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在被暴打一顿之后,立刻投向德奥。他此时清楚,德奥才能帮他,英法只能给物质援助,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奥也乐意接纳波兰,一方面是波兰并不弱,人口三千多万,常备军队150余万,坦克2000余辆,飞机2000余架,各类型火炮4000多门,排名欧洲第三,仅次于俄德。这可不止是纸面实力,波兰人的战斗精神是受到欧洲认可的。这次虽然被红俄军暴揍,最后还是顶住了红俄军的入侵,否则就德国一纸抗议,钢铁先生也不可能退缩。
跟波兰结盟之后,德国可以专心向西,短期内不用担心东边俄国夹攻,再现一战两线作战的困境。
波兰背离英法,让英法非常恼火。英法是将波兰当成一战前的俄国来扶持,否则波兰凭什么拥有2000辆坦克,那都是雷诺和维克斯坦克。
由于西边的德奥和英法相互制衡,让红俄接连扩张无法能干涉,毕竟他扩张的方向是沙俄旧边疆,还没冲击到英法德奥的核心利益。
此时德国的国内形势却绷不住了,德皇整天提心吊胆,报纸上见天报道哪哪又罢工了的消息,他就是被这些人赶下台的,亚历山大。
拉他回来的青年军官们每天都怂恿他对法国重新开战,抢夺法国的殖民地。德国依然有世界第二的海军,陆军天下无敌。古德里安等一批新锐军官,更是声称可以快速打败法国,甚至让英国都来不及干涉。可拿出来的方案还是施里芬计划那一套,都特么失败两次了,谁还敢往这个坑里跳。他们说一个月攻入巴黎,那又怎么样,法国人没了巴黎就不活了吗。
德皇是既怕再次陷入僵局,又怕军队失控,如坐针毡,突然后悔答应回来复辟。在丹麦的庄园里,至少无忧无虑,回国后天天面对下台的恐怖压力,一个皇帝下台可不是说着玩的,他那位深深爱着的俄国沙皇皇后,曾经只差一步就能成为他爱人的亚历山德拉至今都没有消息,肯定是被人处决了,步了法国皇后的后尘。
年轻军官们给的压力,以及不断反馈的英法美三国各种合作,都在加强军备,显然是针对德国的。
这让焦虑的德皇决定接受军官的建议,开始准备战争。美国的加入,让英法、德奥平衡被打破,三国加起来拥有压倒性的人口和工业实力。除非能快速击败法国,否则无解。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次次制定针对法国的计划,这是唯一的计划。
英法美三国中,美国拥有最新的战争经验,跟印第安王国的那场战争,淘汰了飞艇,彻底让飞机、坦克登上舞台,双方在北美大平原进行了快速机动的突破,这让美国人知道现代战争的突破能力有多可怕,战壕已经不再是死地。
结合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三国联合研发最新式飞机、坦克,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看在德国眼里,德国人也有最新设计,开始在德皇的批准下快速生产,装备军队。在双方开始大规模投资军备之后,经济危机有所缓解,因为大工厂接到了新的订单,工人重新上岗。只是相比经济危机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点程度的军备显然还无法消化工业产能。
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军备计划不断扩大。要生产更多军火,就得有使用的人,各方推动下,各方军队不断扩编,德军从80万扩张到120万,紧接着又宣布扩大到200万,大量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反而慢慢延缓了经济危机。
英法美也针对性的扩军,法军从60万扩大到100万,紧接着也扩大到200万。英美倒是没有动员,因为传统力量影响,两国战后都恢复了募兵制。英国保持了一支50万人的精锐部队,美国更多保持了100万大军,没有两洋战略地位的美国,也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在军备上,他现在拥有一支世界第三的海军,以及世界前四水平的陆军。大英帝国的海军在竭泽而渔一般的疯狂建设下,依然保持了世界第一,拥有120艘战列舰,大汉战后扩建到100艘战列舰规模,超越了美国的80艘,排世界第二。
互相军备竞赛的同时,还互相指责。都声称对方的扩军是战争威胁,和平力量多次试图缓和局势,都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失败。
当德军完成200万军队的武装之后,立刻通牒法国,必须接受殖民地再分配方案,法国再次拒绝,德军长驱直入,紧张了一年的德法终于开战。
德军不断的胜利并没有带给德皇半点安全感,因为上次也是如此,上上次也是如此,法国人总能在巴黎门前挡住德军,然后撑到盟友救援。
直到一个月后,德军进入巴黎的消息传来,德皇才挥动许久没有挥动过的有力的左手。
法国投了?
