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伴,将这道消息送到内阁六部。”

“让在京的所有官员全都看一看。”

“朕继大位已经四十年了。各省的封疆大吏距离京师路途遥远,有些人这一走就是多年,朕甚是想念啊。”

崇祯幽幽开口。

如今的崇祯已经五十多岁了,已经快到达不惑之年了。岁月的痕迹在自己身上已经越来越重。

“皇爷您正值春秋鼎盛,必定万寿无疆啊!!”

作为潜邸时期就跟随崇祯的王承恩怎么会听不出皇帝话中的意思。

“哈哈哈,古往今来有哪一个帝王真的万寿无疆的,朕心中有数。”

“再给朕拟一道旨意,由锦衣卫缇骑八百里加急送往各省。”

“宣那些巡抚、督师大员们回京述职。”

“各地军政要务暂由副手接任。”

崇祯沉吟片刻后再次说道,…“还有各个藩属国,让他们派使臣一起入京!”

“遵旨,老奴这就去办。”

王承恩闻言便转身离开。

短短不到一刻钟,便有天大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各省封疆大吏要员同一时间全部入京,这几乎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大明两京十三省,再加上交趾、东海省、东吴省、安西都护和辽东省。

下辖还有草原、朝鲜王国和波兰立陶宛王国三个藩属国,

这些人加起来可是浩浩荡荡一大片人。

王承恩很快拟完圣旨带到内阁交由值班阁臣过目。

随后将世界各国同时对大明宣战的消息送到。

“这!这这这!!”

如此天大的消息,让平日里处变不惊的阁臣都为之惊慌。

“我这就派人去通知阁老和六部大臣!”

而王承恩拿到圣旨后也不敢停留片刻。

直奔锦衣卫指挥所。

“王公公!”

守门的锦衣卫见王承恩亲自到来不敢大意。

厂卫素来不和,面对内行厂的督主,司礼监头号人物,锦衣卫们的目光很是不善。

因为这些年来,内行厂四处出击。

锦衣卫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他们的大刑之下。

对此王承恩并不不在意。

不论是东西两厂还是锦衣卫,越恨他,说明他的差事办的越好。

“李若莲何在?”

王承恩不咸不淡的问道。

“指挥使大人正在公干,王公公有个贵干?”

一名锦衣卫指挥佥事站出来问道。

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判断,王承恩来到卫所绝对没有好事。

“哼,好大的官威。”

“难道还要咱家请他不成?!”

王承恩说着从袖口之中抽出圣旨举在手中。

“有旨意!”

刚刚还面色不善的锦衣卫们立刻呼啦啦跪倒一片。

同时心中暗骂眼前的死太监,有圣旨不一开始就拿出来。

而这时屋内的李若莲也坐不住了,连忙来到院子中跪倒在地。

随后王承恩不紧不慢的将圣旨内容念出。

“指挥使大人,接旨吧。”太监总管王承恩亲自来到李若莲府邸传旨,脸上满是严肃之色。

李若莲赶忙跪地叩拜:“臣李若莲领旨谢恩!”

王承恩宣读圣旨后,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有为的指挥使,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世界诸国狼烟四起,战火纷飞,陛下对此事甚是看重,希望指挥使大人能够尽心尽力,莫要误了皇爷的差事。否则……”

虽然没有明说,但其中意味十足。

李若莲自然明白这一点,他连忙点头应道:“卑职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若是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

王承恩微微颔首,表示满意。

他知道李若莲并非等闲之辈,这次的任务各省官员间隔最远的有数千里,但以李若莲能力应当不难完成。

只是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闪失,所以才多说了几句敲打之言。

待王承恩走后,李若莲站起身来,看了一眼众多锦衣卫便进入大厅之内。

不久后,

六名缇骑百户领命,率部从京师而出。

出了京师分别沿着官道向大明各省而去。

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将圣旨传达到各省大员手中,并安全护送回到京师。

次日,

整个京师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国对大明宣战的消息。

京师之中人声鼎沸。

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员和京师百姓们纷纷痛骂西洋各国。

“呸!不要脸的东西,以前是赚着我们大明的银子,现在竟然还想直接攻打我们!”

“他们配吗?我朝陛下英武!名将如云,怕他们不成!”

“.....”,

“这...听说有三十几个国家组成联盟对我们宣战,实力不容小觑,我们能赢吗?”

“陛下已经是不惑之年了,大明虽然中兴,可是千万别重蹈天宝年间玄宗覆辙啊!”有人用着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着。

京师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繁华热闹的闹市,还是僻静清幽的小巷,都弥漫着百姓们嘈杂的议论声。

这些声音中,有的充满了对西洋各国的轻蔑和不屑,认为他们不过是些跳梁小丑,根本不足为惧;而另一些人则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胜负忧心忡忡,担心大明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而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之间,就连朝廷的百官之中,也出现了几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和立场。

其中,以那些功勋卓着、勇猛善战的勋贵武将们为首的一派,主张坚决抵抗外敌,甚至主动出击,展现大明的威严和实力。

与此相对的,则是以内阁大臣们为主导的求稳派,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通过协商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亡。

除此之外,还有一小撮胆小怯懦、毫无担当的官员,他们被称为求和派。这些人认为这一次西洋联军来势汹汹,大明想要胜很难。

他们主张向敌人妥协退让,不与诸国冲突。

这三种想法全都传到了崇祯耳中。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崇祯并未下令处置那些求和派。

毕竟就算是如今的大明盛世,阳光之下也免不了有黑暗的存在,这些人只是被崇祯记录在册,慢慢秋后算账而已。

就在京师群情激奋,百官联名上奏议事之时。

崇祯却选择了罢朝会。

至于何时复朝会,就连内阁也不知道。

不过想到昨日锦衣卫缇骑四出,和内阁拟定的圣旨,内阁大臣们也猜到了一二。

“都等着吧。”

孙传庭淡淡的说道,随后独自入宫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