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习俗有很多,各地也都不一样。
最为通常的,便是赛龙舟,还有插艾蒲、挂香囊、喝雄黄酒等等。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说法是“辟邪、禳毒、驱鬼魅”。
……
街头茶铺里,新鲜解暑的凉茶放在冰过的大铜壶里冲进每位顾客的茶碗;杂货铺竹扇木扇绸扇纷纷上新;成衣庄也挂出了许多半臂、坦领的款式……
生意都非常好。
农历五月,天气很热了,各种毒虫、疾病也都开始活跃。
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不少人出事儿,就像现代的流行性感冒,所以古人也把五月称为凶月,一年中毒气最盛的日子。
既然是“凶”,那就少不了出现祈福祝愿的一系列仪式。
尤府中间架起一口十分巨大的锅,尤袖前世今生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锅。
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草药,用小车倾倒进去,足装了小半锅,混着水煎汤熬煮。
到了晚上各人便取药水洗浴,正所谓“蓄兰为沐浴”,古人坚信这是驱邪妙招,端午前后,连浴三天,百厄不侵。
尤袖对此无甚异议,无非泡澡水多了些药味,就是真的……
“好热啊!”她抓狂道。
古代社会,没有电锅,一个巨大的锅就需要一堆巨大的火,天气本来就热,放这么一个火炉,感觉要晕过去了。
可是貌似只有自己这样。
尤袖把目光转向喜鹊,小丫鬟脸也红彤彤的,时不时抹一把汗珠,却似乎不以为意,依旧该干啥干啥。
“喜鹊,你不热吗?”
“啊?”小丫鬟正起劲儿的装饰一个艾草包,往上面缝珠子,随着声音看向自家小姐的脸,吓了一跳。
“小姐,你脸怎么这么红?”
她飞奔出去打了一盆凉水,把帕子浸湿,尤袖接过来放在自己额上,有气无力道。
“我之前端午……被烤的中过暑吗?”
“没有呀。”喜鹊挑起眉,仿佛很惊讶她这么问。
“小姐,这是驱邪的药水,不会让暑邪入体的,如果热的话,喝点凉茶就好多了。”
“嗝~”
刚干完一壶的尤袖打了个嗝,迅速捂住嘴。
喜鹊:“要不奴婢去多拿一点冰块?”
尤袖想了想,“装满一个小铜鉴就好。”
她有了能把一铜鉴冰用处最大化的主意。
一刻钟后,喜鹊溜到院门口,探出脑袋,左右巡视一番,然后死死关上院门,小跑进屋。
新换上的五彩斑斓绣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的床幔大白天垂了下来,把整张床笼罩严实只留一个小口,床上铺竹席,中央放着冰鉴,散发出的凉意使之成了一间小小的空调房。
尤袖身上换了杏黄色新衣,腰腹象征性的盖了一块绸缎,盘腿,手里又拿了本书,借着从口子照进来的光看。
唐朝版节日风俗大全。
第一章春节,翻翻翻,翻到端午。
从唐代开始,端午节就成了假期,时间为一天。
且“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意为端午人人都在欢庆,不分贫富,也不分官民。
但是在庆贺方式上有区别,比如说,官员们会吃到一味猎奇美食——枭羹。
从汉开始,历代皇帝会赏赐官员们节日礼物,山珍海味、各式粽子等等,其中有一道菜就是枭羹。
枭(xiao),现代人们叫它猫头鹰。它在秦汉以后,被视为恶鸟,寓意不祥,一些地方甚至传说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死人,百姓纷纷厌恶。
猫头鹰的肉并非美味佳肴,赐枭羹更多的是敲打之意:别做坏人,否则就像猫头鹰一样。
尤袖:别出心裁,长见识了。
不过鸟去了内脏拔了毛都一样,普通食客也吃不出是什么鸟,除非在每碗羹里都放上一个猫头鹰头……
不行不行,想想都起一身鸡皮疙瘩,而且那得祸害多少猫头鹰。
尤袖摇摇头,把脑子里刚才那让人san值狂掉的画面甩出去,继续往下读。
贴门贴,用以祈福。官员常写“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百姓常写“仪方”倒贴于柱上、门窗以避蛇虫。
还有就是在门口挂上小东西来辟邪。《汉书》提到过“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这个习俗在唐时演变成把艾叶做成人形挂门上。
再到后世就是直接挂艾叶,尤袖默默在心里补上。
服饰方面,早年间,人们只是在腰间系上一条红黄蓝绿黑五色带,手腕处系五色丝线,将艾草或葛蒲插在簪子上佩戴。
直至本朝,艳丽浮华之风大行其道,不仅流行各色刺绣的“五毒衣”,纹样面料都有了很多讲究,简单来说,成人通常只绣一两样以做装饰,越小的孩子,数量种类越多。
尤袖默默撩起自己衣摆,一、二、三……
五毒俱全。
她有点哭笑不得,全家是真把她当一岁了,幸好纹样不是小娃娃襁褓那样夸张幼稚,估计是让绣娘重新设计的少女款。
为配合衣料的轻薄线也劈的非常细,绣出来细看精美,远看则如同云雾一样。
也没那么容易看出来。
上衣下裳的形制,一片大方的坦领,衣袖是七分袖,可以露出半截手臂。
配着一个红口缎平金锁绣五毒纹腰圆荷包,四根各穿一颗珍珠的黄线,抽绳收拉起来是细密的褶子,围在腰间,古代版小挎包。
就是可惜,即使是对穿衣自由最最宽容的这个朝代,女子上街还是不能露腿。
幸好有简单的木屐凉鞋,即在一块木板上穿孔,用皮带葛麻等连结成鞋面,除了左右不分,穿上还是蛮舒服的。
尤袖手指轻轻点住书页,心里想着艾草、粽子,和终于即将成熟的红彤彤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