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 > 第84章 郑芝龙降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顺治元年 10 月 30 日,京城之中喜气洋洋,一片欢腾之象——新朝已定都于此!此时此刻,朝堂之上风起云涌,局势复杂多变。

满清政府内部以八旗王爷及武将们为首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些曾效力于明朝而后投降清朝者,则被编入了汉八旗,并受命协助满八旗治理地方事务。至于入关后新近归顺之众,则统统归入汉八旗麾下听令差遣。

这种独特的交叉式管理模式究竟因何而起呢?原来,其中大有深意:正白旗由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掌控,而正红旗则归属于德高望重的代善所有,正蓝旗则由豪格所掌控。为了实现权力制衡、稳定政局并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采取这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策略方为上策。于是乎,便出现了文官与武官携手共治一方水土之景——例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旗帜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管理着各个区域。满正白旗精心挑选了文官,与汉红旗的武官携手合作,一同负责某个特定地区的管辖权。他们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以确保该地区的秩序和稳定。

同样地,满正红旗也派出了文官,与汉蓝旗的武官紧密配合,共同治理另一个重要区域。这种跨阵营的合作展现了团结和协调的精神,使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治理工作更加高效。

不仅如此,满正蓝旗派遣了文官,与汉黄旗的武官并肩作战,共同肩负起责任。他们相互支持,互相学习,为所管辖的区域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然而,有趣的是,这种关系并非单向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红旗也要服从满正红旗人员的调度指挥,汉白旗则要听从满正白旗之人的安排。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统治格局。

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文官还是武官。他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共同努力维护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这样的制度安排既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在这风起云涌之际,代善、豪格以及多尔衮三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暂且拥立年幼无知的福临登上皇位。待到将来继续开疆拓土之时,根据各自立下赫赫战功多少再来决定最终谁能登顶称帝宝座。届时只需让小皇帝行禅让之事即可大功告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就此拉开帷幕!

一件饶有趣味之事乃是三位王爷于前线奋力开疆拓土之时,后方之小皇帝却在太后抚慰之下端坐龙椅之上。底下一群文臣武将正高声诵读着各方传来之战报,但见那战报所言皆为满清大军所至之处,当地百姓受真龙天子感化纷纷归顺,并甘愿接受满清之统治。

然而实际战况实则残酷血腥至极,实非孩童所能承受听闻。故只得以如此方式呈报战情,以免惊吓圣驾。毕竟稚子纯净无邪之心,又怎能受得了那战场之上血肉横飞、生死相搏之景?于是乎,众人便将真实战况略去不提,仅以虚假之辞粉饰太平,为了让小皇帝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了解前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至关重要。因此,教育小皇帝学习前朝的官员制度和礼仪成为了当务之急。

顺治二年正月,清朝廷颁布诏令,决定修订《明史》。这次修史工程由内三院的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范文程以及刚林等人担任总裁官,他们都是当时极具才华和学识的人物。同时,还任命了学士詹霸、宁完我等人为副总裁官,负责协助总裁官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此外,还选拔了众多优秀的纂修官、收掌官以及满、汉文字誊录官参与其中。

顺治皇帝福临受到曾柏蕴的熏陶和感化后,内心充满了仁爱之情。他深感曾柏蕴博学多才、品德高尚,并认为这样杰出的人才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敬仰与尊重。

于是,顺治帝福临产生了一个想法:要让全国百姓都认识到这位知识渊博的太傅,甚至将其奉为楷模供世人膜拜。然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曾柏蕴时,后者却惶恐不安地推辞道:

\"陛下啊,请千万不要如此行事!臣自知才疏学浅,实在难当此重任。若论德行高深、声名远扬之人,那唯有孔夫子方可胜任呀!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历经千年不衰;其教诲更是深入人心,被视为做人处世之准则。只有像孔子这般德高望重的圣贤,才值得全民供奉参拜啊!\"

福临听后陷入沉思,觉得曾柏蕴所言甚是有理。的确,孔子作为一代宗师和思想家,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自己虽贵为天子,但在道德修养方面尚需不断努力提升。

最终,顺治皇帝福临决定采纳曾柏蕴的建议,不再坚持让全国人民供奉他个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孔子这位先贤身上。从此以后,朝廷大力推崇孔子之道,鼓励臣民学习儒家经典,以求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之士。而这一切,也使得清朝初期社会风气逐渐向好,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十九日,清朝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确定孔子的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朝将京城的国子监设立为太学,并建立了文庙,专门用于供奉孔子。在大成殿里,人们虔诚地祭祀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示对他的崇敬之情。