德皇没想到,全世界都没想到。
这一届法国人已经不行了,纸面上的军备确实可以,世界一流。军心士气没有了,没有了一战复仇情绪支撑,在被德军闪电战进行了快速突破,分段切割之后,投降形成了风气。
一直到被德军坦克集群攻到巴黎附近,法军也没组织起一场像样的防御,在新武器新战术面前,他们像机枪更替之前一样,没有跟上时代。
法国一投,直接把英美架到了火上,因为英美已经跟着法国宣战了,只是英国人拖拖拉拉,迟迟不登陆法国,死过一代人的英国,希望法国先顶住,消耗德国有生力量,等英美军队养精蓄锐后去欧洲大陆摘果子。这一次英国可没有上一次那么仗义和勇敢,大概是一代年轻贵族消亡,许多知名家族绝嗣,政治开始从上议院向下议院倾斜的缘故,下议院的商人阶层可比上议院的贵族阶层更会算账。
轻取法国后,德国此时甚至生出结束战争的念头,因为可以分法国殖民地了,虽然不一定能解决经济危机,却能解决因经济危机带来的不满情绪。
此时英国人不答应,丘吉尔是个强硬派,恰好他还在台上。一战后期,通过填战壕洗白了一下,他继续担任内阁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大臣来回调动。他的背景决定了政坛始终有他的一席之地。更何况他仇视的红俄政权已经露出獠牙,证明了他的长远眼光,这两年更是炙手可热,有望登上首相之位。
就在这时,乌克兰闹了起来,煤铁工业、各大矿产工人罢工,占领顿巴斯,宣布建立红色乌克兰。不等德国占领军镇压,红俄军就开进乌克兰声援。
红俄打算趁着帝国主义之间又爆发战争,收复沙皇时期的最后一块拼图。所以组织乌克兰工人起义,结果乌克兰工人建立了红色政权后,法国人就投了。此时红俄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上。反正迟早有这一天,要怪就怪法国人投的太快,摆了大家一道。
红俄跟德国直接杠上,给了丘吉尔一个看热闹的机会,此时就算德国肯满足于只分割一部分法国殖民地,英国也不可能答应。不战不和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德国肯定会为了乌克兰不惜与红俄一战,两个最让英国讨厌的力量一起消耗,这简直就是大喜事。所以英国打算一边继续让美国派兵登陆英国,在英国完成集训,一边老老实实看戏。
德国可不想给英国看戏的机会,不投降好吧,派飞机开始轰炸英国。尽管知道没什么用,飞艇已经试过了,英国不会因为轰炸而投降。一边将地面部队大量派往乌克兰,打爆法国的闪电战对俄国同样有效,一个月时间歼灭50万俄军,钢铁先生直接都懵了。
这么不禁打的吗?
还好他有钢铁般的意志,俄国有无穷无尽的人力,俄国人是杀不完的。
刚刚登上江湖的闪电战威力无与伦比,长期训练的德国老兵训练有素,远不是后期动员兵能比的。
因此精锐部队高效机动,直扑莫斯科。波兰此时也宣战了,奥匈也宣战了,奥斯曼帝国也宣战了。
紧接着意大利也宣战了,向德奥宣战。不是意大利对德奥有野心,而是奥匈波斯帝国向意大利发出了通牒,在通牒之前,墨索里尼还在和英法,哦不,是跟英美讨价还价,一开始确实是跟英法讨价还价的,但法国说没就没了。
墨索里尼的野心是瓜分法国殖民地为条件,法国的北非都要交给意大利。不知道是因为道德水平更高,还是因为对此有切肤之痛,美国却坚决反对割让土地,宣称要为保卫价值观而战。
正讨价还价呢,奥匈向意大利通牒,要求归还上次战争后期从奥匈割走的土地,特伦蒂诺和达尔马提亚都必须归还,还要撤出阿尔巴尼亚。
这是让意大利这个上次战争最大的战胜国放弃所有胜利果实,墨索里尼一怒,堂堂罗马帝国的后代,岂能接受这样的屈辱,立刻就对奥匈波斯帝国宣战。
意大利军队开进特伦蒂诺,不惜再来十二场伊松佐河战役。
结果时代变了,奥匈波斯帝国的装甲部队快速突破伊松佐河,飞机不断轰炸,直接围歼了第一批意军,冲进了威尼托平原。
意大利直接就慌了,向英美紧急求援。丘吉尔本打算好好看戏的,就这么被意大利拖进战场。
英美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而意大利北部已经大面积沦陷,四元制的奥匈波斯帝国当然没这么能打,但从一战后期开始,他们就已经跟德国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系统更加高效。有德军作为突破手,奥匈军队打辅助还是能够胜任的。
巅峰状态的德军跟英美联军在意大利南部交手,一个照面就打崩了对手,将对手赶进地中海。
然后,意大利也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