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余生请笑纳

第二卷

第二十四章

024义诊

最后一次的义诊人格外多,听说过几天回春堂还再义诊一次,已经是年边了。

带去的药材全部用完,几百个小粮袋一家发一个,凭户籍为证,家有孩子的,一个还给了两块麦芽糖。

到了下午回去的时候,几个人都累的说不出话来,带去的药材都用的差不多了,陈米熬粥也用了三大袋,前两天高娘子带几个丫头做了好几百个馒头,今天也一人一个发了,仅仅多了几个,给了一家人最多最穷的。

虽然没有雨雪,但天气很冷,前些天他让高管家买光了城里的被子,今天刚好够城门口一家流民一床,按各家的户籍领的,错不了。

年前最后一次夏家花了不少银,小两口心里也舒服了许多。

这两个月货款640两,被子什么的是粮食兑的,没花钱,高管家兑了50两银的铜板,两百多人一人准备了200文的红包,庄户族人都有,不论老少。

两年不到,自己和杏子从身上只有几两银,一个小院,到如今三个府城的大庄子,三个铺子,一万五千两存银,空间里还有十六万斤粮食。

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分,翻年自己就是十六岁了,杏子也十四岁,小姑娘如今长的娉娉婷婷,小脸像桃花一样,他本人也比前世帅了许多,应该空间水占了很大功劳。

小妻子又美又勤快,还把他看的比天高,人又不愚腐还聪明能干,简直满足了夏久时对妻子的所有幻想,两人如今感情一日比一日深,几个孩子也乖的不像话。

转眼到了过年这天,庄户每人都早早的准备好了新衣服,新棉袄新罩衫,两个年猪前几天就杀了,十七家族人,一家分了五斤肉,剩下的三百多斤,熏了一百斤,其余全都过年吃。

今天所有的人半下午一起吃过年饭,24桌,每桌准备了五斤肉,十个鸡蛋,白菜干菜土豆用肉炖出来,油汪汪的。

一桌半个老母鸡炖蘑菇汤,这次杀了十二个老母鸡,把许娘子心疼的要死,最后杏子一再保证,开年准备养上100个小鸡,这才舍得放手。

这些鸡是蚯蚓养的,加上夏久时时不时的给些空间水,基本一天一个鸡蛋,老母鸡也养的又大又肥。

夏久时看着底下24桌人,全都穿了新衣服,一个个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他们一桌除了自家六个,还坐了大爷爷大奶奶大伯二伯,刚好也是10个人。

“今天过年,大家伙聚在一起,虽然天灾,但咱们过过来了,活的还不错,明年会更好,大年三天咱们都在一起吃午饭,等下吃过饭,我大伯还有事跟族人们商量,但也是好事,现在不着急,吃饭前我给每人准备了200文红包,最小的孩子都有。”

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一个200文,一家多的有一二两。

许多族人不好意思起来:“久时呀,麻烦你们这么久,今年还让咱们挣了不少银子,怎么好再拿你的?”

“是啊,久时,杏子,前两天分了肉,真的不能再要你们的银子了。”

“久时呀,……”

……

夏久时听着心里很暖,这些族人还是不错的,这些日子一点麻烦也没有起,各家都在努力地活着。

“大家伙不要推了,这是我家的一点心意,今年也没有什么收入,但如此灾年,全族人都好好的,这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希望明年事事如意。”

面霜米酒生意他一个也没有说,大伯家知道一些,但也不清楚,他们也不问。

这些生意今年也挣了两千多两,粮食更是卖了不少,也换了不少东西,边境回来后,他拿出来一万多斤庄里吃,前后又用了小一万斤,除了施粥,就是换东西。

如今大库房堆了不少货,这些东西明年下雨后,就会全部涨价了。

新庄子要买的人看留下的族人多少,过几天就得买了。

高文高武带着许多半大小子,每个人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是满满的铜钱,早已经串成100文一挂,一人两挂,上面还粘着一小块红纸。