当摄政王多尔衮大胜归来时,京城一片欢腾。顺治帝福临虽然年幼,但也知晓此番胜利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他率领众大臣早早地便来到了天安门,恭候着摄政王的归来。

终于,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和欢呼声,摄政王多尔衮带着凯旋之师抵达了城门。众人纷纷跪地迎接,但多尔衮却并未下跪,而是径直走向了顺治帝福临。他轻轻将小皇帝抱起来,放在自己宽厚的肩膀上,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

\"我们的小福临可是真龙天子啊!\" 多尔衮高声说道,声音回荡在广场上空,\"咱们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无不闻风丧胆。只要宣读圣上的圣旨,那些南明军队都会乖乖跪下投降!这可不是叔父我有多厉害,真正厉害的,是我们这位智勇双全的小天子!\"

顺治帝福临被多尔衮这般夸赞,不禁有些害羞,但心中更多的是喜悦与自豪。他紧紧抓住多尔衮的衣服,感受着来自长辈的关爱与支持。而在场的众大臣们听了多尔衮的话,也纷纷附和起来,对顺治帝表示敬意。

此时此刻,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氛围之中,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不仅彰显了摄政王多尔衮的赫赫战功,更让年轻的顺治帝福临在臣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顺治二年,风云突变,南京城沦陷,南明弘光皇帝不幸被俘。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曾柏蕴呆若木鸡,伫立原地。内心深处涌起无尽的痛楚与挣扎,他深知南明政权终将走向衰败,自己所有的奋斗都将化为泡影。

明朝宛如一棵历经沧桑、垂垂老矣的巨树,其枝干早已被无数蛀虫侵蚀一空,最终不堪重负,轰然倒下。然而,面对眼前的困境,曾柏蕴并未气馁。他坚信,满清之主虽年幼,但只要悉心辅佐,仍有望成为一代明君。可如今,这位稚嫩的小皇帝竟身陷险境,甚至可能被逼无奈禅让帝位!若是如此,历史必将改写,而自己亦将不复存在!

至此,曾柏蕴明白,当务之急乃是全力扶持小皇帝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暗下决心,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这位年少的天子,助其成就霸业!

曾柏藴在与突然降临的薛克俊灵魂融合之后,也知晓了如此众多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事实,曾柏藴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愤恨。他对那些残忍杀害平民百姓的将领们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将他们碎尸万段,以慰那些冤魂在天之灵。同时,他也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这些恶贯满盈之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为那些不幸遇难的人们讨回公道。

然而,现实却让曾柏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就在不久前,他刚刚表示愿意辅佐小皇帝成就大业,但现在又面临着为死去的百姓复仇的使命。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令他感到左右为难。

更令曾柏藴悲愤交加的是,他发现自己本体的死因竟然如此凄惨——竟是被亲生儿子懿孟所杀!这样的真相简直令人发指!经过一番追查,他终于揭开了背后隐藏的阴谋:原来,这一切都是唐王朱聿鐭和郑芝龙二人在暗中操纵。他们向自己的两个弟弟施加压力,教唆他们谋害了自己的本体薛克俊。

得知这个惊人的内幕后,曾柏藴的心情愈发沉重。一方面,他要继续履行对小皇帝的承诺;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为无数冤死的百姓伸张正义。在这场错综复杂的纠葛中,曾柏薀究竟该如何抉择?他能否战胜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心愿呢?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曾柏藴惊愕地从李清那里得知,李成栋是李清的远房分支族人

原来,李成栋在归降清朝之前,曾经效忠于闯王李自成。后来,他投降了清军,并被编入了汉正红旗。而每当满清攻打一个地方时,总是会派遣这些编入汉正红旗的降军率先发起进攻,然后再调派属于正白旗的精锐铁骑进行冲杀。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利用他们充当炮灰的策略。出力的是这些降军,战功却由满清的精英们领受。

李清对这种不公平和残忍的行为深感愤慨。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族人和这样的恶行扯上关系,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对家族的荣誉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他又对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

这个真相让曾柏薀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权力斗争背后的黑暗面。同时,他也意识到,历史往往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其中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利益纠葛。

面对如此沉重且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曾柏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之中。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尽可能地减少军民的伤亡情况。毕竟,他早已决定全心全意辅佐年轻的皇帝顺治,而如今朝廷之上,多尔衮的战功赫赫,远超于代善和豪格等人。

