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数月前的那次朝会时,秦朗便与群臣有过一次争辩。

没想到,此番大军得胜而归,竟还有别有用心者想拿这个来说事。

他当即厉声反驳:

“战场之事,瞬息万变,且当日的军情在场的诸位也都是知晓的。”

“彼时敌众我寡,镇南将军自当保存实力,以待援军,以卵击石乃不智之举。”

“你不过一腐儒,只会安坐庙堂,摇唇鼓舌,大言不惭!”

秦朗言辞颇为激烈,瞪着那人嘲讽道:“话说,你可知兵?”

“我....”那人哑口无言。

曹芳万万没想到会吵起来,由于秦朗的辈分太高,他压根不敢当众制止对方。

犹豫片刻,曹芳慌忙向司马懿投去目光:“太尉公,您觉得呢?”

司马懿原本宛如木雕般地站在前列,听到曹芳的话后他才缓缓挪动身子出列,拱手说道:

“禀陛下,此番老臣并未亲自率军先去荆州督战,故而对于镇南将军一事知之甚少。”

“这....”曹芳喃喃。

司马懿顿了顿,又道:

“不过老臣以为,卫将军方才所言在理,不知兵者确实不该妄言。此役大将军乃亲征荆州,比老臣更加了解情况。

“大将军自然是知兵之人,不如听听他的看法?”

曹芳闻言微微转头看向夏侯献,他其实并不关心镇南将军对错与否,只是希望这种剑拔弩张的场面能够赶紧落幕。

无论是谁,给个解决方案就行。

很快,朝臣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夏侯献的背影上。

沉默片刻,夏侯献开口道:“禀陛下,此番臣前往荆州督战,的确对镇南将军多了一些了解。”

“臣以为,镇南将军长于督造兵甲、训练士卒、却短于兵机将略,临阵决策。”

夏侯献大方承认事实,并未刻意偏袒。

此话一出,秦朗诧异地看着夏侯献,很明显此事两人并未提前沟通。

而一些个大臣则暗自心道夏侯献识趣,不过同时他也就被牵着鼻子走了。

“然而。”夏侯献忽然话锋一转,“此役我荆州军上下一心,大获全胜,镇南将军亦是奋力杀敌,功劳不浅。”

“若只是因为他的决策与诸公的见解不同而否定了他的功劳,岂不让人边境诸将寒心?”

“日后,边境大将遇到敌情再也不用自行决断了,就等着庙堂诸公的方略,可好?”

夏侯献看似言之凿凿,实则只是诡辩。

不过气势到位就行,他也不求其他。

群臣们一时间哑然无语,过了一阵,太尉司马懿向曹芳说道:

“禀陛下,老臣以为大将军所言极是,镇南将军有功劳,自当得到升赏。”

“方才大将军也提到,镇南将军长于练兵,短于战阵,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老臣建议镇南将军回朝升任辅国大将军,让他为我大魏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军。”

此言一出,秦朗眯着眼睛看着司马懿的背影,心说这老狐狸真够阴的。

这招明升暗降恐怕只有台上的小皇帝和太后不懂吧。

这是个赤裸裸的阳谋,朝议谈到这个时候,再坚持保下夏侯儒的都督位已经很难了,不如顺坡下驴,彼此都体面。

秦朗焦急地看向夏侯献,期待他能有什么应对之策。

曹芳问:“大将军觉得太尉公之言如何?”

夏侯献呼出一口气,摆出一副认输的模样,拱手说道:“禀陛下,臣赞同司马太尉之言。”

“善。”曹芳松了口气,这事可算是过去了,他赶忙道:“那朕就依二位之言,召镇南将军回朝,升任辅国大将军。”

话音落下,便响起了一部分朝臣整齐的声音:“陛下圣明。”

忽然,曹芳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他毕竟临朝听政也有两年了,多少懂点东西。

这事好像还没完啊!

镇南将军回朝,那新任都督的人选岂不是又要争论一番了?

哎,到底有完没完。

曹芳预料的事很快便发生了,没过多久便有大臣进言:

“启禀陛下,镇南将军回朝任职后需要有人接管南线都督一职,不如借此机会商议?”

“允。”曹芳吐出一个字,示意群臣赶紧议吧。

这时候,司马懿可不等了,直接说道:“老臣推荐豫州刺史、后将军胡遵。”

他大致阐述了一番胡遵之前的履历,重点提到他有随军灭辽之功和在豫州任上如何如何镇压叛乱,解决匪患。

而且南线都督本就是管荆、豫二州,胡遵有豫州刺史的履历,姑且可以算是无缝衔接。

曹芳闻言,点点头说道:“朕听太尉公之言,这胡将军竟是一员猛将啊,那么有他镇守荆州,我边境或可无忧。”

司马懿低头不语,他其实很怕王凌这时候插上一脚。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就在皇帝似乎要拍板之时,司空王凌上前一步:

“启禀陛下,臣有一言。”

“哦?”曹芳问道,“司空可有异议?”

王凌道:“陛下有所不知,襄阳城以南,江陵以北因为与吴国长年交兵,良田弃置,百姓离散,已成无人区。

“现如今,我荆州粮食紧缺,甚至屯兵的粮食都要从南阳送去,颇耗时日。”

“臣以为,荆、豫都督的人选,不仅要懂得行军打仗,更要晓得内政民生。”

“恕老臣直言,胡刺史乃西凉武夫出身,恐怕难以二者兼顾吧。”

“那依司空之意,何人可担?”曹芳见司马懿和夏侯献都没立刻表态,索性直接问王凌。

王凌缓缓道出一个名字:“徐州刺史,安东将军王昶。”

听到这个名字,司马懿无力辩驳。

说实话他非常认可王昶的才华,此人可谓是文武双全,就比如方才说到的屯田问题,王昶曾在文皇帝时期做过洛阳典农,政绩斐然。

早年在王凌还没入朝辅政时,司马懿便向曹叡推荐过王昶,意在拉拢。

可在王凌入朝后,司马懿之前的努力相当于是给对方做了嫁衣。

王昶常年在外,司马懿不好确定对方心里更偏向谁一些,但今日之后,怕是没他司马懿什么事了。

没办法,王凌给的太多了。

此时的夏侯献也是沉默不语,面对这种局面他喜闻乐见!

心说:你们打,我就看着。

然而曹芳似乎非要找个裁判似的,没过多久便问夏侯献心意。

他只好凭良心地如实以告:“臣以为,王昶更合适。”

曹芳见司马懿依旧不言,便拍了板:“那就依司空之言。”

在那之后,王凌又向曹芳汇报了满宠欲回京养老之事。

曹芳无奈地又走了一遍套娃流程。

此次,夏侯献极力支持镇东将军郭淮督扬州诸军事,而新任扬州刺史则是由鲁芝担任。

是的,王凌没那么小气。

再说了,我给你了两个都督,你给我一个刺史不过分吧。

不过夏侯献并不觉得自己亏了,毕竟他此番虽然是让渡了不少利益给王凌,但却把王凌当做挡箭牌推在他与司马懿之间。

毕竟他如今的心腹还未真正成长成为督一方的大将,有些东西捏得太死不见得是好事。

比起去担忧养虎为患的风险,此时的他更倾向于驱虎吞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