很快所有的人都拿到了两挂铜钱,沉甸甸的钱拿在手上,一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

这一刻夏久时心里很是激动,上午所有的族人都在后面的小山边给先人烧了纸钱,一个个哭的不成样,他和杏子也带着几个弟弟给各自的先人送了年饭,烧了纸钱。

刘皓自来府城后,也只陪着去了一次,他爷爷就葬在黄家山坡上,位置也不怎么好,兄弟俩哭的不行,开年看看是不是帮着迁回老家祖坟山去。

只是这样来回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不想了。

而现在这么多的笑脸让人心情飞扬起来。

夏久时看着大爷爷,年夜饭开始还得他先动筷子。

夏老头今天穿着新棉袍,满面红光:“大家伙开吃吧,吃好喝好。”

妇人孩子的桌上放了五斤葡萄汁,男人们则放了五斤米酒,葡萄汁是昨晚和杏子临时榨的,100多斤葡萄汁花了十几斤葡萄还有几斤红糖,米酒是半个月前他酿的,如今喝刚刚好。

一场年夜饭吃了一个多时辰,饭后女人们把男人赶到学堂大厅,这里是庄子有事时议事的地方。

族里妇人姑娘和庄里的人也都处的很好,因为夏久时就说过,这些庄户虽然是他买的,但在他眼里不是什么下人,就是他的村民。

确实也是这样待这些人的,一个个庄户过的不比族人差,有月钱,吃喝穿也不愁,姑娘小子成婚给房子,还置办东西,另外还给银子安家。

这哪里是下人,简直就是村里人一样,待遇还更好些。

许庄头带着庄户们去了老餐厅,这里准备来年做庄里大库房的,桌凳都有,大家一起守守岁,聊聊天,主子还给做了点心糖块,还有一些炒花生,瓜子今年是没有了,听说高管家本来是准备买的,可惜实在买不到。

这边新餐厅,夏大山把前些天商量的事情一说,众人像开了锅一样叽叽喳喳说起来。

十七家男人都在,夏大山站起来:“这就是上次皇帝老爷赏给久时杏子的大庄子,比咱们这个桃花庄还大一倍,我去看了,良田都很好,留下来的人家一家再分一块地种菜,菜地久时说免费给你们种,不收分成。”

“这都是久时杏子心疼咱们,不然现在的流民三五两就能买一个人,妇人孩子甚至还不用,农具牛都是久时给,当然愿意回去的,可以租留下人家的田地,也是很不错的。”

“大家伙回去好好商量,过了初七就准备搬那边了,那边房子都很好,喝的水也有,跟这边差不多,省着点够用,不过不下雨田是做不了,只能跟今年一样,各家种一亩地的红薯土豆。”

夏家庄除了两百多亩田,旱地也有三四十亩,一家分一亩菜地还是可以的,剩下的夏久时就准备自己用了,红薯土豆棉花什么的,哪样下雨后都能种,不可能全给了族人。

这样的条件让很多人动了心,特别是有儿子的,都想留在桃花庄跟徐秀才读书,家里田少的,听说可以一家佃10亩良田,哪里还不想?

家里有老人的,想落叶归根的,想想自家家里有房子,有好几亩地,再加上租留下来人家的,也可以种上十亩,日子也不难。

很快妇人们收拾好也来了,各家很快商量起来。

一个时辰后,基本就定了,十七家族人,愿意留下来的有八家六十一口,差不多是一半,走的有九家六十五人。

当然也不是最后的数,说不定会变。

夏久时道:“三天后各家最后定下来报给我大伯,留下来人家的孩子,如果读书的,就让孩子住在桃花庄,一旬用骡车接回住一天,不读书的孩子也可以跟着学些手艺什么的。”

守岁什么的,夏久时不感兴趣,告辞后就带着自家几个小的回到了主院,三个小的在老二的带动下,各自洗漱后去休息了,明天大年初一初二是不用读书的,可以好好玩玩。

当然是在庄子上,外面的流民还是很多,出去根本不可能。

夏久时牵着杏子进了房间,不知道从何时起,两人喜欢拉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