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战争带来的影响却非常明显,东方人开始更多的出现在欧洲。一部分是在法国的日本人,即便战争结束,法国依然想办法暂时留下了大量日本人,法国农场需要这些劳动力,哪怕他们睡法国女人,生混血宝宝,但他们能干活啊。

最后留下了近百万日本人继续在农场工作,走的那些日本人,许多怀里都抱着孩子。这趟法国之行,对日本的民族影响很深。日本人看到了高高在上的白人仿佛也就那么回事,在亚洲趾高气扬的白人,在他们本国也有大量穷人。法国女人也不都是贵妇,作风堪比日本下南洋的女孩。在法国女郎的热情之下,太多日本劳工沦陷,一开始还有上白人的得意感,现在一个个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少数带走了战争期间的女伴回日本,少数带走了不被承认的孩子,大多数被从前线回来的法国士兵暴揍了一顿,带着伤痛踏上回乡的轮船。

日本人还看到,真正有地位的是大汉人,汉军大量驻扎法国交通要道,手拿钞票享受着他们在法国农场永远也享受不到的红酒、牛排,廉价购买各种法国工艺品。汉商在法国各大口岸像上帝一般作威作福,他们手里的汉钞是每个法国人都想要的。他们收购法国工厂,采购法国商品,然后卖到世界各地。汉商通过一场战争,成了世界商人。

日本人看不到的,更夸张的情况发生在德国。战争中,汉人财团收购了德国在菲律宾、美洲地区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不仅仅是一栋栋商行,还有德国培养出的商业职员,以及德国建立的联系欧洲的贸易渠道。战争中,只有有实力的汉商能通过巴格达铁路维系这种贸易,战后立刻顺着这条渠道涌入德国。

现在德国的廉价商品再次涌入美洲市场,可经受的从德国商行变成了汉商商行,德国人进一步沦为生产商,打工人,买办们翻身做了主人。

德国最大的产业还是军工业,汉商看不上大炮,但战争中催生的大量新技术还是非常香的,最新式的飞机、坦克,以及德国人标志性的飞艇,工厂设备带成品直接买下,然后卖给汉军,工厂搬迁回国。

这些对于德国也有好处,大大的好处,因为他们的生产体系并入了大汉帝国经济网络。这是一个对德国而言,难以想象的巨大市场。已经工业化的大汉帝国,六亿人口的消费能力无与伦比。

在其他地区,大汉力量也在填补着战争创造的空缺,沿着巴格达铁路,经济力量渗透进了以前很少涉足的中欧地区。

但更大的收获还是在变动最剧烈的地方,在俄国。受母国俄国的影响,西伯利亚也发生了各种不能描述的变动,这些年里,西伯利亚一直暗流涌动。各种势力明争暗斗,同一座城镇,很可能出现布什维克、孟什维克相互攻击的情况。大汉可以在这里建立政权,但无法不让这些组织传播。他们暗地里活动频繁,有支持莫斯科政权的,也有支持乌法政权的。

受俄国动乱影响,许多乌拉尔地区的俄国人不断偷渡,躲避战乱。也有一些西伯利亚年轻俄罗斯青年,受到祖国的召唤前往俄国,有的甚至参加了一战。

刘勇强请了很多西伯利亚的俄国顾问,得知这里最需要的是确保当地农民的利益。当地至今都有500万俄国农民,生活在150万农场中,耕种着6000万亩土地,蓄养了2000万头牲畜。跟俄国西部那些分贵族、地主土地的村社农民不同,这里都是移民,都是自耕农,人均耕地12亩。

只要维护了这500万农民的利益,刘勇强都能在西伯利亚当沙皇。

所以他痛快的下发旨意,永久性免除西伯利亚地区农民的农业赋税。收税吗,哪里都能收,羊毛出在羊身上,农民总要吃盐吧,从盐商销售中抽税性价比高多了,满清都懂。总要买化肥吧,总要买衣服吧。但农产品免税立刻就让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对。

这500万俄国农民,一半甚至都是一代移民,对沙皇和俄国文化的认可是没法短时间内抵消。因此并不是很稳定,他们受各路势力影响,经常起来闹事。以前沙皇不认可西伯利亚的归属,西伯利亚始终平静不下来,尽管没有战争,大汉也不得不在西伯利亚维持庞大的军备,担负巨额军事支出。现在红俄条约一签,西伯利亚俄罗斯人顿时有种被出卖的感觉,反抗不到那没有停止,反而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波。但这一波过后,就真的没有精力了。