此时此刻,一个计划开始在曾柏蕴心中酝酿成型。他注意到李成栋所率领的军队隶属于汉红旗,这让他心生一计。既然郑芝龙正是那个害得自己家破人亡、身败名裂之人,那么何不巧妙地利用李成栋来达成自己复仇雪耻的目的呢?这样一来,既能报血海深仇,又可避免更多无辜生命受到牵连。想到此处,曾柏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决绝。

郑芝龙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微闭双眼,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沉思什么。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他睁开眼睛,看着走进书房的小儿子田川七左门卫。

田川七左门卫走到父亲面前,恭敬地行了个礼,然后低声说道:“父亲大人,有个消息要向您禀报。”郑芝龙点了点头,表示让他继续说下去。

田川七左门卫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薛克俊已经死了。”听到这个消息,郑芝龙的眉头微微一皱,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心里暗自感叹,这个曾经与他作对的对手终于还是倒下了。

接着,田川七左门卫又告诉郑芝龙,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最终落入了唐王朱聿鐭的手中。郑芝龙沉默片刻,无奈地叹息一声:“薛克俊啊薛克俊,你不是一直很嚣张吗?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过也好,他一死,我之前所受的屈辱也算是洗刷干净了!至于那些黄金,不过是身外之物,咱们自己打拼得来的财富,又何须在乎他那一点金子。”

说完,郑芝龙缓缓站起身来,慢慢走到窗前,静静地凝视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如潮水般翻腾不息、感慨万千。正当此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轻微响动,紧接着一个下人快步走了进来,手上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封信,恭声说道:“主人,这儿有一封专门写给您的信,请您亲自过目开启。”

郑芝龙接过信封,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迅速拆开信件阅读起来。不一会儿,他脸上便浮现出一抹灿烂笑容,并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声音中满是喜悦之情:“儿子啊!有时候,这好运降临之时,真是想挡也挡不住哇!”

一旁的田川七左门卫见状,不禁好奇地问道:“父亲,究竟是何事令您如此开怀?”郑芝龙满脸得意之色,压低声音回答道:“前些时日,咱们不是将大批武器卖给了那位来自北方的商人吗?岂料此人身份非同小可,竟然就是当今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他此次来信表示,只要我愿意暗中归顺他们,便会许我一个王爷之位,同时还将把福建一带划为我的封地呢!”

田川七左门卫满脸疑惑地问道:“父亲,那些满清人的话真的值得相信吗?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一直待我们不薄呀!尽管他贵为天子,但实际掌权者仍是我们。您怎能甘心轻易投降呢?”

郑芝龙脸上洋溢着自得之色,回答道:“孩子啊,你有所不知。多尔衮曾告诉我,满清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攻陷明朝,全赖于我与他之间所做的军火交易。若真要与他们开战,我可是毫无胜算可言。既然无需动武,仍能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那又何必去冒险一战呢?”

当郑福松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仿佛一道晴天霹雳击中了他的心头!他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远方,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起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那时,他还年轻气盛,满怀壮志地跟随父亲一同攻打新安县城。然而世事难料,他们遭遇了顽强抵抗,最终不幸战败。而郑福松也沦为阶下囚,被县令薛克俊所俘。

在狱中,薛克俊与郑福松展开了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他语重心长地问道:“倘若有朝一日,你面临着与父亲意见相左、关乎重大决策之时,你会选择听从父亲之命呢?亦或是追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前行?”

接着,薛克俊又感慨道:“明朝如今已是腐朽不堪,但这并非毫无希望可言。财富藏匿于民间,只待那位英明之主降临世间,届时我们便可倾尽全力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啊!”这些话语深深烙印在郑福松心间,并一直影响着他后来人生道路抉择。

此刻回想起这段往事,郑福松心中百感交集。一边是对父亲养育之恩深厚情感;另一边则是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所培养出来忠诚与正义观念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美好憧憬三者间激烈碰撞令其陷入前所未有挣扎困境之中……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最终郑福松依然坚定地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反对向满清投降。他心中那股不屈不挠、扞卫正义与尊严的信念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无论外界如何风吹雨打都无法撼动半分。

