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度抑郁患者的活路 > 第102章 开科取士(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排好队,一个一个接受检查,最终在自己的座位下坐下。

不一会,开始分发试卷。

苏轼屏气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

十几岁的苏轼已经通过了重重考验,终于走到了这里。

礼部组织的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高考。

在那个时候说一考定终身一点都不为过。

苏轼看着眼前的试卷,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很快他便写完了,写完之后,苏轼看着自己的试卷十分得意。

无聊之余,苏轼不免想用余光打量周围的考生。

但很可惜,四周都是冰冷的墙。

苏轼感受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顿觉有些无聊。

只好再将自己的试卷拿出来看看,在心底默默诵读。

本次科考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要求考生从“刑”与“赏”论证忠厚。

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不过字字都是经典,句句都有道理。

随着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考生答题时间算是结束了。

不过考试流程却还没有走完。

为了防止有人徇私舞弊,所有考卷都必须重新眷抄一遍。

说起这眷抄,最为麻烦。

每一张试卷都需要找人一次不落的抄写一遍,抄写好后再重新编号。

名字和考生的字迹都不可能出现在试卷之上。

苏轼看着眼前的贡举院,到处都是带刀侍卫。

这群带刀侍卫眼神凶狠的盯着面前誊抄试卷之人。

这些专门来眷抄试卷的人,实在是可怜。

他们也是读书人,不过都是些屡屡失败的考生,考了几次考不中,心里已经很受伤。

现如今还必须来到这个伤心之地,给别人抄卷子,看着别人中进士。

这简直是这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

看着别人升官发财,心里面苦啊!

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不过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想必,这些眷抄之人都是这种感受。

怪不得他们颤颤巍巍,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当然,也可能是带刀侍卫的眼神太凶狠了,刀太锋利了。

整个贡举院内鸦雀无声,只有笔落在纸上的声音。

眷抄的这些可怜家伙一边奋笔疾书,一边惊恐的看着身后的士兵。

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成了他们的刀下魂。

苏轼看着他们,不免有些可怜他们,一群没有读书人,如今倒是像囚犯一样。

不过这样确实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只是苦了他们。

终于,所有的试卷都抄完了。

欧阳修走到中间,大声的说道:“眷抄完毕,所有人起立。”

苏轼远远的看着欧阳修,终于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欧阳修气宇轩昂,站得笔直。

他扫了一眼众多考生,一下便和苏轼的眼神对上了。

欧阳修被苏轼吸引。

这当然不是因为苏轼过人的身高,也不因为他在众多考生中实在是太年轻了。

重要的是他的那份气魄。

一身卓然之气,完全没有被考试的阵仗吓到一丝一毫。

欧阳修满意的点点头,很期待这次阅卷。

接着欧阳修继续说道:“封卷。”

话音落下,士兵们立即上前将原来的试卷和眷抄的试卷分别封好。

贴上封条后,统一放入了一个大箱子之中。

“报告欧阳修大人,试卷都已经收完。”

这下才算是真的完毕,为了此次科考,欧阳修可谓是殚精竭虑。

“大家辛苦啦!快快回家好好休养一下。”欧阳修说完便摆手示意打开大门。

贡举院的大门一开,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厚重的门被缓缓打开。

所有人鱼贯而出,贡举院古树上的鸟儿们也都受惊飞出。

不仅鸟儿受到了惊吓,很多考生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场面,也惊魂未定。

巢谷不停的跳起来,想要立即找到苏轼和苏辙的身影。

不过跳了很久,依旧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

苏轼和苏辙一起出来,在门口遇到一群年轻人。

其中一个年轻人脸上写满了淡定,看起来与众不同。

他抱拳对着苏轼他们说道:“各位兄台,一定都考得不错吧!”

说话的人叫张惇,字子厚,他出身汴京的富贵人家,自幼好学,性格果敢刚毅,为人朴实低调,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的顽劣行为。

苏轼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笑着回了他一个礼。

考试之后最开心的就是一群学霸聚在一起讨论答案,并且都谦虚的说着这次肯定考不好。

一定考砸了,古人们也不例外。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试题,讨论的时候吸引了一名年纪稍大的考生。

他走过去说道:“你们说得这般热闹,我倒是想听听你们在说些什么?”

张惇看见来人,立马恭敬的说着:“我说声音怎么这么熟悉,原来是曾巩啊!想必你一定考得很好吧!”

“哪里的话,肯定没有子厚兄考得好。”

“哈哈哈……你太谦虚了,这汴京城谁不知道你曾巩是欧阳修最得意的学生,你的名气可不比你师傅小。

在这汴京城中,谁还能不知道你曾巩的名讳,本次考试又是欧阳修大人担任主考官,你一定能高中状……”

还不等张惇将话说完,曾巩脸色都变了,生怕这话被别人听到。

他连忙阻止张惇继续说下去。

张惇也立马领会了曾巩的意思,确实要避嫌。

免得引起非议。

他将话题转向苏轼,“这位小兄台看着面生,想必是从外地来的。”

“正是,在下苏轼,这位是我的弟弟苏辙。我们来自眉州苏家。”

曾巩一听他们竟然来自眉州,不免问道:“最近汴京城有一文章十分火热,写文之人也来自眉州,也姓苏,难道……”

曾巩感觉他们之间应该认识,不免猜测他们之间的关系。

苏轼哈哈一笑,“曾兄想得没错,写文之人真正是在下的父亲,苏洵。”

“这可了不得,都说虎父无犬子,想必你们两位也才华无双。”张惇激动的说着。

他也看过那篇文章,确实写得十分的好。

今天竟然见到了写文之人的儿子,要是能够与他们这样的人同朝为官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