压力,拼命从东南搞财政转移,这就惹得东南士绅反对声音极大。

王伦建立新汉后,朝廷的重点仍旧放在北方,东南同样是负责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反对声音一下就少了许多。

一来是王伦手腕强硬,通过均田杀了不少顽固的士族;二来则是汉军战力强悍,连灭数国,让东南百姓们看到自己缴纳的赋税总归是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像前宋那样,花钱打水漂,心里多少有了些平衡。

三来则是王伦推行的政策,奉行的是雨露均沾,不管是士绅还是百姓,起码都能够受到多多少少的收益,那还反对什么?

所以王伦一直认为,江南士绅集团或许真的存在,但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极其松散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共同利益的群体,还没有如历史上一般,被蒙元粗放的统治后,形成一股真正的利益集团。

当朝廷积极对外拓展时,民间的利益就与朝廷捆绑在了一起,这就是王伦一直追寻的新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