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有一点好。
都要立后了,那暂时不会杀母立子了。
还是那句话,皇后的位置空在那里,对于各嫔妃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有更好更简单更光明正大的选择摆在那,没有人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火中取栗。
孙福儿道:“再过两个月,陆老夫人就可以进宫了。”
在秦国公府的时候,她对陆老太太还是颇有微词的。
现在回想起来,也就是孙福儿自己以为自己够高明了。
陆老太太到底岁数大点,见过的事情也多,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她应该学人之长。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隆冬,陆老太太就顶着纷飞的大雪,穿上一品诰命的朝服进宫了。
她先去了慈宁宫。
在名义上,秦国公府是太后的母家。
太皇太后哪怕打心眼里不喜欢太后,也给足了面子,见了陆老太太一下。但太皇太后没多留人,让陆老太太磕个头,就打发她走了。
然后,陆老太太就去求见太后了。
时隔多年来寿康宫请安,她依然还没见到太后,但能进一下正殿。
常嬷嬷等在那。
陆老太太忙不迭上前行礼。
常嬷嬷快步扶住了:“陆老夫人,好久都没见到陆老夫人了。”
陆老夫人笑道:“常嬷嬷,我们已经搬到京城来了。最近这阵子我都会在承乾宫,如果太后这边方便,我随时都可以过来请安。”
她顿了顿:“都是靠了太后,咱们家才有今天。若是有用得着咱们的地方,请太后尽管吩咐,都会全力以赴的。”
常嬷嬷笑道:“好生照顾孙婕妤。如遇到棘手的事,可以来寿康宫。”
既然孙福儿入宫的名册上写的是秦国公府的表姑娘,那么就是日后她烧成了灰,也是这个身份。
换句话说,在天下人的眼里,孙福儿和太后,就都是出自秦国公府的。
就算是为了全面子情,常嬷嬷也会说这一句。
更何况孙福儿肚子里怀的还是太后的亲孙子。
陆老太太得到了这句话,松了一口气:“多谢太后!”
如此也算是多了一重保障。
太后就算以后在众人面前都不露面了,但她还是太后。
最基本的排面还是会有的。
说完该说的话,常嬷嬷就不多留陆老太太了。
“陆老太太,快些去看孙婕妤。她等着那呢!”
陆老太太便告辞退出。
她是外命妇,哪怕岁数大了,也不能乘坐软轿,只可以在宫里冒雪行走。
雪虽然大,好在总有人清扫路面,所以路上并不滑。
陆老太太走了好一会儿,总算走到了承乾宫的后殿。
她一进来行礼:“拜见孙婕妤。”
虽然陆老太太是正一品的国公夫人。可她是臣,见着皇家的内命妇,哪怕对方的品级再低,还是要行礼的。
孙福儿让郑嬷嬷扶起陆老夫人:“老太太赶紧坐吧。”
陆老太太这才起身,坐在椅子上,然后去打量孙福儿。
孙福儿脸色红润,肚子看着挺小的。
陆老太太看着放心了许多,道:“孙婕妤的产期大概是什么日子?”
孙福儿道:“这个月、下个月都有可能。”
陆老太太道:“孙婕妤最近这样子得多走路,若是这样生起来会顺利一些。”
她顿了顿:“若是见了红,或者出了水,那就不能乱动了。”
“生之前,会出现阵痛。一开始疼得不太厉害。过好一会儿再疼。然后越来越疼,而且疼痛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密。”
“这时候,要吃东西的。生孩子很费力气。在疼痛的间隙要抓紧吃东西。”
“等到疼得腰都要断了,感觉有什么要大解,就到时候了。”
陆老太太生过几个孩子,谈起这个可以侃侃而谈:“破水之后,要躺着生。水流光了,孩子还没出来,是很危险的。孙婕妤的胎位是正的吧。正的就是头先出来的。要是脚先出来,就险许多。”
孙福儿道:“这一胎胎位正的。嬷嬷摸过,孩子的个子也不大。”
她肚子不大,到现在妊娠纹都没有。
陆老太太道:“那就好。”
她犹豫了一下,又开口:“不知道孩子的头大不大。如果头太大,接生嬷嬷要是不能拉出来,可能要给孙婕妤开剪。”
生孩子这种事,即便是在皇家,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就算没有人下什么手,也还是有可能发生各种事情。
孙福儿道:“什么叫开剪?”
陆老太太直接道:“若是孩子头太大,卡在产道里下不来,接生婆可能拿剪刀,用火烧一下,等稍微凉下来一点,动手剪开产道,方便孩子出来的。”
孙福儿倒抽一口冷气:“直接剪开?”
陆老太太点点头:“是的。等孩子出来后,再拿针线缝上。真到那个地步,大部分产妇会出大红,能不能活下来看天意。要是没出大红,只要那处不红肿,产妇不发热,差不多也就能熬得下来。”
“就是——”
陆老太太看了孙福儿一眼:“事情急,一般口子都开得大。哪怕活下来,那处也会留下蜈蚣模样的疤痕。日后在恩宠上——就不算容易了。”
孙福儿心知肚明。
皇帝的选择太大。
他宫里有的是妙龄少女,等待他的采撷。
女子留个妊娠纹,尚且会被皇帝嫌弃,更别提在那处留一个大疤痕了。
哪怕孙福儿是为了皇帝诞育而受损,皇帝照样还是会嫌弃她的。
孙福儿道:“那是不能开剪的。”
陆老太太道:“也不能这么说。和身家性命相比,这些就没有那么重要。”
就算断了恩宠,留着命能守着一个孩子,日子总不至于太差。
实际上,宫里的女子生了孩子后,很少有人能继续得宠的。
女子产子后,里外都是和没生养过的,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别,皇帝没必要去忍受。
实际上,绝大多数嫔妃刚进宫的时候,也就是她们最得宠的时候。
就算没有生养,过了几年后,再来了新人,皇帝临幸旧人的次数会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