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204章 杨广:感谢李二送来的人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杨广:感谢李二送来的人才!

视频画面开始发生变化,

苏治的声音,从光幕中传出,

“房玄龄,作为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顶级智囊,

以其卓越的谋划能力,无可挑剔的人品,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担任宰相的十五年里,

他的功绩显赫,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手,

也因此被誉为华夏历史上的最杰出的贤相之一。

时人用‘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来赞美他,

这既是对他贤明而低调的肯定,也是对他卓越贡献的赞誉。

古往今来,

如房玄龄这般贤明又低调的宰相,实属罕见。”

苏治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以至于一向低调谦逊的房玄龄,

此刻面对着无数同僚羡慕的目光,竟然有些慌乱的不知道该把手往哪儿放了。

而李世民此刻看着略显窘迫的房玄龄,却笑得跟个二哈似的。

看起来,似乎比他之前登上杰出帝王榜的时候,还要开心一些。

在诸葛亮的世界里,

姜维、杨仪等人此刻都颇为欣喜。

第四名是其他人,那么也就意味着诸葛亮至少是名相榜前三了!

如此此荣耀,

一旦公之于天下,

那必定会吸引无数人才前来投奔啊!

“丞相,汉室!有救了!”

……

苏治继续解说道,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唐朝初年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生于官僚家庭的房玄龄,其曾祖、祖父均为官员。

父亲房彦谦更是着名的学者,

在隋朝曾担任过司隶刺史,为官清廉,口碑很好。

在这样良好家风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房玄龄,

自幼聪慧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

因而年纪轻轻就博学多才。”

“房玄龄不仅仅博学多才,眼光也非常毒辣。

隋文帝统治中期,天下太平,一切仿佛都朝着好的方向走。

但那时尚未成年的房玄龄,却对父亲说道:‘今上无德,惟凭后周之亲以得权,因而称帝。今又滥杀百姓,未尝为子孙计深远。其子弟亦争为不当为之事。今观之似安,吾视其亡也亦不旋踵矣。’

意思是说,当今的皇帝并没有什么功德,只是凭借着后周亲戚的身份夺了权,做了皇帝。

如今他又开始乱杀百姓,根本没有为后世子孙作长远的谋划。

他的子弟们也都争着做不该做的事。

现在看着太平无事,但它的覆灭却已经不远了。

所以房玄龄是,

少时知隋朝不可辅而藏器于身,

后中年时得遇明主而谋天下事。”

“隋末农民起义相继爆发,这其中就有太原的李渊。

当时正担任隋朝隰城尉的房玄龄,

经过深思熟虑,

认为这些起义军当中,最有可能成事儿的,就是李渊这一支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隋朝的官职,准备投奔李唐。

据史书记载,房玄龄与李世民相遇于渭北之地。

那时,房玄龄的家宅位于晋国,也就是如今的汾阳,

要从晋国进入渭北,就必须要通过潼关。

而李建成那会儿已经在潼关安营扎寨了,

但房玄龄却没有选择李建成,

反而跑去找了李世民,

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这样的眼光,又是何等的毒辣啊!!!”

“房玄龄见到李世民后,二人一见如故。

李世民即刻纳其于门下,由此开启了二人长达近三十年的合作之旅。

虽然一开始,李世民只给了房玄龄一个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的官职,

但房玄龄却毫无怨言,将这份工作做得兢兢业业、完美无瑕。

在连绵的战火中,

李世民身居要职,而房玄龄则作为其幕僚,

他不仅要为李世民提供军事建议,更要负责处理军中一切文案。

无论是书信传递,还是上报军情,

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李渊听得啧啧称奇,仿佛自己在战场上和李世民说话一样。

此外,

记录士兵战功也是房玄龄的重要职责之一,

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士卒切身利益和战场士气的重要事务,

而在房玄龄的工作记录中,

他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除了为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之外,

房玄龄还为李世民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其他军阀势力每攻灭一方,将士们总是争相抢夺财物。

但房玄龄却与众不同,他首先想到的是聚收拢人才。

王世充被李世民击败后,

房玄龄在降将中发现了张亮,并给出了‘倜傥有智谋’的评价。

随后,他便立即将张亮推荐给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对房玄龄的眼光深信不疑,

当即便任命张亮为秦王府的车骑将军。”

“除了张亮外,房玄龄还发掘并推荐了许多其他杰出人才。

如才思敏捷的薛收,

被誉为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倚以大事’的李大亮,

以及具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

都是经房玄龄发现并举荐的。

而在房玄龄推荐的这许多人才中,最出名的当属杜如晦。”

“有段时间,

杜如晦要被调出亲王府。

房玄龄知道后,立即向李世民说道:‘王府中的杰出人才流失了不少。

其他人我或许不感到惋惜,

但杜如晦不同,

如果您想要征服四方、一统天下,他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李世民听后一惊,连忙去把杜如晦找了回来。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

杜如晦在决策大事上,具有非凡的洞察力。

房玄龄与杜如晦之间的配合默契无间,

两人共同创造了许多佳话,

也留下了‘房谋杜断’的典故,

成为当时及后世官场中传颂不绝的美谈。”

看到这儿,站在房玄龄身后的杜如晦,忍不住笑着说了一句:“老房,当初多谢你了啊。”

房玄龄侧过身,微笑着回道:“都是老兄弟,说这些干嘛?”

李世民乐呵呵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又看了一眼杜如晦,

再看上一眼魏征,

笑容从二哈变成了柴柴。

“房玄龄可谓是人臣之楷模啊!”光武帝刘秀由衷地赞叹道。

宋太祖赵匡胤也赞叹道:“历代英主,身边总有良才辅佐。若是朕能有‘房谋杜断’,大宋或许将会再上一层楼。”

朱元璋却忍不住叹息道:“唉…我大明难道就只有张居正一人上榜吗?”

他心中有所不甘,

开始反思自己在政治上的举措,是否有些过于打击官员们的积极性。

“‘房谋杜断’乃太宗之左右手,能力自然非比寻常!”李隆基颇为自豪地说道:“但朕也有姚崇、宋璟!”

杨广看到此处,忍不住露出得意的笑容:“你的左膀右臂,现在都将成为朕的得力助手!!”

乾隆摇头晃脑的评论道:“良臣难求,得一人足矣安天下。

如今这二人齐聚一堂,实乃唐太宗之幸事。

不过,人才固然重要,

如何驾驭和使用这些人才,才是帝王之术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