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第一代设计出来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根据上次实验给出的修改版已经完成,她需要看看,至少得知道一下数据上有没有问题,这点不能匡她,因为国外她见多了这种情况。
不过想糊弄她可不容易,说白了这些数据就是数学问题,如果想在这个方面糊弄她的话会比较困难。
这代飞行器用了非常多新材料,包含五种合金,十一种陶瓷,七种高分子材料,这些都是这几年团队自研的东西,当然,还不止这些……
这其中外壳是合金、陶瓷、新型高分子材料及普通材料都有的。
内部则比较少这样的情况,其中比较复杂的球形室都只用了陶瓷和合金以及一些普通材料。那里有着比较复杂的结构,特别是内壁,网状、层级,都有。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快速变换电性,我们需要这种"类似"密集小电容的结构(这里的"小"不代表容量小,注意"类似"这个词)。
外观方面,并没有像一般印象那样采用扁圆盘形,它更接近勒洛三角,不过加上中部球形室,还真的有点那味儿!
其表面是加隐身材料的,颜色没什么特别,银灰色,没有花里胡哨。
内部还有内置的挂弹装置,从这点即可以看出它设计之初便不是为了民用,不过,她想了一下,这个东西要民用估计还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其被监管性不高。
……
这其中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设计。
为了防止执行特殊任务时"挂不住"的情况,毕竟有没有什么炸弹以吨计重大家都知道的。为了应对,一开始它就设计出"自平衡"功能,到时候加上两个平衡物就可以执行特殊任务。
当然,如果一次投下三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话也可以不加平衡物。
……
目前来看,数据没有问题,不存在糊弄情况,但是实际如何不是一张纸说了算,往往需要经过严谨的试飞,才可以判断数据实际情况。毕竟这里不仅没有风洞,这个东西还不是气动,只能看实际情况喽。
……
就试飞情况看。
没有问题,如果说硬扯一个问题,那就是起飞太慢,不能在敌人未肃清的前线起飞,否则大概率会被防空导弹击落。这都算比较正常的,如果被单兵防空火箭弹击落就真的离谱。
想解决也好办,近地发射条件不好是吧?补!加一个特高压装置,以强电场弹它一下,这样前段速度过慢的的弱点就被转移了。
为什么说转移?因为弹射装置本身就是大目标,而且即使排除这些,那其能源问题也是一大难点,因为弹射时绝大多数的能量都需要弹射装置支付,所以其负担还是挺重,这又回到了"电池"问题,躲不开了嗨。
前面靠大气电场支付大部分能量,挺好的,现在你偏要自己弹射了,问题就出来了呗,现有的锂电池还是不足以长期并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所以需要开发能量密度更大的电池。(并不是说"它"菜,不经常使用的话可以用很久的)
当然,这里并不会用金属氢电池,用在这里太浪费了,毕竟这里对空间的限制还是相对较小,要用也是用在那些可用空间小的地方,比如动力装甲,这个东西的电池空间就没有留太多。同时又不能用传统的燃料来驱动,因为那样的驱动方式其精确性太低,根本达不到要求,只能暂时不考虑燃料驱动。
不过说这些都过早了,她已经将大钻石送去了专业加工的研究室预加工了,当然,也是秦家的。像这种疑似人类目前最大的钻石,她是不可能自愿充公的。
倒不是说什么小气,好吧!就纯纯的小气,但是挺爽的,难道不是吗?
其实要破坏钻石并不难,但是,现在要的是较精确的加工,我们还是选择专业点的吧,那里有加工坚硬材料的机床,所以送去了。
"尝试制造出新电池"听起来不难,可目前世界上连金属氢到底存不存在都没有个准信,对普通人来说真的非常难辨别是不是国家间使用的手段,毕竟这种情况非常的多,想打乱对方的科研脚步,释放假消息,消耗对方时间和经费及人力,真是好手段。
不过,她知道这个是真的,不过嘛,别说制造出什么材料或者产品了,就连实验室都出不了。
她成不成的,试试看吧。
还有就是,即使是大气电场支付大部分能量,飞行器本身电离空气获得带电粒子也是极耗能的过程,可不要以为直接是输出了多少电量就得到多少带电粒子,这比较可笑,实际上微光放电过程并不是这样直接的,耗损亦大。
耗损大,会导致消耗增加,这个道理不必多说。这里又会引入能量储备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电池问题,当然,你也可能会说:可以减少耗损啊。这里不解释了,直接讨论电池储存问题。
什么都逃不开电池。
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连国家队都卡这里,有没有技术难度想想就知道——还是新材料开发。惊不惊喜?
绕不开了是吧?
我假装看不见行了吧?这个暂时解决不了。
飞行数据被收集起来,现在的实验型飞行器是带满传感器的,这些数据连接上计算机后会汇总处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统计能力,这个还是比较方便的。
为了收集更多数据,以完善漏洞。
夜间实验组由此出现了,他们主要是利用夜间卫星不容易观测的弱点多次实验。
其实就是最简单的遮掩,说白了,如果有国家或者组织专门盯的话还是可以看到,不过,这里加了点东西,画面扭曲损坏,长时间观察还会损坏卫星观察系统,这样的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费电,不然高低得造几千个,布满秦家的势力范围内。