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04年,新年第一天,市,区,镇,各级领导开始齐聚小团山蔬菜基地。

屁股后面跟着各种摄像机,照相机见证第一批蔬菜开始上市销售。

上称,上车,市委领导们纷纷拿了一根黄瓜啃了起来,然后开始询问,“亩产能达到多少?”

李海拿着本子一算:“经过我们测算,亩产能达到3.5万斤,一年最低种二茬,一个大棚二亩地,一茬7万,一个大棚一年产出14万斤。”

“黄瓜大棚我们规划得有二十个。”

领导点点头:“那一年小团山光黄瓜就可以产三百万斤,我们江城这么多人口,一个人二斤都不到就全消耗了,大有可为嘛!”

话是这么说,但是账不能这么算,人均下来产量是不高,但是采摘期一过,土地就得开始休养和继续整备。

销路是早就找上门的,菜贩子是一个圈,如今有本地蔬菜上市,就没必要千里迢迢跑去山东和云南去拉。

二十个黄瓜大棚投产日期都很近,所以采摘期也都差不多,水泥路面上一时间有点络绎不绝的架势,称重,然后搬运上旁边等候的大货车,拉往省城或者重庆。

再往前走,就是几个菌子大棚,种着平菇和猴头菇,也开始慢慢在采摘。

“这二种菌经济价值高,特别是这个猴头菇,一斤可以卖五六十,如果干菌,一斤可以卖好几百。”

陆云和林婉瑜也很震惊:“这么贵?”

李海说:“是啊,营养很高的,就是栽培难度很大,需要严格控制地温和湿度。”

“好在有省上和市里的技术指导,这些专家真的很专业。”

这话倒是由衷的,各地气候和土壤环境不一样,病虫害的防治都不同。

辣椒,洋葱,番茄,茄子,还有几个草莓蓝莓大棚。

各种先进的温控和智能化滴灌设备让人大开眼界。

最后摘了些黄瓜和草莓,一群人来到了大民镇政府会议室。

会议室里不光有各级领导,几十个村的村长和书记都在。

会议室里桌子上还放着一筐一筐的包装得有小团山包装的橙子以及黄瓜和草莓。

“小团山现在逐步走上正轨,连带着江城这些荒山果岭都产生了高收益,真的谢谢陆总。”

会议室响起啪啪啪的掌声。

音落,陆云开口说:“这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伟人常说让先富带动后福,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心怀家乡,也愿意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你看看,你听听,这格局瞬间就起来了。

继续鼓掌。

宋市长问道:“那不知道陆总以后是怎么规划的?”

陆云道:“小团山这里我准备再投资六千万,准备进行二期三期持续建设,后面四期五期都有可能,争取把小团山建成面向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市里这十多万亩果树,我准备再投入三四千万,进行更大规模种植和科学化管理,深挖产业潜能,把小团山当成一个品牌去打造,打通上下游渠道,做成产业链。”

“如果打通了产业链,抛开那些基本农田,那么多不适合集中建大棚的地方,我们也完全利用起来,建立小型的大棚,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共创辉煌。”

“水果也不仅仅限于橙子,枇杷,樱桃这些都可以的。”

陆云站起身来:“娱乐休闲不一定非得在城市,果园,蔬菜基地,这些一样的可以作为大家吃喝玩乐的场地。”

后世各种各样的云种植,家庭承包,直播带货,产业链直供。

如果一盘菜,从种植到进人餐桌,种植环节利润只有整个产业的百分之三十,运输销售占百分之四十,餐馆占百分之三十。

如果自己能打通从土地到餐桌这条链,自己就可以吃下产业大部分利润,也不会出现价格高了卖不掉,价格低了烂地里这种情况。

陆云绘声绘色的给大家描绘着他心里的宏伟蓝图,那是解决无数人间接和直接就业,年产值几十亿的庞大产业。

钱最后可以通过自己的超市和商场再一次形成一个闭环。

这块大饼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吃到了嘴里,陆云描述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完完全全可以实现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还有人种地,以后百分之八九十的农田全部都荒废了,有最低农田保障,你又不敢开发,只能原封不动荒废在那里。

当然这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你要到我这个地方建厂投资可以,我可以给你各种优惠政策,但是你的物资采购在价钱和性价比差不多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考虑本地?

农民地里的瓜果蔬菜卖不掉了,你们这些各级部门是不是可以助农采购一批?

后世有人发帖子,某地公务员为了助农吃了一个月的南瓜土豆。

招商引资也好,本地投资也好,不是产业落地就不管了,你还得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助人家发展壮大。

中午吃了饭,下午研讨会继续,一场会开了一天。

第二天又带着省农院的技术专家继续漫山遍野开始实地调研。

浩浩荡荡的调研队伍有心人早就看见了,然后消息传了出来。

小团山丰收了。

陆家准备先期投资一个亿继续建设小团山及周边,投资不设上限。

陆家准备在大民全镇帮扶建设普通薄膜蔬菜大棚。

陆家……太特么有钱了啊卧槽。

那不是几百万,也不是几千万,而是一个亿。

虽然项目还只是口头,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陆家的作风,向来是说一不二,落地是早晚的事情。

这不,没几天浩浩荡荡的挖机队伍才又开了过来,这才停工没几天,来的规模比上次更庞大。

镇上拐进小团山的道路旁,一块庞大的荒地,同步开始了土地硬化及房屋建设。

开始建冷库以及分拣分级基地。

从开完大会到政策落地再到项目动工,只用了十天。

江城十二个乡镇,陆家采购的化肥也大车大车从厂里拉来开始堆集,各村户开始按照各自管照的果木数额申领分配。

省市农业局的专家和院校师生又来了一批,开始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

这是签了合同包产到户合同,需要定期管理和维护,设立了严格的标准,该砍的砍,该移种的移,该小团山公司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果不合格会按村级为单位取消合作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