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嫁给废帝后 > 第119章 有个法子一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谢玉珠看着那枚玉印,却是轻轻笑了一下,整个人反倒是放松下来。

她将玉印拿在手里,道:“大管事故意留下这枚玉印,为的就是在这种时刻来个鱼死网破的求生。”

钟德看得心中焦急,都这时候了怎么皇妃娘娘还笑得出来呢?

楚熠却没有说话,只静静等着谢玉珠继续往下说。

谢玉珠道:“有这枚玉印又如何?只能证明我身边的侍婢去过皇庄罢了。这皇庄本就是太上皇交予我来打理,我遣人去瞧瞧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这一反问,反倒是叫钟德愣了下。

随即他明白了谢玉珠的意思,可是脸上的担忧依旧没有散开,他道:“那大管事从宫外到关押之处,一直都叫嚣着他见过皇妃,还说只要让他瞧上一眼,便能将皇妃认出来。他一介奴才,又久居南临皇庄,自是未曾见过皇妃的,若是能一眼认出来,岂不是……岂不是佐证了他的确是见过娘娘吗?”

“他说能认便能认吗?”谢玉珠将玉印放置一旁,“就算是他亲眼见着了,他确定就不会认错么?”

钟德又是一愣:“皇妃的意思是……”

楚熠看向谢玉珠,睁着一双漂亮的眼睛,满眼都是好奇,看起来越发的纯真了。

谢玉珠忍不住又多看了几眼,差点被他这副模样给勾得忘了要说什么。

“卿卿?”楚熠轻声唤了她一声。

谢玉珠这才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地咳嗽两声掩盖自己的尴尬,随即继续道:“他不是说只要瞧上一眼,就定能将我认出么?那便叫他来认,不光要他来认,还要当着众人的面认。”

钟德震住,有些不可置信:“皇妃娘娘是说……要当着诸位官员的面让他来指认?”

“不是官员,是南临的百姓。”谢玉珠语气听起来十分淡定自如,“你不是说这会儿流言传播得厉害么?这儿人少,百姓们的生活也多为无趣,忽地闹出这么一件事来,定是口口相传。就算咱们以最快的速度查清源头,做出澄清,恐怕也已经为时晚矣。倒不如,来个以毒攻毒。”

楚熠看她:“何为以毒攻毒?”

“百姓们不是喜欢看热闹么?那就干脆给他们看个大的。”谢玉珠十分果断,“直接当着他们的面让他们看清是这位大管事以权谋私,为了一己之私给太上皇妃泼脏水,可比去做什么澄清要管用得多。”

钟德明白了谢玉珠的意思。虽然他还没想明白谢玉珠到底有什么自信觉得大管事当着众人的面一定认不出来她,但就算认不出来,他也觉得这件事十分不妥。

于是他劝谏道:“太上皇,皇妃,这法子许是管用,可、可有损皇家颜面啊。”

哪有太上皇妃被全城百姓们围观着审判的?这让皇室颜面往哪放?

谢玉珠却道:“若任由流言四起,愈演愈烈,难道就有颜面了么?倒不如及时止损,这样够快够有效。还能叫南临的官员们好好瞧瞧。”

钟德和楚熠都一脸好奇看着她,不知道她是要官员们瞧什么。

谢玉珠却只是抿嘴一笑,没有言说。

但她心里有了盘算,南临州城的三位县令敢在知道楚熠进城的第一时间就来试探楚熠,给楚熠下马威,其实已经是不将这太上皇放在眼里了。

那日试探之后,恐怕会觉得楚熠是个软和好欺负的。又知晓皇家爱惜颜面,楚熠这般谦谦君子许多事只怕也不会与他们计较。保不准接下来还会做什么更过分的事。

可若是她这样来一出,倒是能叫那些有异心的南临官员们知道,她与太上皇可不是会按常规出牌的人。他们的风格与众不同,是能拉得下脸面的。

若是想来动太上皇,还得好生掂量掂量。

因为太上皇或许循规蹈矩,可她这位太上皇妃却是豁得出去的。

当然,谢玉珠也没想着靠这么一次就让底下的官员们有所忌惮和顾虑,但若能让他们这段时间歇一歇心思也是好的。

想着这一点,谢玉珠就觉得此事势在必行。

她看向楚熠,商量的语气问:“太上皇可能允我此法?”

楚熠沉吟片刻,问道:“你想好了?若是他当众指认了你,你不光会下不来台,或许还要遭受来自盛京的申斥,许还要受罚。”

“你会罚我吗?”谢玉珠忽然问了这么一句,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楚熠。

楚熠怔愣了下,随即摇头:“孤自然不会。”

谢玉珠便笑了:“这便很好。”

只要不是自己的盟友捅刀子,其他人想做什么,她都可以打起精神来应对,至少不会伤心。

楚熠见她如此,叹了口气道:“那便依你吧。只是今日乃大婚之日不宜处置,得缓上一日。”

谢玉珠点头:“这个自然,哪有大婚之日与人对峙的?更何况,还得让流言再传一传才是。到时候我们再放出消息,说要在行宫门口叫那管事指认,为表公正允百姓观看。想来,能来不少人吧。”

楚熠有些无奈地咬了下头,便扭头对钟德说道:“按皇妃说的,去准备吧。”

钟德心中大为吃惊,可太上皇已下令他也不好再劝,只得领命退下。

等人走后,楚熠看向谢玉珠,轻叹了一口气:“你这般,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法子。”

“那可不一定。”谢玉珠却笑得自信,“太上皇莫不是忘了,这里是南临。”

楚熠不解:“这是何意?”

“南临此地,贫瘠落后,百姓识字者不足其他州一成,可见读过书的人甚少。”谢玉珠解释道,她不由想起在余老伯家中时聊到其幼子去学堂念书,才知道竟是几个县都没几个供人读书的学堂。那余老伯的幼子为了读书,不得不离家数十里地,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

“百姓开蒙者少,若我们只事后澄清,能想明白这中间弯弯绕绕者恐不过寥寥数人。但若是直接让他们看,直接当着他们的面掰扯清楚,他们反倒会接收得快。”

说白了,就是受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的地方,就不能用斯文人的那套方法。

这一点的灵感,还是来源于谢玉珠曾经下乡见过两家人闹矛盾,一开始也是一方到处说另一方的坏话,另一方知晓后便同听了谣言的人解释,可效果却不大。被造谣的一方忍无可忍,选了一天到造谣方门口破口大骂,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反倒是将事情掰扯了个清楚。

而看热闹的村民们也都搞清楚了前因后果,都不用被造谣的一方自己挨家挨户解释,那些围观了吵架的村民就自己将事情的真相传播开来,谣言就这么止住了。

谢玉珠觉得,此法在南临或许也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