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着自家公主从椒房殿带回来的几名美貌歌姬,侍女清有些头大。

这可怎么安排啊?

总不能真的当歌姬用吧?

虽说承仙宫不在乎养几个闲人,看着妩媚多姿的几人,心想,那也得她们能安心住下啊!

傅母瑶看着面前踌躇的侍女清,难得的没有训斥她,反而夸了几句!

说是歌姬,谁不知那是平阳公主为陛下精心准备的美人啊!

既然公主愿意为椒房殿分忧,但也没道理因此恶了平阳公主,让太后觉得多管闲事不是?

傅母瑶思考良久,“和少府打声招呼,将人安排在宣曲宫吧!”

侍女清闻言,想到其位置,长舒一口气,安排在宣曲宫,也算“名正言顺”!

刚从椒房殿来到承仙宫的歌姬们,还没来得及想出怎样讨简诺欢心,就被侍女清麻利的打包送走了。

平阳公主送到椒房殿的歌姬被舞阳公主送去了宣曲宫,该知道的人,当然也都很快知道了。

太后那边只是笑着说了句“胡闹!”,宫里的一些自认为聪明人暗暗猜测,这个“胡闹”莫非指的舞阳公主?

也有人认为说的应该是平阳公主......

当然更多的人倾向于是椒房殿的那位......

没过两天,太皇太后谈及舞阳公主《老子》读的好,赐下一抬抬东西的消息迅速占领宫人八卦的头条,大家暗暗嘀咕不知道承仙宫的库房是不是又要新开一间......

不年不节的,来自长乐宫赏赐的东西像流水一样送上来,承仙宫殿内摆放了一地。

从长乐宫请安回来的简诺看到其中的几箱竹简,随意抽出一卷,打开一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再抽出一卷,“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信邪的又从第二个箱子抽出一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再抽出一卷,“治大国,若烹小鲜。”

从最后一箱抽出一卷,打开一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好吧,确认了,这几箱装的都是《老子》!

仔细一看,还不是一般的《老子》!

简诺亲自把竹简摆放好,仔细研读起来,毕竟太皇太后都亲口盖章,说她《老子》读的好!

哪天碰到不识趣的人,向自己讨教一句“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的寓意。

若是不懂,大家多尴尬啊!

说实话,听到太皇太后夸她《老子》读的好,简诺差点以为是自己听错名字了。

犹记得当初新帝登基, 诸侯王入长安朝见时,淮南王献上玉简的道家典籍,凭借极佳的口才,儒雅宽厚的表象,给长乐宫留下不错的印象。

作为其爱女的刘陵蒙太皇太后召见,得以经常出入长乐宫,给太皇太后诵读《老子》。

简诺也曾碰到过几次刘陵给太皇太后诵读《老子》的场面,柔和的声音流淌在殿内,带着独特的韵律,实属娓娓动听,尤其是她半个时辰不带歇息,嗓子却不嘶哑的事情,记忆尤为深刻!

当时直播间的小伙伴们还好曾议论过,不知刘陵使用的是什么保护嗓子的好东西!如此神奇!

若说《老子》》读的好,理应落在刘陵身上才对!

简诺看着眼前有两代帝王批注的竹简,头皮有些发麻,太皇太后赐自己《老子》颇具深意啊!

“这天子究竟是被灌下了多少碗迷魂汤啊?怎会如此死心塌地、一心一意地认准了那些个儒生呢?”

“几代皇帝都对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笃信不疑,一直传承至今。偏偏到了他这里,却突然想要改弦易辙,另辟蹊径?”

“依我看呐,多半是受到了那两个巧舌如簧的儒生的迷惑与煽动吧!”

回想起长乐宫里太皇太后对儒生的指责,简诺仔细想了想,他们还真不算冤枉!

少年天子心怀壮志,目光远大,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困扰着大汉王朝的匈奴问题,更是踌躇满志,始终难以释怀。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汉景帝深知自己儿子的性情和抱负,因此在临终之前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

将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传给了儿子刘彻,但与此同时,他却将军中的兵符交予了母亲窦太后妥善保管。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调动军队派遣将领,必须要先得到窦太皇太后的首肯与同意。

很明显,汉景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限制刘彻初登皇位时可能过于冲动的军事行动,以免他因年少轻狂而意气用事,致使整个大汉王朝陷入危险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窦太皇太后一生历经高祖、吕后(惠帝)、文帝以及景帝四朝,可以说是见多识广,经验极其丰富。她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处理起朝廷大员来犹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几乎无人敢于挑战她的权威。