当满清八旗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多铎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势如破竹地攻破了杭州城。城中百姓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昔日繁华热闹的都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而鲁王朱以海则趁乱出逃,一路辗转来到了舟山群岛,企图寻求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黄道周心急如焚。他深知局势紧迫,必须采取行动来挽救大明江山。于是,他带领着一万多名士兵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目标直指赣州。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误信了奸佞小人的谗言,黄道周陷入了李成栋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面对敌人的伏兵,黄道周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全军覆没。

就在这关键时刻,隆武帝朱聿键的一名线人悄悄潜回福州,将一个惊人的消息带给了皇帝:“陛下啊!大事不好啦!郑芝龙那厮竟然已暗中投降清朝,如今咱们福州可谓是危在旦夕呀!”得知这个噩耗后,朱聿键心如刀绞,但他并没有被恐惧所击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铤而走险——打出御驾亲征的旗号,借机逃离福州,唯有如此,方有机会摆脱郑芝龙的魔掌。

谁又能想得到呢?那个给隆武帝通风报信之人早就已经与满清汉红旗统领李作栋暗中勾结到一起去了!可怜那隆武帝还对这人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却不知自己早已落入敌人精心编织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啊!

最终,隆武帝朱聿键还是在仃洲被李作栋残忍地杀害了,随着他生命的终结,也标志着隆武政权彻底走向了毁灭之路!曾经盛极一时的隆武王朝就这样土崩瓦解,化作历史的尘埃烟消云散……

顺治三年十一月,最震撼人心、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终于上演了!只见郑芝龙毅然决然地剃去满头秀发,率领数千名士兵敞开城门,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多铎率领的满清大军入城。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等待他的并非想象中的荣华富贵,而是冰冷无情的枷锁。

郑芝龙惊愕不已,拼命挣扎并高声叫嚷道:“你们搞错对象了!我与摄政王乃是故交好友,快快放开我!”边喊边将怀中的密信取出递给多铎。岂料多铎接过信件后,先是端详片刻,随后竟发出一阵狂笑,嘲讽道:“郑芝龙啊郑芝龙,你简直就是一头愚蠢至极的蠢猪!这封信上的笔迹压根儿不是我们摄政王大人的,你竟然如此轻易上当受骗!”

面对多铎的斥责,郑芝龙脸色煞白,浑身颤抖,但仍不死心地辩解道:“这不可能!这绝对是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写给我的密信!你们怎能凭空污蔑我?”然而,多铎丝毫不为所动,继续冷笑着说道:“虽然你选择投降倒也算是明智之举,但若妄想借此诋毁我们摄政王与你有所牵连,那便是异想天开,绝无可能之事!这辈子都休想得逞!”

多铎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刺痛了郑芝龙的心。此刻的他万念俱灰,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而曾经引以为傲的密信如今却成了笑柄。无奈之下,郑芝龙只能默默咽下这份耻辱,任由命运的摆布……

在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的慈宁宫内,多尔衮气定神闲地翻阅着手中那份来自郑芝龙归降的奏折。他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笑容,转头对身旁的孝庄太后说道:“玉儿啊,你瞧瞧,本王所言非虚吧!这天下可没有白吃的午餐,更没有轻易能赚到本王钱财之人。哼!那个郑芝龙居然敢将兵器价格抬高十倍卖给咱们,真当本王不知情么?本王当时便断言要让他百倍偿还,如今果然应验了吧!哈哈哈……”

孝庄太后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眼前这个自命不凡的男人,心头涌起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她微微皱起眉头,轻声叹息道:“你怎敢再提此事?我们家族历经数代辛勤耕耘,所积累的庞大家业如今尽皆落入你手!可你却这般肆意挥霍,视金钱如粪土,毫无节制可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不满与嗔怪。

多尔衮却不以为意,反而冷笑一声,继续说道:“然而,玉儿啊,更为离奇的是那郑芝龙与我暗中进行军火买卖之事。此次他投诚之际,竟手持一封仿造我笔迹的书信,妄称我欲封其为王。事已至此,别无他法,唯有将他处死方能平息众人之口!待斩下他的首级后,此信自然成为无稽之谈!哈哈哈!”

孝庄太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亲亲,目前还不宜杀掉郑芝龙。毕竟他尚有子嗣未曾归降,若能将其软禁起来,迫使其子投降,岂不是上策?如此一来,不仅可免杀戮之祸,亦能增添我方实力。”

多尔衮闻听此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点头应道:“还是玉儿考虑周全啊!既然如此,便暂且饶过这贼子一命。待到将他身上的剩余价值尽数压榨干净之后,再行处决也不迟!”说罢,嘴角泛起一抹冷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