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回到古代当太傅 > 第752章 南方的动乱,谁可镇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52章 南方的动乱,谁可镇压?

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也没话可说,只有顾太傅,不,顾随骞被王源离开前的一记重锤砸掉了当了几十年的太傅一职。

尤其南面的动乱,据说是起自山东府的临沂,而自己曾经说的才能卓着才特意关照提拔的学子们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比斗。

南方之乱一起,各地郡县四处相应,相应的郡县之主,八成都是受过国子监各位导师关照过的外地学子。

他们国子监曾经的骄傲、政绩,如今成了插向他们的利箭,可谁也无话可说。

顾随骞降职,降到了翰林院大学生,就是一个单纯的大学士,没了凌驾于满朝文武的特权。

可历经三朝的老臣,见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都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而顾随骞也不敢静默,奋斗了半生,荣宠了半生,临老要致使荣退时犯了错,这个污点只有功绩能洗脱!

顾随骞出列朗声道:“启禀陛下,如今南方大片地方都乱了起来,武力镇压的是已经有军队哗变的州郡县城,需同时广施仁政,安抚蠢蠢欲动的百姓,让想要跟风动乱的州郡安抚下来,传令各州各郡严查煽动、作乱的闹事者,派出钦差大臣安抚……”

顾随骞一出手就是治国良策,可却存在不切实际之处。

许谦出列:“兵部没有预备兵力,只能靠地方军,可地方军多年没有战事,里面有无反动势力的渗透谁也不知,这武力镇压可不是随便一个四五品的将军就能胜任的。

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据本官所知户部的余粮不足以支撑一只五万的军队一月的开销了,杜大人怎么说?”

杜尚书慢悠悠地出列道:“户部没多少粮了,五万军队够用一月余,但军队用了,就没什么余粮了,只能剩下一些粮种了,若是其他地方再发生灾祸、难民什么的,户部就无力支撑了。”

顾随骞拧眉:“你们户部都是做什么吃的?就那么点儿存粮怎么够用?”

杜尚书本来就没低多少的头颅缓缓抬起,斜着眼睛看着顾随骞,不冷不热地道:“顾学士这是在质问本官?本官倒是之前没发现,顾大人这一身红袍还挺喜庆的。”

说着转回了侧过去的身体,面对龙椅方向道:“微臣老迈,恬居户部尚书将近二十年,虽殚精竭虑却没有充盈国库。

如今更是让户部捉襟见肘,实在是有愧于陛下,微臣自感能不配位,且微臣今年正是花甲之年,望陛下体恤,容微臣乞骸骨,告老还乡。”

说着身体弯下去,虽然没跪,但谁都看得出来杜尚书是诚恳的请辞,不是想要将顾随骞一军,也不是要挟皇帝,是真的想要告老还乡。

小皇帝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来没什么私心、居尚书之位以来所有谏言都是本职工作,剩下的虽然发言不多,但能把户部保存到完好状态,是大魏名副其实的元老级功臣。

如今怎么毫无预兆的,就要请辞了?

瑞兴帝还在发呆,顾随骞已经跳了起来:“杜尚书!本官虽然被贬官,但是忠君之心可昭日月!

本官维护大魏几十年,资历比你老,经验比你丰富,说你一句你就要辞官,往后诸位同僚都学你,一言不合就辞官,咱们这大魏朝堂还如何议事?

若是你觉的本官冒犯了你,本官给你赔礼!如今大魏正是危难之际,你两朝老臣,怎可不思报国就想着辞官躲避?”

杜尚书双侧咬肌痉挛了一下,嘴唇紧紧抿着,双眼冷厉地看着顾随骞缓缓道:

“顾大人说的是,毕竟南方将近二百个县令都是国子监各位有名望的夫子提携上去的。

不像本官老迈,自家子侄不长进,外人也没心力提携,如今遇到靠自己不能攻克的难关,能想到的只有退位让贤。

想必顾大人是有办法从这些人手里再筹集上万石粮食,让大魏渡过难关的。顾大人若是有什么好办法还请不吝赐教,本官洗耳恭听。”

顾随骞哼笑了一声,这几个月来这种话听得还少了?

一开始是又羞臊又愤怒,可如今,这些话已经对他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了。

“杜尚书言重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官犯的错已经在尽力补救了,只是粮食乃重中之重,还请杜大人不要过度追究过往,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才是。”

说着深深一揖,杜尚书气的嘴唇上的胡子乱翘,耍嘴皮子自己终究还是不如这个老匹夫!

却知道自己这次请辞是泡汤了。

摆烂也行不通了。

“陛下,户部可以派得力人手再次往南方征粮,可国库空虚,如今粮价飞涨,还请陛下想办法丰盈国库,不然,微臣也是没有办法的。”

瑞兴帝稚嫩的脸庞上浮上与年龄不相符的愁绪,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小小的孩童双眉锁出了川字纹。

“杜大人,朕也知道国库不丰,可如今民生艰难,诸位有什么办法能筹措出资金或粮食?

以及,若是没有粮食的问题,镇压南方动乱,谁可前往?”

乾元殿再次陷入沉寂。

太皇太后虽然重新辅助新君,可也不再垂帘听政了。

完全放手瑞兴帝与朝臣议事,议不通的才会参与拿主意。

慈宁宫里太皇太后一身朝服装扮,双眼没有焦距地看着手里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白玉杯,南方的动乱,谁可镇压?

自然是威远侯了!

凭威远侯的声望,只要他带兵南下,必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威远侯?

她扒拉了许久,终于发现自己临朝听政的十余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军事上过于倚重兄长镇北侯,可镇北侯私心过重,打压了所有的武将,十余年来,大魏除了威远侯就没有一个厉害的武将诞生。

而镇北侯自己手底下全是酒囊饭袋,打压别的武将是一把好手,却培养不出一个得力的手下。

以至于镇北侯府滔天的权势,一人获罪,镇北军直接变成一盘散沙,就算自己想扶持一个兄长的亲信都找不到一个得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