让窦太皇太后暂时掌管军政大权,主要就是希望借助她的智慧和稳重,尽可能地减少刘彻在执政道路上走入歧途的可能性。

其实在景帝离世之时,窦太皇太后已然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即便她的身体还算康健,寿命再长恐怕也不会超过十年。

如此一来,等到那时刘彻早已成年,心智成熟且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掌控朝政大局,接手治理国家也为时不晚。

更何况刘彻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其身边环绕着众多信奉黄老思想的人物。

不仅他的老师们皆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就连他日常居所内进进出出的侍从以及负责教导他的人员,都是由太后和景帝精心挑选出来的黄老之士。

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下,刘彻自幼便开始接受黄老之术的系统教育。

可以想见,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刘彻对于黄老之学的理解与领悟必定日益加深,会将其奉为圭臬,祖孙的治国理念一致,权力的交接不会起波澜!

不得不承认,景帝对于刘彻未来之路的铺垫可谓是用心良苦、精心谋划!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等方面,景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明智而果断的举措。

他以高瞻远瞩之姿和深谋远虑之心,巧妙地布局着一切。使得刘彻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顺利地接过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权杖,并将其发扬光大。

然而,世事难料,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当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样说话。

当然啦,这种说法或许稍稍有些夸张成分在内,简诺还曾和直播间的小伙伴们吐槽,说儒家在搞舆论方面挺有一手的!

但不得不说,多诵读《诗经》,对于一个人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的确有着极大的益处。

想当年,汉景帝和现代的鸡娃家长一样,子女教育,一样重视,更何况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更是上心,一切配置都要最好的!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特别选派了儒学大师申培门下专门研修《诗经》的得意门生——王臧,前来教导刘彻研读《诗经》。

谁能料到,这次看似平常的教学安排,竟然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瞬间激发起了刘彻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文学热情。

对此,简诺深有体会,犹记得有段时间他经常兮来兮去的,格外喜欢缁衣,还想取个“子都”的字......

随着对《诗经》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彻愈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同时也因为这部经典之作而对儒家的其他典籍作品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好奇之心。

此时正值青春年少、锐意进取的刘彻,满怀着雄心壮志登上皇位成为一代天子。

在他眼中,无论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亦或是坚守基业稳固江山,要实现“定天下,万物伏”的宏伟目标,唯有倡导君臣父子之间严格的伦理纲常、着重强调尊祖忠君等核心观念的儒家学说才能担当重任。

相比之下,那主张“因循虚静”的“黄老之道”则显得过于保守和消极,难以满足他心中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最近刘彻频繁地与赵绾、王臧二位先生假借讲学之名,在宫殿内密谈商议。计划招纳贤良,取直言极谏之士,询问古今治国之道的消息已经不是个秘密。

太皇太后不可能一无所知,对孙子自然有所不满,很多事面上不显,但心里还是介怀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在简诺面前说儒生巧舌如簧给刘彻灌迷魂汤!

虽然刘彻暂时被新式马具吸引了注意力,想要组建一支新军,牵制了心神,注意力发生偏移,还未下达求贤令。与窦太皇太后之间尚未因儒道之争引发过于激烈的正面冲突。

但刘彻身旁的那帮儒生师傅们却丝毫不加掩饰他们那蓬勃的野心。

这权力的角力,犹如隐藏于海面之下波涛汹涌的暗潮一般。

时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时而又掀起惊涛骇浪,令人猝不及防。

此时此刻的儒道两家,若要讲得直白些,便是一方正竭尽全力地向上攀爬,妄图占据高位,另一方则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将对方往下踩踏,使其永无出头之日。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冲突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不是东风彻底压过西风,便是西风以雷霆之势盖过东风,二者绝难共存。

这场冲突或许不会在今日骤然爆发,但明日呢?后天呢?

终究是避无可避,没有丝毫调和转圜的余地可言。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总有为数众多之人终日在那里密切关注着,悉心揣度上位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期盼自己能够精准把握圣意,从而投其所好,攀附权贵以求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简诺抚摸着手中的竹简,窦太皇太后赐下《老子》,无外乎想通过自己的口,告诉刘彻——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前瞻后顾,慢慢地来。

窦太皇太后的本意是好的,可不见得刘彻愿意领受啊!

简诺放下竹简,揉了揉眉心,礼物不好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