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淮南都尉杨弘此役表现不俗,他部郡兵不仅在满太傅的编下围歼了吴将秦晃,还在之后全琮派兵截杀我扬州军后方时,拼死力战,掩护大军撤退。”

“这一点,满太傅的战报上写得很清楚,诸位没有异议吧?”

见众人暂时没表态,王凌继续说道:

“另外,郭刺史麾下部将王彧也有很大斩获,此二人我还算了解,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武人。”

\"私以为,这样的人是我大魏边郡将士的缩影,若是不好好犒赏,会寒了边关将士们的心啊。\"

裴潜、卢毓等人点点头,算是同意了王凌的说法。

不过他们都知道,方才提到的这两人都是王凌在淮南时的心腹,就这么大大方方的提出来,未免太直接了点。

但转念一想,大家来此处不正是为此事而来嘛,这尚书台不用面见皇帝和群臣,大家又都是熟识,何必藏着掖着。

“司空以为该如何赏赐?”

卢毓深知这场聚会的基调,索性加快进度,心说:别磨蹭了,赶紧的吧!

王凌一看,这卢毓倒是识趣。

略作思考了一下,说道:“杨弘做安丰太守、王彧做钟离令,如何?”

“至于布帛、粮食等赏赐就按以往的规矩来好了,我这里只针对职位提出建议。”

王凌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尚书们还能说什么呢,何况对方的要求也不过分,于是简单讨论了一番便通过了。

这场讨论似乎是回合制,王凌说完后便到了司马懿的回合。

司马懿缓缓道:“诸位都知道,我大魏东线战区向来是豫、兖、扬一体的。”

“此役吴军来得很急,扬州各地一时间毫无准备,多亏了豫、兖州二州的及时支援,才得以稳住局势。”

“我听闻汝南太守王观,在得知芍陂军情后主动发兵救援,及时占据阳泉城,从而保证了我淮南大军粮道的通畅。”

听到这个名字,有一员尚书台官员惊讶地开口:“王伟台如今竟然只是五品太守?”

他并没有关心事情本身,而是惊讶于王观目前的官职。

这王观是寒门出身,起家是做的曹操丞相府文学掾。

明帝时期做过治书侍御史,后任司马懿太尉府的从事中郎,后又在朝任尚书。

到了正始初,他便做到了河南尹。

然而,河南尹很快被换成了杜恕。

当时的司马懿心中很是不满,尽管王观是因病离任的,但夏侯献竟然把那个讨厌的家伙弄上去,明摆着是来恶心自己。

司马懿后来想了想,王观也是四朝老臣,资历不浅,等他病痊愈后可以复出当个九卿。

那个时候前任少府杨阜病故,位子空了出来,但还没等王观病好,少府的位子就被王肃占了。

终于等王观痊愈了,恰逢太仆的位子空缺出来之时,却又被王凌抢了先,安排令狐愚去做了太仆。

无奈,庙堂里的官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本想让王观再等等,谁知对方主动请命,出任地方。

说实话,以王观本身的资历便足够做到九卿,何况此役还立下战功,太傅满宠对他此役中的评价甚至高过扬州刺史郭淮。

“王伟台入朝担任大鸿胪。”

司马懿的语气不是询问,而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

从这点就能看出他和王凌两人需求的不同。

王凌还是放不下自己扬州的根基,而司马懿更看重庙堂的助力。

当然了,司马懿在扬州当过几年大都督,麾下的旧部也有不少。

但这又是一个尴尬的点了,他关系较好的那些将领,跟王凌关系也很近。

比如张虎、张颖、蒋班等人,司马懿有时候也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谁的人,也不敢贸然提拔。

就在司马懿他们那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他们或许没注意到,此时的夏侯献和司马孚两人仿佛是置身事外。

二人跪坐在靠着窗边的一张案子前,似乎在聊些什么。

“司马尚书,我听闻令郎是个通晓兵法之人。”

夏侯献饮了一口茶,笑吟吟地说:

“如我记的不错,他应当比子上还要年长几岁,是时候外出锻炼锻炼了吧。”

司马孚一怔,怎么还打起我儿子注意了?

看对方的表情,不像是开玩笑的,吓得他赶忙委婉拒绝:

“此事不急,犬子(司马望)愚钝,向来不如子元、子上二人聪慧,实在不敢让大将军委以重任啊。”

夏侯献面带微笑地看着司马孚,他自然是知道对方不会让司马望来沾边,而且司马望本人似乎也有相应的觉悟。

所以他只是逗逗司马孚而已,很快便切入正题:

“依司马尚书之见,子上应该如何封赏?”

夏侯献的称呼很亲昵,这让司马孚一时间还以为他们几个是一家人呢。

司马孚想了想,试探性地提议:“司马昭已是新城乡侯,虽然此番功劳很大,但进爵恐怕不妥,顶多加些食邑吧。”

“那您觉得加多少合适?”

既然对方问了,司马孚不如狮子大开口:“五百户?”

“不行。”夏侯献摇头。

司马孚心中叹气一口,果然是要多了。

“那就...”

还没等司马孚还价,夏侯献忽然说道:“一千户。”

啊??

司马孚直接懵了,他突然产生一个把自己儿子也送到大将军麾下镀金的想法。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世家,应该没有人会拒绝爵位和食邑所带来的诱惑。

他们大力支持九品正中制,挤破脑袋要世代为官为的是什么?

治理天下?

不,为的还是爵位和食邑,这玩意是可以传承的。

司马孚很快恢复了冷静,至少眼下他还不想让儿子去趟浑水。

但作为司马昭的亲叔,他当然不可能去坑司马昭,也就不能质疑夏侯献的决定,只能举双手赞成。

“就依大将军之意。”

夏侯献又问司马孚:“您看过战报了吗?”

“岘山的那份?”司马孚问。

“对。”

司马孚捋着短须,略作回忆:“说是司马昭料敌于先,成功设伏,亲率将士杀到朱然面前,从而将其重伤,后来吴军反扑,司马昭又全身而退.....”

他越说便越觉得离谱,自己这侄子何时有这般勇武?

夏侯献不动声色地听着,心说这战报的确离谱了点。

不过当事人都稀里糊涂的,没人说得清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人们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

至于战报....夏侯献稍微用点春秋笔法,也符合世家的一贯作风。

“司马子上如此勇武,有上将之姿。”

夏侯献最终提议:

“我意,破格提拔为平南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