镇压他们的是上百万大汗骑兵,为什么是他们,因为西伯利亚苦寒啊。只有来自蒙古高原上的牧民能接受这种苦寒,而来自青藏地区的前农奴们的感觉是‘苦寒是什么?’分散在铁路沿线和沿河谷地的汉军屯,是动员兵,不打仗不动员。百万骑兵是常备军,虽然允许带家属,可大多数人的家都不在西伯利亚,而是在蒙古和青藏高原,家里都是有牧场的大地主。

百万骑兵驻扎在铁路沿线以及各大城市,稳定住西伯利亚后,俄国内战也接近尾声。

托洛茨基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发现战争这玩意确实是科学,光靠革命热情似乎不够。他大规模吸纳旧俄国军官,自上而下重新恢复军队体系。现在以前他们反对的,代表等级的身份又回来了,不过在这些身份后面加了同志二字,变成了上尉同志、将军同志。曾经的俄国元帅布鲁西洛夫也加入其中,成为军事顾问。

正规化的布什维克军队不再是赤卫队这种民兵,而成了正规的红俄军。他们先打退了高尔察克的攻势,然后击败了邓尼金,将尤登尼奇赶出彼得堡一带。

这些白俄军中,尤登尼奇算是最灵活的,只可能他受到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约束,高尔察克对临时政府中大量的旧官僚,各种派系也很不满,声称布什维克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拿机关枪扫射了议会。所以这些军官感觉处处受到掣肘,尤登尼奇始终没能跟芬兰联合,甚至被临时政府批评他不该擅自进行外交活动。

当尤登尼奇败退后,还想重返爱沙尼亚,被爱沙尼亚拒绝后,只能解除了武装,以难民身份流亡爱沙尼亚境内,彻底完了犊子。

邓尼金占据顿河流域,跟乌克兰方向的各路势力关系也很不和睦,他也是大俄罗斯主义者,不肯承认乌克兰最高拉达以及随后被德国占领军扶持的哥萨克傀儡政权,导致他在乌克兰地区的活动受到抵制,分了地的乌克兰农民也不喜欢总抢粮食的白匪军。

没有一个稳定后方的白匪军注定不是占有彼得堡、莫斯科以及伏尔加河流域大城市的红俄军的对手,因为人家占领的地盘,相当于俄国的‘中原’。红俄军掌握的人力、物力,远不是这些占据边缘地区,打着大俄罗斯主义,盘踞地盘却偏偏是分离主义巢穴的白匪军可比。

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就只能靠抢劫。越抢让他们的名声越臭,帝国主义并不是都支持他们。比如德奥集团根本就不可能支持这些不肯承认《布列斯特合约》的白俄集团,他们承认的是红俄政府。甚至盘踞在乌克兰的德军,都会攻击入境的邓尼金部。

德军依然占领着乌克兰,但他们是被乌克兰最高拉达邀请进来的,最高拉达是一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立的,他们真的以为自己代表乌克兰民族政府,成立之后面对的是分田分地忙的农民,大量逃入基辅的地主是跟他们同一阶层的资产阶级,于是无力镇压的最高拉达邀请驻扎波兰的德国东线部队帮助,德军立刻开进乌克兰,一边镇压叛乱,一边跟地主阶层达成协议,他们帮德国搜刮粮食,一边还抢占了铁路线和重工业。

哪怕德国境内革命的时候,兴登堡也没有调东线部队回来,因为他已经无法为这支部队提供给养,而乌克兰人愿意提供。

所以德军东线部队一直在东欧驻扎,此时反而是一股维持秩序的力量。不管是白俄还是红俄,都无法对抗这支德军。他们往南一直控制到克里米亚半岛,北京和约中,这里被划入了奥斯曼帝国,德军帮助盟友拿下了这里,巴黎和会上,英法收回了这里。此时这里是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一大群汉商活跃在这里,因为他们发现,克里米亚汗国对他们非常友好。

大汉势力从中亚一步步渗透进黑海贸易,大大活跃了这一地区的经济。也跟白俄势力建立了联系,提供了一些帮助,这引起了红俄政府的不满,提出了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